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無言醫案

《余無言醫案》一書,乃清末民初時期醫家余無言(原名余愚)畢生醫學經驗的珍貴結集。作者余無言生於1900年,卒於1963年,其一生跨越清末、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正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中西醫學激烈碰撞與融合的時代。他的這部醫案集,不僅是個人臨床實踐的記錄,也折射出那個時代中醫學的發展面貌和學術探索。

余無言出身醫學世家,其醫學淵源深厚。祖父余子散、父親余奉仙皆為當地名醫,尤以父親余奉仙學驗俱富,被譽為「晚清蘇北三大名醫」之一,更是聞名的「治疫大家」,著有《醫方經驗彙編》。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薰陶下,余無言自幼即奠定堅實的醫學基礎。他先是系統學習中醫經典,如《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為其學術思想打下根基。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當時歐西醫學逐漸東漸的背景下,余無言抱持著「醫學衷中參西」的開闊視野,於1920年前往上海學習西醫,內科師從俞鳳賓博士,外科受教於德籍名醫維都富爾,這段經歷使其對中西醫的融會貫通產生濃厚興趣,並在後來的臨床及教學中有所體現,他甚至撰寫出版了《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足見其在中醫外科領域揉合中西醫學的嘗試與努力。

余無言的醫學經歷豐富而多元,曾任軍醫官,處理大量外傷病證;後在上海、蘇州等地懸壺濟世,聲名遠播;並在中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等校擔任教授,傳道授業;同時,他還積極參與醫學組織,如擔任中央國醫館名譽理事及編審委員會委員,負責制定外科病名表式等,對當時中醫界規範化建設有所貢獻。他更是堅定的中醫藥捍衛者,撰文批駁當時「廢止中醫藥」的論調,展現了其維護國粹的學術良知與勇氣。這些豐富的經歷,為他的醫案積累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多樣的病種。

《余無言醫案》正是他數十年臨床實踐的經驗結晶,全書共分三卷。醫案是中醫傳承與學習的重要載體,通過對具體病案的記錄與分析,可以直觀地了解醫家的診斷思路、辨證方法、處方用藥及療效轉歸。余無言的這部醫案集,內容廣泛,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個領域,體現了其作為全科醫家的實力。特別是其內科醫案佔比較大,其中對雜病、急重症的論治,尤為精彩。雖然介紹中提到其父為「治疫大家」且其父的書《醫方經驗彙編》以論治疫病為多,但《余無言醫案》本身也收錄了多種疑難雜症及急重病證的案例,可見余無言在繼承家學基礎上,結合自身廣泛的臨床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醫學風格。

書中的醫案編寫體現了余無言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對每一例醫案,他都詳細記錄了病者的病史、症狀、體徵(如脈象、舌苔),並對其病機演變進行深入分析,繼而提出相應的治法和方藥,並記錄療效。這種詳細的記錄方式,使得後學者能夠清晰地追隨他的診療思路。例如書中所引的兩則傷風相關醫案,便是極好的例證。

在「傷風轉少陽證」一案中,患者初感風邪,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肢酸,此為表證。但因誤治或病情發展,轉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等典型的少陽病症。余無言透過仔細詢問病史(如晝則奔走烈日、夜則納涼露臺)、察言觀色(心煩欲死)、了解既往治療經過及療效,準確辨識出病邪已由表入裏、樞機不利,屬於少陽證。面對前醫誤用發散表邪之藥導致病情加劇的情況,他果斷投以《傷寒論》中治療少陽病的主方——小柴胡湯,抓住「寒熱往來,兩脅滿痛,時時作嘔」等核心症狀進行辨證。不僅如此,他對服藥方法也給予了細緻入微的指導(如先嚼生薑、端坐挺直服藥以防嘔吐),這些看似細節之處,實則反映了其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對患者感受的體貼關懷,確保藥效能夠順利發揮。一劑而癒的療效,充分證明了其辨證的精準和用藥的到位。

另一則「傷風轉結胸證」的醫案,則展示了余無言處理危重複雜病證的能力。患者年近六旬,體質素豐,先是重感風邪,後又因病中急於飲食且過量,導致邪氣與飲食積滯互結,形成胸腹硬滿、疼痛難耐、不能平臥、大便不通的結胸實證。這種病證來勢兇猛,常危及生命。余無言通過望聞問切,特別是詳細詢問病史(病中多食)、按診胸腹(硬而作痛)、察舌脈(苔濕膩帶黃、脈沉緊),準確判斷為「結胸重證」的實證。儘管患者年事已高,但他深知此為實邪內結,非攻不能解,故權衡利弊後,果斷採用《傷寒論》中攻逐結胸實邪的峻猛方劑——大陷胸湯加枳實。此方集大黃、芒硝、甘遂於一方,藥力峻猛,非實證危證不敢輕用。首劑藥後,患者即得數次大瀉,隨之胸腹脹痛減輕,逐漸能平臥。在主要實邪得除後,余無言又迅速轉方,考慮到餘邪未盡及患者體質,仿照傅青主等醫家的思路,運用瓜萎為主,合小陷胸湯及葶藶瀉肺之法,繼而調理脾胃。這種先峻攻、後扶助、分階段治療的策略,尤其是在使用峻劑時兼顧患者年齡和體質,顯現出其高超的臨床智慧和對病情變化的精準把握。這兩則醫案,只是全書豐富內容的冰山一角,卻足以管窺余無言作為名醫的臨證風範。

從學術價值來看,《余無言醫案》是近代中醫臨床實踐的一部重要文獻。首先,它提供了一個時代背景下一位傑出醫家的真實臨床案例,為研究當時的疾病譜、診療水平及用藥習慣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其次,書中對病案的詳細分析,是對中醫經典理論在臨床應用上的具體闡釋和發展,反映了余無言對《傷寒》、《金匱》等經典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並結合了其個人的經驗心得。雖然書中未明確展示其中西醫結合的案例,但其學術背景和著作證明了其對當時新興醫學的關注,這也為研究中西醫學交流史提供了側面線索。最後,這些醫案本身就是極具價值的臨床教材,對於學習中醫辨證論治方法,提高臨床診療能力,特別是處理複雜疑難病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書中收錄的大量驗方,更是可以供臨床直接參考應用的寶貴資源。

總而言之,《余無言醫案》是一部集學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醫學著作。它記錄了余無言先生作為一位跨時代名醫的非凡醫學成就,展現了其深厚的中醫功底、開闊的學術視野、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高超的臨證技巧。這部醫案集不僅是其個人留給後世的寶貴醫學遺產,也是研究近代中醫發展史和臨床醫學的重要參考文獻,至今仍閃爍著指導臨床實踐的光輝。


醫家小傳 (1)

醫家小傳 (2)

醫家小傳 (3)

傷風 (1)

傷風 (2)

傷寒 (1)

傷寒 (2)

傷寒 (3)

濕溫 (1)

濕溫 (2)

濕溫 (3)

濕溫 (4)

濕溫 (5)

熱病 (1)

熱病 (2)

熱病 (3)

熱病 (4)

熱病 (5)

熱病 (6)

熱病 (7)

熱病 (8)

熱病 (9)

溫病 (1)

溫病 (2)

溫病 (3)

溫病 (4)

食中 (1)

食中 (2)

腹痛 (1)

腹痛 (2)

腹痛 (3)

腹痛 (4)

水臌 (1)

水臌 (2)

水臌 (3)

奔豚 (1)

奔豚 (2)

奔豚 (3)

奔豚 (4)

奔豚 (5)

奔豚 (6)

噦病 (1)

噦病 (2)

噦病 (3)

頭風 (1)

頭風 (2)

頭風 (3)

頭風 (4)

痙病 (1)

痙病 (2)

痙病 (3)

痙病 (4)

痙病 (5)

麻疹 (1)

麻疹 (2)

麻疹 (3)

麻疹 (4)

漏經 (1)

漏經 (2)

疔癰 (1)

疔癰 (2)

疔癰 (3)

疔癰 (4)

疔癰 (5)

診餘漫話 (1)

診餘漫話 (2)

診餘漫話 (3)

診餘漫話 (4)

診餘漫話 (5)

診餘漫話 (6)

診餘漫話 (7)

診餘漫話 (8)

診餘漫話 (9)

余無言年譜 (1)

余無言年譜 (2)

余無言年譜 (3)

余無言年譜 (4)

余無言年譜 (5)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