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臟湯

QING Z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四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心經 15%
肺經 13%
大腸經 12%
胃經 8%
腎經 6%
脾經 6%
膽經 6%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清臟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清臟湯常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血虛津虧等症,而當歸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有助於通便排毒,清除腸道積熱。
  2. 和血養血,緩解藥性:清臟湯中往往含有較多寒涼藥材,容易損傷脾胃,而當歸性溫,能起到和血養血,緩解藥性的作用,防止寒涼藥材對脾胃的損害,確保藥效的發揮。

清臟湯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血瘀情況,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臟腑積滯,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疏散風寒: 清臟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痺痛等症,而川芎能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川芎在清臟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活血化瘀、疏散風寒的功效,使其成為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清臟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清臟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分有熱證,如高熱、煩躁、口渴、血熱妄行等,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低體溫,緩解熱症。
  2. 滋陰養血:生地黃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可滋陰養血,緩解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清臟湯中加入生地黃,可以補充血液,改善血虛情況,增強機體抵抗力。

清臟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功效。清臟湯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白芍可緩解肝氣鬱結,避免因肝氣不舒而加重病情。
  2. 抑制過度燥熱:清臟湯中多使用清熱燥濕的藥材,白芍的滋陰作用能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熱,避免損傷脾胃。同時,白芍還能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白芍的加入,使清臟湯的藥性更為平和,既能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又能保護脾胃,促進疾病康復。

清臟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苦寒清熱、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

清臟湯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心火亢盛、煩躁易怒、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失眠多夢等症狀。

黃連在方中起着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幫助清除體內熱毒,改善上述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

清臟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等功效。清臟湯旨在清熱解毒,瀉火除濕,而黃芩能有效抑制體內熱邪,清除腸道濕熱,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
  2. 抑菌止瀉:黃芩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對腸道中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清臟湯常用於治療腸胃濕熱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黃芩的抑菌作用有助於抑制腸道菌羣失調,緩解腹瀉症狀。

清臟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善於清泄心、肝、胃之火,可治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症狀。

清臟湯通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內蘊熱毒的病症,而梔子則能清熱解毒,涼血瀉火,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發揮藥效,達到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的功效。

清臟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清解下焦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苦、小便赤澀、腹痛泄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黃柏還有解毒功效,可以治療熱毒瘡瘍、濕疹等皮膚病。在清臟湯中,黃柏能有效地清解臟腑積熱,並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清臟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地榆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效。清臟湯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癰疽瘡瘍、熱毒下痢等。地榆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2. 收斂止血:地榆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血痢、咯血等。清臟湯中加入地榆,可收斂止血,防止病情加重,促進癒合。

清臟湯中加入槐角,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角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其清熱涼血之效,可針對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同時,槐角也能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所致的腫脹疼痛,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將槐角加入清臟湯中,可有效增強方劑的清熱涼血、止血消腫功效,對於治療因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出血及腫脹症狀,具有較好的臨牀療效。

清臟湯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涼血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咳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疏風止痙:側柏葉亦能疏散風熱,平肝熄風,對於風熱上擾所致的頭昏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側柏葉在清臟湯中,能有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止痙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清臟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潤燥生津:清臟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同時也可能造成陰虛血燥,導致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生津的功效,可緩解清熱解毒藥物對機體的損傷,維持陰陽平衡。
  2.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清臟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的疾病,而阿膠富含膠原蛋白、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促進細胞再生,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防止病情反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臟湯 」介紹


中藥白芍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側柏葉

側柏葉具有止血、清熱涼血、活絡止痛、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化腐生肌等功效。側柏葉性溫、味苦、澀,入肝、肺、腎經,具有活絡止痛、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之效。側柏葉之祛風除濕功能,乃由揮發油、樹脂、黃酮等成分所賦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減關節部位炎症疼痛,緩解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等症狀。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中藥當歸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中藥地榆

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地榆涼血止血之效顯著,尤宜於下焦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症;能清熱解毒,治療燙傷、濕疹、瘡瘍腫毒等熱毒壅滯之疾;能清熱涼血,可用於治療熱毒性疾病、出血等症狀;斂瘡之效顯著,可治療外傷出血、瘡瘍腫痛、痤瘡等症;能排膿止痛,促進瘡口癒合,消腫止痛,是治療瘡痍、癰腫、疔瘡、膿瘍等膿血疾病的良藥。

阿膠

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阿膠富含骨膠原、膠原蛋白、氨基酸、微量元素、膠質等營養成分,能促進代謝,增強體質,益氣補血、滋陰潤燥,治貧血、經期不順、產後失血,悉有裨益。

黃柏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能治療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肺熱咳嗽、痢疾、洩瀉、水腫、消渴、瘡毒、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此外,黃柏還有斂瘡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痤瘡、濕疹、皮膚損傷、擦傷、瘀傷等疾病。

黃連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黃連亦可清熱瀉火,清胃火、清肝火,用於治療胃火熾盛的嘔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脹痛、嘔吐吞酸等症狀。黃連止嘔之功用本草皆載。黃連具有解毒功能,乃其寒涼苦燥之性使然。故黃連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尤擅清解濕熱毒邪。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腸溜腹痛下痢。黃連止血、斂瘡、止瀉,功能更強。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梔子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梔子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劑型與服用方法

中藥方劑「 清臟湯 」劑型為湯劑。將所有藥材混合後,加水煎煮,取藥汁服用。服用方法為,每日兩次,早晚各一次,飯後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臟湯 」主治功效為大便下血、腸風下血。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洗)8分,川芎5分,生地2錢,白芍(炒)6分,黃連(炒)6分,黃芩(炒)7分,梔子(炒黑)7分,黃柏(炒)7分,地榆8分,槐角(炒)5分,柏葉(炒)6分,阿膠(炒)6分。
腹脹,加陳皮6分;氣虛,加人參、白朮、木香各3分;腸風,加荊芥5分;氣下陷,加升麻5分;心血不足,加茯苓6分;虛寒,加炒黑乾薑5分。
上銼1劑。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臟湯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清臟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酒洗)8分,川芎5分,生地2錢,白芍(炒)6分,黃連(炒)6分,黃芩(炒)7分,梔子(炒黑)7分,黃柏(炒)7分,地榆8分,槐角(炒)5分,柏葉(炒)6分,阿膠(炒)6分。 主治:大便下血並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