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無言醫案》~ 余無言年譜 (2)
余無言年譜 (2)
1. 余無言年譜
這是中西醫外科學術匯通之作,當時是受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著述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中西匯通派」較早期的外科著作,有其一定的學術影響,故在建國後,上海中醫書局均有重印本刊行。
再者,先生數年來以「改進中醫」為素志,在報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引起中醫界的重視。特別是他針對舊國民政府和余云岫等提出.「廢止中醫中藥」的舉措與主張,先生以余無言或余不平的名義,多次撰文予以駁斥、聲辯,為當時中醫界所重視。此外,先生還為《醫界春秋》《復興中醫》等刊物撰寫多篇學術論文。
1936年:章太炎先生主辦「蘇州國醫學校」聘請先生和葉橘泉、章次公等名家任教。先生擔任中醫外科主任,主講中醫外科學。是年並擔任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教授,主講《金匱要略》和中醫外科學。
1937年:上海中國醫學院聘請先生主講《傷寒論》。在此前後的年月中,先生還受聘於中國醫學專修館、中華職業學校(國醫專科)等校任教。
是年秋,先生與張贊臣先生合作主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敦請謝觀擔任名譽校長,陳無咎任校長,丁福保、張伯熙(張贊臣先生之父)先後任副校長,先生任教務主任,張贊臣任總務主任。先生除負責教務外,主講《傷寒論》《金匱要略》和中醫外科學。上海中醫專科學校為三年制,共主辦畢業了三屆。
先生還將其次女余蕙君於1938年送入該校學習(1941年畢業)。
1939年:先生所編著之《傷寒論新義》(圖表注釋)由中華書局公開出版,由於作者「改進中醫」的素志和對待仲景學說及其臨床應用等方面,力求精意研殫,該書的圖表及論述中均融匯若干西醫學說,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色。該書並請丁福保、謝觀、陳無咎三位老先生分別撰序,向讀者介紹該書嶄新的學術風貌。
《傷寒論新義》自刊行後,曾九次重印,堪稱是他學術著作中的代表作。
1942年:先生因不屈於日偽政府對院校的登記造冊,遂決定停辦
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先生在五年教學中,認真備課講學,雖大雨滂沱,亦必撐傘赴校、衣濕上臺授課,受到學生們的廣泛好評。
1943~1946年:先生先後編寫、出版了新作——《濕溫傷寒病篇》和《斑疹傷寒病篇》(上海中醫書局出版)二書。所謂「濕溫傷寒」係指西醫的腸傷寒,「斑疹傷寒」為西醫病名。但在介紹治療方面,主要是採用中醫傳統治療與方藥,特別是突出經方的臨床應用,可明顯增強療效。
1947年:余氏在上海創辦「大同療養院」,請丁福保先生擔任名譽院長,自任院長。名為療養院,實際上主要是收治慢性疑難病證,可以說是上海較早期的中醫醫院。開辦不足二年,因經費匱乏而停辦。
白話文:
余無言年譜
這本書是中西醫外科結合的著作,受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可說是早期「中西匯通派」外科著作,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建國後上海中醫書局曾多次重印發行。
此外,余無言先生多年來致力於「改進中醫」,在報刊發表多篇論文,引起中醫界重視。尤其針對舊國民政府及余云岫等提出的廢除中醫中藥的政策,他多次以筆名撰文反駁,受到當時中醫界的肯定。他也為《醫界春秋》、《復興中醫》等刊物撰寫多篇文章。
1936年,受聘於章太炎先生主辦的蘇州國醫學校,擔任中醫外科主任,講授中醫外科學。同年,也擔任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教授,講授《金匱要略》和中醫外科學。
1937年,受聘於上海中國醫學院講授《傷寒論》。前後也受聘於中國醫學專修館、中華職業學校(國醫專科)等校任教。同年秋季,與張贊臣先生合作創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聘請謝觀為名譽校長,陳無咎為校長,丁福保、張伯熙(張贊臣之父)先後擔任副校長,先生擔任教務主任,張贊臣擔任總務主任。先生除了負責教務,還講授《傷寒論》、《金匱要略》和中醫外科學。該校為三年制,共培養了三屆畢業生。1938年,先生將次女余蕙君送入該校就讀(1941年畢業)。
1939年,先生編著的《傷寒論新義》(圖表注釋)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本書展現了先生「改進中醫」的理念,對仲景學說及其臨床應用深入研究,並融合部分西醫理論,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色。丁福保、謝觀、陳無咎三位先生為該書撰寫序言。該書出版後曾多次重印,成為其學術著作的代表作。
1942年,因抗拒日偽政府對學校的管制,先生決定停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五年教學期間,先生認真備課,即使風雨無阻,也堅持授課,深受學生好評。
1943年至1946年,先生編寫出版了《濕溫傷寒病篇》和《斑疹傷寒病篇》(上海中醫書局出版)。書中所指的「濕溫傷寒」和「斑疹傷寒」分別指西醫的腸傷寒和斑疹傷寒,但治療方法主要採用中醫傳統方法和經方,並強調經方的臨床應用,以提高療效。
1947年,余氏在上海創辦大同療養院,聘請丁福保先生擔任名譽院長,自己擔任院長。療養院主要收治慢性疑難雜症,可說是上海較早期的中醫醫院之一。但因資金不足,不到兩年便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