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乾丸

DI Q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5%
心經 13%
大腸經 12%
脾經 11%
胃經 11%
膽經 7%
腎經 4%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三焦經 1%
心包經 0%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地乾丸方中包含槐角,主要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1. 涼血止血: 槐角性涼,入肝經,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對於因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如痔瘡出血、鼻衄等,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2. 清肝瀉火: 地乾丸主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而槐角能清肝瀉火,降肝火,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各種不適。

總之,槐角在方中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以及清肝瀉火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地乾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地乾丸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氣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可以改善患者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2. 和血潤燥: 地乾丸還兼具潤燥之效,而當歸的潤燥作用可以緩解血虛所致的燥熱,使藥效更加平和。

因此,地乾丸中加入當歸,既可補血活血,又可和血潤燥,有助於治療血虛氣弱等症狀。

地乾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升陽舉陷的功效。

  1. 補氣固表: 地乾丸多用於脾腎虛弱、氣虛不固導致的各種病症,而黃耆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症狀。
  2. 升陽舉陷: 黃耆具有升陽舉陷之功,能提振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對於脾腎虛弱導致的氣陷下垂、臟器下垂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總之,黃耆的加入,可增強地乾丸補氣固表、升陽舉陷之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腎虛弱引起的各種病症。

地乾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適用於熱病發熱、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熱毒瘡瘍等症。同時,其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因此,地乾丸中加入生地黃,可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地乾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地乾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的加入可以幫助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加速傷勢恢復。
  2.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地乾丸中往往還包含其他具有祛風止痛功效的藥物,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疏風止痛效果,更好地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

地乾丸中加入阿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阿膠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的功效。地乾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而阿膠可以滋補腎陰,改善腎虛症狀,同時也能補益氣血,改善頭暈目眩等血虛表現。
  2. 固澀止汗: 阿膠還具有固澀止汗的作用。地乾丸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收斂止汗功效的藥材,如牡蠣、龍骨等,阿膠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更好地治療腎虛引起的盜汗、自汗等症狀。

地乾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等作用。地乾丸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泄瀉、痢疾、腹痛等症,而黃連正好可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抑制腸道濕熱,止瀉止痢,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地乾丸方劑中包含連翹,主要是基於連翹的以下藥性:

一、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治療外感熱病、癰腫瘡毒等症。地乾丸以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為主要功效,連翹的清熱解毒之性可協助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二、消腫散結:連翹具有消腫散結之效,可治療瘰癧、癭瘤等症。地乾丸亦有消腫散結的作用,連翹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使療效更顯著。

因此,連翹的加入可協調藥性,促進藥效發揮,使地乾丸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地乾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適用於熱毒熾盛、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疾病。地乾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帶下病,而黃芩的清熱燥濕之效,可以有效地消除濕熱,改善帶下症狀。同時,黃芩亦可解毒,對一些因濕熱引起的感染也有抑制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地乾丸的療效。

地乾丸中包含枳殼,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的功效。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止咳、理氣止痛的作用。

地乾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噯氣、噁心等症。枳殼在此方中能疏肝理氣、消食積滯,幫助脾胃運化,緩解食積導致的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地乾丸中包含秦艽,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濕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地乾丸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秦艽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
  2. 清熱解毒:秦艽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等。地乾丸方中加入秦艽,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更好地緩解風寒溼邪所致的局部炎症。

地乾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地乾丸主治風寒咳嗽,而防風可以有效驅散風寒,並止咳化痰,緩解咳嗽症狀。
  2. 解表散邪,調和藥性: 防風與地乾丸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配合,能夠解表散邪,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起到協調藥效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地乾丸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源於地榆的以下兩方面藥性:

1.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方劑中若有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的情況,地榆可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2. 收斂生肌: 地榆亦具收斂生肌之效,對於創傷出血導致的潰瘍、糜爛等病症,地榆可促進傷口癒合,加快組織修復,達到止血生肌之效。

因此,地榆在該方劑中起到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地乾丸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升麻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地乾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升麻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緩解發熱和咽喉疼痛。
  2. 升陽舉陷,固護脾胃:升麻亦有升陽舉陷之功,可益氣固表,扶正祛邪。地乾丸中常配伍其他補氣健脾藥物,以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升麻的加入可起到輔助作用,促進藥物療效的發揮。

地乾丸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祛濕: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散寒祛濕、通竅止痛的功效。地乾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氣血阻滯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白芷的散寒祛濕作用,可以有效驅散寒濕,通利鼻竅,改善頭痛、鼻塞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白芷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緩解氣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地乾丸中常與其他具有行氣止痛作用的藥物配合使用,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地乾丸

基本介紹

地乾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止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痔瘡、便血、月經不調、痛經、產後出血等症狀。

組成

地乾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

  • 槐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化瘀的功效。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的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的功效。
  • 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的功效。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的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的功效。
  •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的功效。
  • 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的功效。
  • 升麻: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的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的功效。

功效

地乾丸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止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痔瘡、便血、月經不調、痛經、產後出血等症狀。

用法

地乾丸通常口服,每日3次,每次10-15克。

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不宜服用。

總結

地乾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止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痔瘡、便血、月經不調、痛經、產後出血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地乾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槐角2兩,當歸身1兩,黃耆1兩,生地黃2兩,川芎5錢,阿膠5錢,黃連1兩,連翹1兩,黃芩1兩,枳殼1兩,秦艽1兩,防風1兩,地榆1兩,升麻1兩,白芷5錢。 主治:清熱涼血,祛風寬腸。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