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無言醫案》~ 醫家小傳 (1)
醫家小傳 (1)
1. 醫家小傳
余無言(1900~1963年),原名余愚,字擇明(一作「則民」),別署不平。漢族,江蘇省阜寧縣人,出生於該縣益林鎮。祖諱子散,精於醫麗通儒。咸豐、同治年間,蘇北多次疫病流行,經子艦公施治獲痊者甚多。父奉仙公,醫術受教於子硯公,在益林鎮懸壺十餘年。
壯年從戎,游幕大江南北,曾掌湘軍董軍門寶泉幕府者有年,佐治戎機,頗有聲譽。四十歲後,復歸鄉里業醫,求治者眾,在周圍地區有很高的名望。其遺著《醫方經驗彙編》,以內科醫案為主,其中論治之疫病尤多,包括瘟疫、疫瘧、疫疹、寒疫渺霍、疫疹、疫斑、疫黃、疫痢、蝦摸疫、鵬鵝疫、羊毛疫、蟄刺瘟、葡萄疫、瓜瓤疫、天泡疫、疙瘩瘟、鼠疫、燥疫等。每病均有精要之闡論,並附醫案,堪稱是近代的「治疫大家」。
由於奉仙公學驗俱富,鄰縣及外省求治者亦眾。19世紀末,奉仙公與興化趙海仙、淮安張子平,並稱為「晚清蘇北三大名醫」。
無言先生幼年以儒學、理學、史學諸典籍奠基(曾於1909~1911年在淮安高等小學插班畢業),少年時隨其父奉仙公習醫,悟性高而精勤不倦。他以醫學經典名著《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奠定學術基礎,並系統學習內、外、婦、兒各科名著,朮業大進。18周歲即應診於鄉里。
鑒於當時歐西醫學東漸,在沿海城市已逐步形成主流,先生又受當時」醫學衷中參西」的影響,於1920年即南下上海學習西醫。內科從師於俞鳳賓博士,外科受教於德籍名醫維都富爾。在此期間,開始對中西醫的融會貫通深感興趣。1923年返回故里繼續業醫,並在益林鎮主辦益林小學,自任校長。
1927年至1929年冬,曾應聘擔任舊國民政府顧祝同軍部第二師任軍醫官,轉戰皖、豫、鄂、贛諸省,主治以外傷科病證居多。1929年冬,先生辭去軍職,去上海業醫定居。
1930年,應上海中國醫學院院長包識生先生之請,擔任該院外科學教授;嗣後,與張贊臣先生合辦《世界醫報》。1931年,先生又與張贊臣先生共組聯合診所。1932年,由舊中央國醫館焦易堂館長聘請先生擔任該館名譽理事。1934年,中央國醫館復增聘先生為該館編審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外科病名表式」以頒佈全國中醫界採用,獲得好評。是年,還編寫、出版了他所撰著的《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
又以改進中醫為素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當時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先生還針對舊國民政府和余云岫等「廢止中醫藥」的舉措和主張予以撰文批駁,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年,應章太炎先生之請,擔任蘇州國醫學校外科主任。並應聘為上海中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教授,主講《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外科學》等課程。
白話文:
余無言(1900年至1963年),本名余愚,字擇明(也寫作「則民」),別號不平。他是漢族人,江蘇省阜寧縣人,出生於該縣的益林鎮。他的祖父名叫子散,醫術精湛,而且通曉儒家經典。在咸豐、同治年間,蘇北地區多次爆發瘟疫,經由子散先生診治而痊癒的病人非常多。他的父親奉仙先生,醫術師承於子硯先生,在益林鎮行醫十多年。
余無言年輕時曾從軍,遊歷大江南北,還曾在湘軍將領董寶泉的幕府中擔任要職多年,輔佐處理軍事事務,頗有聲望。四十歲之後,他回到家鄉行醫,求診的人很多,在周圍地區享有很高的名望。他遺留的著作《醫方經驗彙編》,主要記載了內科的醫案,其中特別多關於治療瘟疫的內容,包括了瘟疫、疫瘧、疫疹、寒疫霍亂、疫疹、疫斑、疫黃、疫痢、蝦蟆疫、鵝瘟、羊毛瘟、蜂刺瘟、葡萄疫、瓜瓤疫、天泡疫、疙瘩瘟、鼠疫、燥疫等。每種疾病都有精闢的分析和論述,並且附有醫案,可以稱得上是近代的「治疫大家」。
因為奉仙先生的醫學經驗豐富,鄰近縣市甚至外省都有人前來求醫。在19世紀末,奉仙先生與興化的趙海仙、淮安的張子平,被合稱為「晚清蘇北三大名醫」。
余無言先生從小就以儒學、理學、史學等典籍奠定基礎(他曾在1909年至1911年於淮安高等小學插班畢業),年輕時跟隨父親奉仙先生學習醫術,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他以《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經典著作打下學術根基,並系統學習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的著名醫書,醫術大為精進。十八歲時就開始在鄉里為人看病。
當時歐美的醫學逐漸傳入中國,在沿海城市已漸漸成為主流,余無言先生也受到當時「中西醫學結合」的影響,於1920年到上海學習西醫。內科師從俞鳳賓博士,外科則受教於德國名醫維都富爾。在這段期間,他開始對中西醫的融合貫通產生濃厚的興趣。1923年返回家鄉繼續行醫,並且在益林鎮創辦了益林小學,親自擔任校長。
1927年至1929年冬季,他曾受聘擔任國民政府顧祝同軍部第二師的軍醫官,轉戰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主要治療外科的傷病。1929年冬天,他辭去軍職,到上海行醫定居。
1930年,他應上海中國醫學院院長包識生先生的邀請,擔任該院的外科學教授;之後,他與張贊臣先生合辦了《世界醫報》。1931年,他又與張贊臣先生共同成立聯合診所。1932年,他被當時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聘請為該館的名譽理事。1934年,中央國醫館再次聘請他為該館編審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外科病名表式」,以供全國中醫界使用,獲得好評。同年,他也編寫並出版了《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這兩本書。
他還以改革中醫為己任,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在當時有較為廣泛的影響。針對當時國民政府和余云岫等人「廢除中醫藥」的措施和主張,他撰文加以駁斥,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年,他應章太炎先生的邀請,擔任蘇州國醫學校的外科主任。同時,他還被聘為上海中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的教授,主講《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外科學》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