方劑組成解釋
清咯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理氣降逆之效。清咯湯常用於治療痰濕阻肺之咳嗽,陳皮可幫助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咳出。
2. 和胃降逆: 陳皮還有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清咯湯中常配合其他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藥物,陳皮可協調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同時還能緩解咳嗽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等症狀。
清咯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清咯湯主治風寒犯肺、痰濕阻肺之咳嗽,半夏可有效化解肺中痰濕,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咳嗽症狀。
- 降逆止嘔: 清咯湯中常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清咯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化痰: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化痰的功效。清咯湯以治療咳嗽痰多為目的,茯苓可以幫助利水滲濕,減少痰液的產生,同時健脾化痰,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茯苓與清咯湯中其他藥材如半夏、杏仁等配伍,相輔相成,增強藥效。茯苓利水滲濕,可以幫助半夏、杏仁等藥材更好地發揮其止咳化痰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咯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肺: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瀉肺、降火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乾咳少痰、咽喉腫痛等症。清咯湯主治燥熱傷肺,咳喘痰少,故以知母清熱瀉肺,爲君藥。
二、滋陰潤燥:知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肺燥津虧引起的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清咯湯中加入知母,可以有效緩解肺燥津虧,使痰液更容易咳出,改善咳嗽症狀。
清咯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化解肺熱,而潤肺止咳之功,則能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 宣肺利氣: 川貝母還具有宣肺利氣之效,能疏通肺氣,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緩解呼吸不暢、氣喘等症狀。
因此,清咯湯中加入川貝母,可有效改善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是治療此類疾病的常用藥物。
清咯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降火解毒,用於熱邪壅肺,咳嗽氣喘、痰黃粘稠等症狀。
滋陰潤燥: 生地黃富含水分及多種營養成分,能滋陰潤燥,緩解因燥熱所致的咳嗽、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
生地黃與清咯湯中其他藥材相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清咯湯中包含桔梗,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能宣散肺氣,利咽開音,對於因肺氣鬱閉、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排膿消腫:桔梗亦有排膿消腫的功效,可促進痰液的排出,並有助於化解肺部炎症,對於肺部感染、膿痰壅塞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清咯湯中加入桔梗,可以有效地宣肺利咽,排膿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咳嗽、痰多、咽痛等病症的效果。
清咯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梔子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清咯湯主治熱邪犯肺,肺熱咳嗽,痰黃黏稠等症,梔子可清肺熱,解毒,緩解肺部的炎症反應,幫助痰液排出。
- 降逆止嘔:梔子還可以降逆止嘔,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噁心嘔吐症狀。清咯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芩、石膏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梔子與之配合,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清咯湯中加入杏仁,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其含有苦杏仁苷,經體內酶水解後,能產生氫氰酸,具有止咳化痰作用,可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燥咳、肺熱咳嗽等。
- 宣肺降氣:杏仁具有宣肺降氣的功效,能幫助疏解肺氣鬱結,緩解胸悶氣喘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能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療效。
因此,清咯湯中加入杏仁,可有效改善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症狀,達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治療效果。
清咯湯方劑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阿膠性甘平,入肺、肝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生津止渴之效。清咯湯多用於肺陰不足,燥熱傷肺,咳痰黏稠難咯的症狀,而阿膠的滋陰潤肺作用可改善肺部乾燥,化解痰液,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補益氣血,促進恢復: 阿膠同時具有補血益氣之效,有助於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進機體恢復,對於因肺陰不足導致的體虛乏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清咯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黃粘稠等症。
2. 利水消腫,通淋止痛:桑白皮同時兼具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淋痛等症。
因此,清咯湯中加入桑白皮,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等功效,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的目的。
清咯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清咯湯屬於清熱化痰、止咳的方劑,其中一些藥材性寒,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經,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因藥性過寒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抵禦病邪,提高機體抵抗力。此外,甘草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提高藥效,更有效地達到清熱化痰、止咳的效果。
清咯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溫肺化痰的作用。清咯湯主治寒痰咳喘,而肉桂能溫化寒痰,助藥力達肺,使咳喘症狀得以改善。
- 助藥力達肺:清咯湯中多用寒涼之品,容易導致藥力不足。而肉桂性溫,可以引導藥力向下,達到肺部,使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咯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清咯湯」主要用於治療咯血,且病因主要歸屬於腎。以下就各古籍內容分別說明:
1. 《萬病回春》| 龔廷賢
- 明確指出「咯血者,出於腎,咯出血屑也。」,點明咯血的病因病機。
- 使用清咯湯治療,並提出若有潮熱症狀,可加柴胡、赤茯苓以增強清熱利濕之效。
2. 《壽世保元》| 龔廷賢
- 再次強調「咯血者,出於腎,咯出血屑者是也。」,並提及亦有痰帶血絲的情況,亦可使用清咯湯治療。
- 詳細列出清咯湯的組成:陳皮、半夏(薑汁炒)、白茯苓、知母、貝母(去心)、生地黃、桔梗、梔子(炒)、杏仁(去皮)、阿膠(炒)、甘草、柳桂、桑白皮。
3. 《雲林神彀》| 龔廷賢
- 以詩歌形式簡潔描述咯血的病因和清咯湯的組成:「咯血出於腎,咯出俱血屑,清火豁痰涎,服之保安吉。」
- 精簡列舉方中藥物:二陳(指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知母、貝母、山梔仁、生地、阿膠、桑葚子(應為桑白皮)、桔梗、柳桂。
4. 《幼科醫驗》
- 說明咯血與痰、火、氣的關係:「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咳血者出於肺,咳則痰中帶血是也。清痰湯主之。」,指出咳血出於肺,並且病機為痰、火、氣等交織所致。
- 同時指出「吐血而有血屑者,謂之咯血,自腎經也。清咯湯主之。」,再次指明咯血出自腎,與咳血相區別。
- 清咯湯藥方組成:陳皮、法半夏、雲茯苓、知母、貝母、生地、黑山梔、真阿膠、桔梗、甘草、杏仁、桑白皮。
綜合分析清咯湯的治療原理:
清咯湯以清熱化痰、滋陰降火、止血為主要治療原則。
- 針對「腎」的病因: 方中生地黃、阿膠滋陰補腎,從根本上治療咯血之源。
- 清熱降火: 知母、梔子、桑白皮清熱瀉火,針對「火」的病機,減少出血。
- 化痰止咳: 陳皮、半夏、茯苓燥濕化痰,貝母、杏仁、桔梗宣肺止咳化痰,針對「痰」的病機,減少痰與血的產生。
- 理氣活血: 梔子、柳桂理氣活血,可能因應不同版本的醫師而異,但是梔子可以清熱,柳桂具有行氣作用,因此可以幫助氣血的運行,避免血瘀的產生。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使全方藥效協同作用。
總體而言,清咯湯通過滋陰補腎、清熱化痰、止血等多重作用,針對咯血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其中知母、梔子等清熱藥物與生地、阿膠等滋陰藥物合用,體現了中醫「陰虛火旺」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陳皮1錢,半夏1錢(薑制),茯苓1錢(去皮),知母1錢,貝母1錢(去心),生地1錢,桔梗7分,梔子(炒黑)7分,杏仁5分(去皮),阿膠5分,桑皮2錢半,甘草5分,柳桂2分。
上銼1劑。
加生薑3片,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咯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陳皮1錢,半夏1錢(薑制),茯苓1錢(去皮),知母1錢,貝母1錢(去心),生地1錢,桔梗7分,梔子(炒黑)7分,杏仁5分(去皮),阿膠5分,桑皮2錢半,甘草5分,柳桂2分。 主治:咯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