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地榆槐角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而當歸可以補血養血,並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
-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地榆槐角丸中的槐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而地榆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當歸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一方面補血活血,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血熱的清除,從而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川芎,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目的相輔相成。
地榆槐角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血痢、崩漏、外傷出血等。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脾經,能活血行氣,止痛止血。其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瘀血消散,改善血液循環,有利於止血;其止痛止血作用則能緩解因血熱妄行引起的疼痛,並有助於止住出血。因此,川芎的加入,既能促進血瘀的消散,又能緩解疼痛,與地榆、槐角等藥物共同發揮止血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斂陰止血: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斂陰止血的功效。槐角則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亦有涼血止血之效。二者相合,可協同止血,並可緩解因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如便血、痔瘡出血等。
- 養血柔肝: 白芍可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疼痛。地榆槐角丸中加入白芍,可緩解因肝氣不舒引起的腹痛、下腹墜脹等症狀,同時也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增強止血效果。
地榆槐角丸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地榆槐角丸所治之熱毒下注、血熱妄行等症狀。例如,生地黃能清泄心火,而槐角則涼血止血,兩者合用可有效治療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地榆槐角丸中包含地榆、槐角等藥物,具有止血、消腫、止痛等功效。生地黃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這些藥物的功效,例如,生地黃的滋陰潤燥可以緩解槐角的燥性,防止其過於燥烈而傷陰。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榆槐角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咯血、吐血、便血等症。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清瀉心火、涼血止血,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地榆、槐角等共同發揮止血功效,並可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黃連亦可抑制腸道細菌,減少感染風險,有利於止血效果的發揮。
地榆槐角丸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效。地榆槐角丸主治腸風下血,肛門腫痛,其病機多為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黃芩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抑制腸道菌羣過度生長,有助於緩解濕熱症狀,達到止血消腫之效。
二、涼血止血: 黃芩入血分,可涼血止血,並可與地榆、槐角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血功效,進一步控制腸風下血。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黃柏味苦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涼血止血之效。地榆槐角丸以治血熱妄行,血瘀阻絡之出血證為主,黃柏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抑制血熱,防止出血加重。
- 兼治濕熱下注: 地榆槐角丸除了止血,還兼治濕熱下注的症狀。黃柏的燥濕作用可以消除濕熱,防止濕熱下注加重病情。
總之,黃柏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止血效果,還可以兼治濕熱下注,是地榆槐角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清熱涼血: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地榆槐角丸以涼血止血為主,加入梔子可增強其清熱涼血之力,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 緩解瘀血:梔子入肝經,可疏肝解鬱,化瘀止痛。地榆槐角丸多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加入梔子可促進血瘀消散,減輕疼痛,使療效更為顯著。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地榆、槐角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活血化瘀:連翹除了清熱解毒外,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配合地榆、槐角,共同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達到更好的療效。
地榆槐角丸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其含有鞣質,能收斂血管,促進凝血,對於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固澀止瀉: 地榆亦能固澀腸道,收斂止瀉。對於脾虛泄瀉、腸滑不止等症狀,地榆能起到止瀉固澀的作用,配合槐角,更能增強止血止瀉的效果。
因此,地榆在槐角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槐角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血、止瀉的功效。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槐角,主要原因如下:
- 涼血止血: 槐角性寒,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能清熱解毒、止血消腫,與地榆的涼血止血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的效果。
- 收澀止瀉: 槐角還具收澀止瀉作用,對於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地榆的收斂止瀉功效,能更好地控制腸道出血和腹瀉,達到治療目的。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涼血止血: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解表止汗之功效。地榆槐角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崩漏、便血、外傷出血等,防風加入其中,可疏散血熱,並配合地榆、槐角等藥物,涼血止血,達到更好的療效。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地榆、槐角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防風性微溫,加入方中可起到調和藥性、溫陽益氣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影響脾胃功能。同時,防風的解表止汗作用,可避免藥物寒涼導致的汗出過多,進一步增強藥效。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荊芥性辛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與地榆、槐角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涼血,止血消腫,適用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 疏散風熱,宣通血脈:荊芥可疏散風熱,宣通血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並能緩解因熱毒鬱結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荊芥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還能促進血行,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瘀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地榆槐角丸主治血瘀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症,枳殼可幫助破除瘀血,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 調和藥性: 地榆、槐角等藥材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枳殼性微寒,加入後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保護脾胃。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茜草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茜草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地榆槐角丸主治血熱妄行、血瘀所致的出血症,茜草根可協同地榆、槐角清熱涼血,並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血功效。
-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茜草根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作用。在地榆槐角丸中,它可輔助清熱解毒,減少炎症反應,並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改善血熱所致的尿路感染等症狀。
地榆槐角丸方劑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方中地榆、槐角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止血效果,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 收斂止瀉: 側柏葉亦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可配合方中其他藥物,緩解腸道炎症,固澀止瀉,適用於因腸熱所致的腹瀉症狀。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茯神,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安神定志:茯神性平味甘,入心經,能安神定志,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槐角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與地榆合用清熱止血,但容易耗傷心陰,茯神可起到滋養心陰,緩解槐角清熱之弊端,使藥性更平和。
- 固澀止血:茯神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可輔助地榆、槐角止血,防止血熱妄行,加強止血效果。
茯神在方劑中發揮著安神定志、固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使藥效更完善,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榆槐角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行氣消積: 地榆槐角丸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為主,但其中地榆、槐角等藥性偏寒,容易造成脾胃氣機阻滯。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可行氣消積,避免藥性過寒,影響藥效。
二、 調和藥性: 陳皮味辛,能疏通藥物通道,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其甘溫之性,可緩解地榆、槐角的寒涼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對脾胃造成損傷。
主治功效
地榆槐角丸
中藥方劑「地榆槐角丸」,主要成分是: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連翹,地榆,槐角,防風,荊芥,枳殼,茜草根,側柏葉,茯神,陳皮。
主治功效是:便血,是指大便中帶有新鮮血液,通常是鮮紅色或暗紅色,可以是輕微的,也可以是嚴重的。便血可能是由許多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例如痔瘡、肛裂、腸炎、結腸炎、直腸癌等。如果出現便血癥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明確病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側柏葉具有止血、清熱涼血、活絡止痛、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化腐生肌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中藥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神性甘、平,歸心、脾經,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等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中藥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中藥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
茜草根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活血通經、利尿消腫、清熱涼血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洗)2兩,川芎1兩,白芍(酒炒)1兩,生地黃2兩,黃連(酒炒)1兩,條芩(酒洗)1兩,黃柏(酒炒)1兩,梔子(炒)1兩,連翹1兩,地榆2兩,槐角1兩半,防風1兩,荊芥5錢,枳殼(去瓤)2兩,茜根5錢,側柏葉5錢,茯神5錢,陳皮5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白滾水送下,或加細茶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榆槐角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胃腸道不適、腹瀉等。因此,在服用地榆槐角丸時,一定要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槐角丸,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酒洗)2兩,川芎1兩,白芍(酒炒)1兩,生地黃2兩,黃連(酒炒)1兩,條芩(酒洗)1兩,黃柏(酒炒)1兩,梔子(炒)1兩,連翹1兩,地榆2兩,槐角1兩半,防風1兩,荊芥5錢,枳殼(去瓤)2兩,茜根5錢,側柏葉5錢,茯神5錢,陳皮5錢。 主治: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