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疔癰 (4)

回本書目錄

疔癰 (4)

1. 腸癰(腸癰化膿證)

患者初覺腹內隱痛,繼則身有寒熱,腹內更形拘急,漸至結於右腹下方,固定作痛,而放射至腰肋。再進則內部腫突如拳,便秘溺赤。以紅藤丹皮大黃湯主之,續為加減,以竟全功。

今述此治案之前,當先述此方之起源。先是1941年,南匯張工六教授,述及其鄉有一劉姓者,善治腸癰症,能治醫院斷為必須開刀之蚓突炎(即闌尾炎),使之內消內潰,膿從大便而出。其方即紅藤一兩,單方一味,煎服立瘥。當即詢其端倪,張則娓娓言之,余即默默識之,以待將來之治驗。

張教授謂其鄉中,初有吳姓少年,患生腸癰,經醫治之無效,後來上海至宏仁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確為蚓突炎,僉謂非開刀剖腹,割除其蚓突不為功。其父母以愛子之切,不肯開刀,而其子更懼,拒絕醫師之勸告。醫師亦無如之何,只好令其出院。

回至鄉間,則親友聚議,主見紛紜。有謂此證不開刀,是自棄也。有謂此證即開刀,醫院亦不保險也。有謂既已不開刀而回,當另延醫診治。適有一人言鄰鄉有劉姓者,善治腸癰之證。立即倩人去請,不數小時,劉君已至。經其診察之後,斷為內已有膿,但服藥可內潰下泄而消也。

立出藥一包,片色帶紅。人問其名,劉云「此紅藤也。」但此不常用之藥,眾覺名似未聞,遂亦置之,且觀其效何如也。詎一服之後,是夜即腹中雷鳴,有時痛更加甚。續服二煎,至天將明時,即連續大便二次。糞中有乾有稀,夾雜膿血,其黏滯及污垢之物,一鼓而下。疼痛大減,腹側腫脹,立即消去大半。

次日再請續診,仍以紅藤六錢,加薏仁一兩煎服。續下膿血頗多,疼痛更輕,已能思食,食之亦能安。後經調理,不旬日而全愈。聞工六先生言,余默識之,以待有機會臨床驗證。

後閱楊玉衡《傷寒溫疫條辨》,偶於第四卷中,見亦有腸癰秘方一則。其文云:腸癰秘方,凡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陰痛不止者,是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矣,急以此方治之。先用紅藤一兩,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二服,醉臥之。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酒二碗,煎一碗,服之。

服後,痛必漸止為效。由此觀之,則此劉姓之方。即《傷寒溫疫條辨》之方也。於是更堅我試用此藥之信心。

至1943年4月間,有船戶曹海洪者,年32歲,經營內河之航運。忽而江南,忽而江北。時船泊於造幣廠橋西蘇州河岸,忽患腸癰之疾,諸醫罔效。右腹盲腸部,疼痛腫脹,右足亦不能伸直。後入滬西平民醫院,醫者亦云:非開刀不可。病者為經濟能力所限,即最低之開刀醫藥費,亦不能籌措。

時余與附近之中藥店,有為貧病施診、施藥之設,刊諸報端。患者聞而求治。據診察之下,確係腸癰無疑,盲腸部腫如拳大。按之抗力頗強,時發寒熱。大便已五日未解,小溲赤澀,舌根膩,其脈沉緊而微遲。

白話文:

患者剛開始感覺肚子裡隱隱作痛,接著身體發冷發熱,腹部更加緊繃不適,慢慢地在右下腹形成硬塊,固定疼痛,而且疼痛會放射到腰部和肋骨。再進一步,肚子裡面腫脹得像拳頭一樣,出現便秘、小便赤黃的症狀。治療上,用紅藤、丹皮、大黃湯來處理,之後再根據情況調整藥方,以求達到完全康復。

在講述這個治療案例之前,要先說明這個藥方的來歷。1941年,南匯的張工六教授提到,他們家鄉有個姓劉的人,很擅長治療腸癰,他能把醫院診斷為必須開刀的蚓突炎(也就是闌尾炎)治好,讓它在體內自行消散,膿從大便排出。他的藥方就是單用紅藤一兩,煎服後病就好了。當時就問了他原因,張教授詳細地說了,我就默默地記在心裡,等以後有機會驗證。

張教授說,他們家鄉有個姓吳的年輕人,得了腸癰,看醫生都沒效果,後來到上海宏仁醫院就診。醫生診斷後,確定是蚓突炎,大家都認為必須開刀切除蚓突才能治好。他的父母因為疼愛兒子,不肯開刀,而他兒子更害怕,拒絕了醫生的建議。醫生也沒辦法,只好讓他出院。

回到家鄉後,親友們議論紛紛。有人說這病不開刀就等於放棄治療;有人說就算開刀,醫院也不能保證一定會好;有人說既然不開刀回來了,就應該另請醫生診治。正好有人說,隔壁鄉有個姓劉的人,很會治腸癰。馬上就請人去請他,沒幾個小時,劉先生就到了。他診斷後,認為裡面已經有膿,但可以通過吃藥讓它在體內潰散,從大便排出。

他開了一包藥,顏色帶紅。大家問他藥名,劉先生說「這是紅藤」。因為這藥不常用,大家覺得好像沒聽過,就沒多問,先看看效果如何。結果,吃了第一服藥後,當晚肚子就開始雷鳴,有時候疼痛還會加劇。繼續吃了第二服,到快天亮時,就連續大便了兩次。大便有乾有稀,夾雜著膿血,那些黏稠和污穢的東西,一下子都排了出來。疼痛大大減輕,腹側的腫脹也立刻消去了一大半。

隔天又請他來複診,他還是用紅藤六錢,加上薏仁一兩煎服。之後又排出很多膿血,疼痛更輕了,已經能想吃東西,吃下去也沒事。後來經過調理,不到十天就完全康復了。聽工六先生說了這件事後,我默默記在心裡,等有機會在臨床上驗證。

後來翻閱楊玉衡的《傷寒溫疫條辨》,偶然在第四卷中,看到也有一個治療腸癰的秘方。書上寫道:治療腸癰的秘方,凡是腸癰長在小肚子角落,稍微腫脹,而且小腹隱隱作痛不停的,這是毒氣沒有散開,腫脹會越來越大,內攻潰爛,就會成為大患,要趕快用這個方子治療。先用紅藤一兩,用兩碗酒煎成一碗,中午服用兩次,喝醉了就睡。下午用紫花地丁一兩,用兩碗酒煎成一碗,服用。

服藥後,疼痛一定會慢慢停止,這樣才算有效。由此看來,這個劉先生的藥方,就是《傷寒溫疫條辨》中的藥方。這讓我更加堅定要試用這味藥的信心。

到了1943年4月,有個叫曹海洪的船戶,32歲,在內河跑運輸。他有時在江南,有時在江北。當時他的船停在造幣廠橋西蘇州河岸邊,突然得了腸癰,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右邊腹部盲腸的地方,疼痛腫脹,右腿也伸不直。後來他到滬西平民醫院,醫生也說:非開刀不可。他因為經濟能力有限,連最低的開刀費用都拿不出來。

當時我與附近的中藥店,有為貧困病人看病、施藥的義舉,並登在報紙上。患者聽說了就來求診。經過診斷,確定是腸癰無疑,盲腸部位腫得像拳頭那麼大。按壓時抵抗力很強,而且時常發冷發熱。已經五天沒大便,小便赤黃澀痛,舌苔很膩,脈象沉緊而稍微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