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診餘漫話 (2)

回本書目錄

診餘漫話 (2)

1. 論濕溫治法

余歸納薛生白、吳鞠通二家之言,結合個人臨床所見,濕溫病之主證為:始惡寒,後但熱不寒,頭痛,身重而疼,舌白或潤黃,面色淡黃,汗出,胸中痞悶,不食不飢,口渴不欲飲,午後身熱,狀若陰虛,脈弦細而濡。中醫於濕溫之治療,約分為二門。(一)其學說以濕溫為病原,故以解熱利濕為主,此為其原因療法。

(二)因濕溫之變證多端,險候百出,即因其變證險候而治之,此為其對證療法。

濕溫原發證治法:

1.解熱利濕法:濕溫為濕、溫兩邪合併為患。溫即是熱,故薛生自之《濕溫病篇》(又名《濕熱病篇》),其治療即以解熱祛濕為首務。濕溫病邪之勢均而重者,則藥劑亦均重之;其勢均而輕者,則藥劑亦均輕之。熱邪盛於濕邪者,則解熱之藥多,而祛濕之藥少;濕邪盛於熱邪者,則祛濕之藥多,而解熱之藥少。然解熱祛濕之方法,又各不同,茲分別述之。

(1)當初期病尚在表,應用微汗之法者,則微汗之,使熱從體表緩緩而解,則濕為體內不潔之水分,亦得隨汗而外泄。若熱仍不退,或退之未盡,可仍用前法,務使熱退而後已。若熱已退,或退去七八分,則濕邪勢孤,易於撲滅矣。

(2)濕既勢孤,頓失同盟,因即清利其三焦水道,使邪匯至腎臟,輸入膀胱,由小便而外出。若體氣較實,或大便數日未解,或解時艱澀不爽者,並可微利。

(3)至病邪深入,熱勢稽留,濕滯腸中,胸悶特甚,切不可任邪氣盤踞。裏證已成,不可再用表藥,只宜用清熱及利濕之合劑,使濕從腎與膀胱外出,則熱亦隨之而下行,濕熱並去,病可自痊。

(4)運用上法時,另有一關鍵不可不知,即決定「利濕清熱」之方,可再問其大便之如何?脘腹之膨否?如大便已數日未解,或雖解而艱澀,脘腹膨滿而不柔和,則於方中再加輕瀉大便之品,則腸中濕熱亦將緩緩下行。蓋二便分利,則濕熱之邪,行將失其根據地而無立足之所,愈易追剿消滅矣。

設大便每一二日一解,解時亦爽,則輕瀉劑可不加,此專從裏解、清利之方法及用藥之分合也。

2.扶持脾胃法:濕溫之病邪,雖重在小腸,其病根仍然在胃。如胃司消化,脾能為輔,二便暢利,則必然不病濕溫。今既病矣,若只解熱利濕,而不健胃益脾,則藥力之貸款,仍無補於生理之虛乏。則須一面貸款,一面扶持脾胃之生理功能,使之自力更生,功能漸趨恢復。故濕溫經治獲效

後,即應加藥以扶持其脾胃。

3.參用芳香法:濕溫病既為熱腐濕濁之邪,且病室內又多穢惡之病氣,則必須以芳香逐穢之品以化之。蓋芳香之品,能化濁穢之氣,故不論表劑、裏劑,處方均宜酌加芳香藥一二味於內,雖無絕對治濕溫之功能,然在輔助療法上,未始無百分之五之小助焉。除內服藥酌加者外,亦可於病室內,燃枷楠香一二支,或少焚白芷、木香、佩蘭、蒼朮等品,以辟穢惡之氣。

白話文:

我整合了薛生白和吳鞠通兩位醫學家的理論,並結合個人的臨牀經驗,歸納出濕溫病的主要症狀如下:起初會有畏寒現象,隨後只會感到熱而不寒,伴有頭痛,身體沉重且疼痛,舌苔可能呈現白色或略帶濕潤的黃色,臉色偏淡黃,會出汗,胸部有壓迫感,食慾減退,即使不餓也不想吃東西,口渴但不願喝水,下午時刻體溫升高,看似陰虛的症狀,脈象通常為弦細而濡。對於濕溫病的治療,中醫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

(一) 溼溫病源於濕與溫兩種病邪的結合,因此治療上首要任務是清熱利濕,這是針對病因的療法。

(二) 由於濕溫病的病程變化多端,病情隨時可能出現危急的轉變,治療需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調整,這屬於對症治療。

濕溫初發期的治療原則:

**1.清熱利濕療法:**濕溫病是由濕和溫兩種病邪共同作用所致。溫即為熱,所以治療濕溫的重點在於清熱祛濕。對於濕溫病邪勢均力敵的情況,治療手段也會相對均衡;如果其中一方佔優勢,治療手段也會有所偏重。具體而言,如果熱邪較強,清熱藥物的比例就會增加,反之則會增加祛濕藥物的比例。接下來,我將詳細介紹各種清熱祛濕的方法。

(1) 在疾病初期,若病邪尚在表層,我們可以使用微汗法,讓熱邪從皮膚緩慢散發,同時體內的濕氣也能隨汗液排出。若熱邪仍未完全消退,可以繼續使用微汗法,直到熱邪被完全清除。一旦熱邪基本消退,濕邪的力量就會單薄許多,更容易被清除。

(2) 濕邪孤立無援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清理三焦水道,將邪氣引導到腎臟,再通過膀胱排出體外。如果患者體質較好,或者大便數日未解,或排便困難,也可以適當使用輕瀉法。

(3) 當病邪深入體內,熱邪持續存在,濕邪滯留在腸道,造成胸悶等症狀,此時不能讓邪氣肆意蔓延。如果內證已形成,不能再使用表藥,而是應該使用清熱利濕的綜合治療,使濕邪從腎臟和膀胱排出,熱邪也會隨之下行,濕熱雙雙消失,疾病自然痊癒。

(4) 使用上述方法時,還有一個關鍵點需要注意:決定使用“利濕清熱”方案時,可以進一步瞭解患者的排便情況和腹部脹滿程度。如果患者數日未解大便,或排便困難,腹部脹滿不舒適,可以在藥方中加入輕瀉成分,促使腸道濕熱緩慢下移。這樣,大小便同時順暢,濕熱邪氣將失去立足之地,更容易被消除。

如果患者每天或隔天正常排便,排便過程順暢,則不必加入輕瀉成分。這是專門從內部解毒、清利角度出發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選擇策略。

**2.調理脾胃療法:**濕溫病雖然主要影響小腸,但根本原因仍在於脾胃功能失調。脾胃健康,消化功能良好,就不會患上濕溫病。若只注重清熱利濕,而忽視脾胃的調養,藥物的作用效果將受到限制。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要一邊清熱利濕,一邊調理脾胃,促進其自愈能力,使其功能逐漸恢復。因此,在濕溫病得到有效控制後,應加強對脾胃的調理。

**3.配合芳香療法:**濕溫病源於熱邪腐蝕濕氣,而且病室環境往往充斥著惡臭,需要使用芳香類藥物來淨化空氣。芳香藥物能夠驅散污濁之氣,無論是表藥還是內服藥,處方中都應酌情加入一兩味芳香藥物,雖然它們未必能直接治療濕溫,但在輔助療法上仍有一定的幫助。除了內服藥物,還可以在病室內點燃一兩支沉香,或少量焚燒白芷、木香、佩蘭、蒼朮等藥材,以清除室內的惡臭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