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診餘漫話 (3)

回本書目錄

診餘漫話 (3)

1. 濕溫原發證方治舉要

濕溫相當於西醫所說的「腸傷寒」,中醫施治以排泄清解為主。前人的經驗方頗多,我在診療中也創用了濕溫新方,經常選用以下諸方施治。

1.甘露消毒丹(葉香岩方):又名普濟解毒丹。王孟英謂此係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能治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痠咽腫,癍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瘍。凡暑濕時疫之邪在氣分,舌苔淡白、或厚膩、或乾黃者,均較有效。

方藥組成及用法: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木通各五兩,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四兩。各藥曬燥,生研為末。每服三錢,開水沖服,一日二次。或以神麯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王孟英曰:每年春分以後,天乃漸溫;芒種以後,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初起尚在氣分時,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2.三仁湯(《溫病條辨》方):治頭痛惡寒,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高熱,證若陰虛。方藥組成及用法:杏仁三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厚朴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竹葉二錢,甘瀾水八碗。上藥以甘瀾水八碗,煎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此方為吳鞠通治療濕溫之首選方,以濕溫不能過汗,故以輕清為治。病輕者,每可治癒;病重者,力有不及。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謂此方與濕溫初起不甚相合,慮其服之燥渴,此言亦非確論。若果知燥渴,則裏濕已祛,而熱獨盛矣,再單洽其熱可耳。此方名日三仁,而實以滑石為主藥,使濕從小便而出,亦可稍得微汗,故諸家多用之。

惟厚朴一味,究嫌欠妥,吳氏慮其燥渴,或在此點。余意若以治痞、理氣、寬中、祛濕之目的,去厚朴而易以瓜萎皮,則得之矣。

3.濕溫初起方(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古歡室方):治證同前。

方藥組成及用法:淡豆豉三錢,佩蘭葉二錢,飛滑石四錢,蒼朮皮一錢,茯苓皮三錢,陳皮二錢,藿香葉二錢,連翹三錢,銀花三錢,通草一錢,甘草八分,竹葉二錢,(如惡寒無汗者,加杏仁)

以上三方,皆輕清之劑。然立方以甘露消毒丹為第一,且研成末服,能容留腸中較久。三仁湯次之,此方更次之,存之備參考耳。

4.解溫逐濕湯(余無言經驗方):治濕溫初起之重者:

生麻黃(先煎)二錢至三錢,生石膏二兩至三兩,粉葛根三錢至四錢,淨連翹三錢至四錢,製半夏三錢至四錢,生山梔、六一散各二錢至四錢,薏苡仁、茯苓皮各四錢至五錢

此方服後,必能取得「漐微似汗出」。在身體已有微汗約二三小時後,再連服二煎,務使微汗至四五小時以上,則表熱必可隨汗而解。若初起一二日間,惡寒甚者,仍可加入桂枝一二錢。無惡寒者則不加。

白話文:

濕溫的原發病症治療要點

濕溫這種病,相當於西醫說的「腸傷寒」,中醫治療主要以排除體內濕氣和清除熱毒為主。前人留下了很多經驗方,我在臨床上也創立了一些治療濕溫的新方子,以下這些是我常用的方劑:

1. 甘露消毒丹(葉香岩的方子): 也叫普濟解毒丹。王孟英認為這是治療濕溫時疫的主要方子,可以治療發燒疲倦、胸悶腹脹、肢體痠痛、咽喉腫痛、身上出現紅疹或皮膚變黃、腮腺腫大、口渴、小便赤黃、大便不通、嘔吐腹瀉、瘧疾、痢疾、小便淋漓不清、瘡瘍等症狀。凡是暑濕引起的時疫,病邪在氣分,舌苔呈現淡白、厚膩或乾燥發黃的人,使用這個方子效果都很好。

方藥組成及用法:滑石粉75克、綿茵陳55克、黃芩50克、石菖蒲30克、川貝母和木通各25克、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20克。所有藥材曬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9克,用開水沖服,一天服用兩次。也可以用神麯做成藥丸,像彈珠大小,用開水化開服用。

王孟英說:每年春分以後,天氣逐漸轉暖;芒種以後,地面開始潮濕。溫熱和濕氣交織,加上烈日的炙烤,熱得像能把石頭都熔化一樣,人們處於這種氣候中,從口鼻吸入這些濕熱之氣,滯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就容易形成濕溫的疫病。在病邪剛侵入氣分時,用這個方子治療,效果很好。

2.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 治療頭痛怕冷、舌苔白而不口渴、脈象細而弱、臉色淡黃、胸悶不思飲食、午後發高燒,症狀像陰虛的病症。

方藥組成及用法:杏仁9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9.5克、半夏15克、竹葉6克,用甘瀾水(攪拌過的井水)八碗。將以上藥材放入八碗甘瀾水中煎煮,取三碗,每次服用一碗,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是吳鞠通治療濕溫的首選方,因為濕溫不宜發汗過多,所以用清淡的藥物來治療。病情輕微的,通常可以治好;病情嚴重的,可能效果不夠。吳錫璜在《中西溫熱串解》中說,這個方子與濕溫初期不太適合,擔心服用後會口乾舌燥,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如果真的出現口渴,那就是體內的濕氣已經被清除,而熱邪偏盛了,再單獨治療熱邪就可以了。這個方子叫做三仁湯,其實是以滑石為主要藥物,讓體內的濕氣從小便排出,也可以稍微發點汗,所以很多醫家都用這個方子。

只是厚朴這一味藥,似乎不太合適。吳鞠通擔心病人會口乾舌燥,可能就跟它有關。我認為,如果是為了治療痞滿、調理氣機、寬胸、祛濕的目的,把厚朴換成瓜蔞皮,效果會更好。

3. 濕溫初起方(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古歡室的方子): 治療的症狀和上面說的相同。

方藥組成及用法:淡豆豉9克、佩蘭葉6克、滑石12克、蒼朮皮3克、茯苓皮9克、陳皮6克、藿香葉6克、連翹9克、銀花9克、通草3克、甘草2.4克、竹葉6克(如果怕冷不出汗,可以加杏仁)。

以上三個方子,都是比較清淡的藥劑。但如果從效果來說,甘露消毒丹是最好的,而且研磨成粉末服用,藥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比較長。三仁湯次之,這個方子再次之,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4. 解溫逐濕湯(余無言的經驗方): 治療濕溫初期病情比較重的。

藥方組成及用法:生麻黃(先煎)6-9克、生石膏60-90克、粉葛根9-12克、淨連翹9-12克、製半夏9-12克、生山梔、六一散各6-12克、薏苡仁、茯苓皮各12-15克

服用這個方子後,一定會有微微出汗的感覺。在身體出汗大約兩三個小時後,再連服第二煎,務必使出汗時間達到四五個小時以上,這樣體表的熱邪自然會隨著汗液排出。如果初期一兩天內怕冷很嚴重,可以加入桂枝3-6克。如果沒有怕冷的情況,就不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