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黃湯

HUA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16%
脾經 14%
心經 14%
大腸經 10%
胃經 7%
膽經 4%
腎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槐黃湯中包含槐花,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花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槐花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尿血等,以及外傷出血、痔瘡出血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槐花還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槐黃湯中加入槐花,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槐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槐黃湯中含有槐花、黃芩等清熱燥濕藥物,但容易耗傷陰血,生地黃的加入可起到滋陰降火,避免藥性過燥,達到清熱涼血而不傷陰的效果。
  2. 潤燥止血: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並有止血的作用。槐黃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血熱妄行所致的腸風便血、痔瘡出血等症,生地黃的加入可滋陰潤燥,促進血流通暢,並有助於止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槐黃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 槐黃湯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而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作用。它可以與其他藥材如黃芩、菊花等共同作用,消除眼部的風熱之邪,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引藥上行: 防風性善上行,可以引導藥力向上,直達頭面部,並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風清熱、通竅明目的功效。這對於治療目赤腫痛等眼部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槐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槐黃湯主治濕熱下注,腸風下血,而當歸可補血潤腸,緩解因濕熱引起的腸道出血、便祕等症狀。
  2. 調節氣血,改善血瘀:槐黃湯中槐花清熱涼血,黃芩清熱燥濕,二者合用可瀉火解毒,但容易耗傷氣血。當歸補血活血,可調和氣血,防止藥物過於寒涼,並改善血瘀,促進血液流通,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槐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燥熱,養血柔肝:槐黃湯以清熱燥濕為主,但燥性偏強,易傷陰血。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功,可緩解槐黃湯的燥熱之性,防止過度傷陰,同時滋養肝血,協調肝脾功能。
  2. 平肝止痛,和解脾胃:白芍能平肝熄風,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等症狀,同時也能和解脾胃,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緩。

槐黃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槐黃湯主治目赤腫痛,兼有風熱上攻之症。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功效,可與槐花、黃芩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改善目赤腫痛的症狀。
  2. 引藥上行,透達病所: 目赤腫痛位於頭面部,需藥力上行,直達病所。荊芥善於升散,能引導藥力上行,助槐花、黃芩等藥物發揮藥效,促進病邪外解,達到治療目赤腫痛的目的。

槐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槐黃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川芎性溫,能疏散風熱,並能引藥入血,促進藥效發揮,協同槐花、黃芩等藥物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2.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可改善因熱毒瘀滯引起的局部疼痛腫脹,增強藥效。

因此,川芎的加入,既能促進槐黃湯清熱解毒,又能緩解局部疼痛腫脹,提升藥效。

槐黃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槐黃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腸風下血,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清熱解毒,抑制腸道炎症,並涼血止血,有效控制腸風下血。
  2. 配伍增效:黃連與其他藥材,如槐花、地榆等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效果。黃連的苦寒之性,可以抑制腸道蠕動,減少出血量,同時也能有效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槐黃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槐黃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虛氣滯所致的黃疸,枳殼可疏肝理氣,使氣機疏通,有助於濕熱之邪下降,促進膽汁分泌,改善黃疸症狀。
  2. 降氣止嘔:枳殼亦有降氣止嘔的作用。濕熱蘊結,脾胃不和,可導致氣逆上衝而出現嘔吐,枳殼可降氣止嘔,緩解嘔吐症狀。

綜合而言,槐黃湯中加入枳殼,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降氣止嘔,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虛氣滯所致的黃疸,起到整體改善的作用。

槐黃湯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槐黃湯主要針對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地榆的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出血,並緩解熱毒所致的疼痛。
  2. 收斂止瀉: 地榆亦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固澀腸道,減少腸道分泌,有助於止瀉。槐黃湯中包含的黃柏、槐花等藥材也具有收斂止瀉作用,地榆的加入可加強止瀉效果,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提升。

槐黃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甘,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的功效。槐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烏梅的收斂作用可以緩解肺氣上逆,止咳化痰,使肺氣得以收斂,達到止咳的效果。
  2. 酸澀止瀉:烏梅性寒,味酸澀,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槐黃湯中含有滑腸通便的藥物,如槐花,因此加入烏梅可以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峻猛,導致腹瀉。

槐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槐花性寒,黃芩性苦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能緩解槐花、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氣過度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二、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加入甘草能使槐花清熱瀉火、黃芩清熱燥濕的功效更顯著,同時也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的傷害。

主治功效


槐黃湯:清熱涼血、止血、治下痢

槐黃湯是一個中藥方劑,由槐花、生地黃、防風、當歸、白芍、荊芥、川芎、黃連、枳殼、地榆、烏梅、甘草等藥物組成。

槐花:清熱涼血,止血,治下痢。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解毒,治熱病、吐血、衄血、便血等。

防風: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痛。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

白芍: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止痛。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止痛,補血。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等。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地榆:止血,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斂瘡,排膿。

烏梅: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槐黃湯的功效:清熱涼血,止血,治下痢。

槐黃湯的主治:腸風:腸道裡的寒涼或暴熱之氣。臟毒:臟器內積鬱的毒熱之氣。

槐黃湯的使用方法:口服,煎服,一次一劑,一日一劑。

槐黃湯的禁忌: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槐黃湯的注意事項:服用槐黃湯期間,應避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以免影響藥效。

傳統服藥法


槐花(炒)1錢,生地黃1錢,樗根白皮(炒)1錢,防風8分,當歸8分,白芍藥8分,荊芥穗8分,川芎8分,黃連8分,枳殼8分,地榆5分,烏梅5分,甘草5分。
上銼,作一帖。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涼血、利濕止血之功,適用於腸風、臟毒等症狀。但孕婦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槐黃湯, 出處:《東醫寶鑑·外形篇》卷四引《必用方》。 組成:槐花(炒)1錢,生地黃1錢,樗根白皮(炒)1錢,防風8分,當歸8分,白芍藥8分,荊芥穗8分,川芎8分,黃連8分,枳殼8分,地榆5分,烏梅5分,甘草5分。 主治:腸風,臟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