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余無言年譜 (3)

回本書目錄

余無言年譜 (3)

1. 余無言年譜

1948年:先生接獲多封外界讀者來信,建議他編寫《傷寒論新義》的姐妹篇——《金匱要略新義》。實際上先生於40年代初即有此意向,多年來在這方面的學術積累也較為充分。是年在繁重的診務和教學負擔下,經常在夜間參閱大量文獻、結合臨床予以編寫。而他在上海執業的30年中,主治病證以內、外科居多。

內科則以傷寒、溫病、內科雜病、疑難重證為主。所用方治,雖不拘經方、時方,但仲景方仍占轉大比例。他對上海的時醫診治熱病,動輒以豆豉、豆卷等藥施治,至為不滿。先生用仲景經方中之石膏、大黃,在辨證確切的情況下,用量相當大而效驗卓著,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多個案例,上海市民以「石膏、大黃先生」(此處之「先生」二字,義同醫生)稱之,成為民國時期經方派的名家。關於這一點,讀者在閱習他的醫案後,當會有更深的體會。

自1929年定居上海後,先生對中醫前輩名家多所敬重。他曾多次表述,在學術上除承父教外,上海的謝觀、丁福保、陳無咎等老先生對他亦多所教益,但生平尤為崇敬的則是「南北二張」(「南張」指嘉定張山雷,「北張」係指天津張錫純)。在學術方面,除主張精讀經典名著外,並在一定程度上主張中西醫學匯通。

故他是民國時期「經方派」名家,也是「匯通派」的成員之一。

1949年:是年5月,上海獲得解放,並於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界從此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先生診務較前更為繁忙。在學術上,他更多地和上海同輩名醫陸淵雷、秦伯未、章次公、程門雪、張贊臣、章巨膺、嚴蒼山等切磋、研究,為上海市的中醫工作發展向衛生部門提出諸多建議,以促使改進中醫藥工作的順利發展。

由於在上海的20年,先生的醫事活動以臨床與教學為主,受教的學生數以千計,招帶的生徒亦不下數十人之多,先生開始將過去診療的若干病證予以案例記述、整理,他在建國以前已將其父奉仙公遺著——《醫方經驗彙編》整理刊行(中華書局出版),自己也擬出一本醫案著作,定名為《翼經經驗錄》,書名涵義是以個人的臨床經驗以羽翼仲聖之經典名著。實際上《翼經經驗錄》所經治的醫案,本書均已予以收錄、整理。

余氏之醫案力求在臨床上能取精用宏,並以符合診療實用為準則。余氏所主張的「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對外界也有一定的影響。

1952年:先生積多年仲景學說的教學、研究,編著了《金匱要略新義》(圖表注釋),由新醫書局出版。書的封面及其扉頁,分別由其同道、詩友秦伯未、嚴蒼山先生題寫書名,學術特色仍以「圖表注釋」為主。無言先生針對世傳《金匱要略》原文,在理順經文之錯亂、偽文之蕪雜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白話文:

余無言年譜

1948年:許多讀者來信建議余先生撰寫《傷寒論新義》的姊妹篇——《金匱要略新義》。先生早在上世紀40年代初就有此想法,並已積累相當豐富的學術素材。儘管當時診治病人和教學任務繁重,先生仍經常利用夜晚研讀大量醫學文獻,並結合臨床經驗進行編寫。他在上海行醫30年,主要治療內科和外科疾病,內科方面以傷寒、溫病、內科雜病及疑難雜症為主。用藥方面,他不拘泥於經方或時方,但仍以仲景方為主。他對當時上海一些醫生治療熱病動輒使用豆豉、豆卷等藥物深感不滿,而他本人則在辨證準確的情況下,使用仲景經方中的石膏、大黃,用量很大,療效顯著,甚至多次「起死回生」,因此上海市民稱他為「石膏、大黃先生」,成為民國時期經方派的名家。讀者閱讀他的醫案後,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自1929年定居上海後,先生十分敬重許多中醫前輩,除了承襲父教之外,他也多次提及上海的謝觀、丁福保、陳無咎等老先生對他的教誨,但他尤其敬重「南北二張」(「南張」指嘉定張山雷,「北張」指天津張錫純)。在學術方面,他主張精讀經典名著,並在一定程度上主張中西醫學的融合。因此,他是民國時期「經方派」的名家,也是「匯通派」的成員之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醫藥界迎來了真正的解放。先生的診治工作比以前更為繁忙。在學術方面,他與上海的同輩名醫陸淵雷、秦伯未、章次公、程門雪、張贊臣、章巨膺、嚴蒼山等人進行了更多學術交流和研究,並向衛生部門提出許多建議,以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由於在上海的20年間,先生主要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教過的學生數以千計,帶領的弟子也很多。先生開始將過去治療的許多病例記錄整理成文。在建國前,他已整理出版了其父余奉仙的遺著——《醫方經驗彙編》(中華書局出版),並且自己也擬寫了一本醫案著作,命名為《翼經經驗錄》,意在以個人的臨床經驗來補充仲景經典的不足。實際上,《翼經經驗錄》中的醫案均已收錄整理在本集中。

余先生的醫案力求精煉實用,並以符合臨床實際為標準。他提出的「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的理念,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52年:先生多年來潛心研究和講授仲景學說,編著了《金匱要略新義》(圖表注釋),由新醫書局出版。書的封面和扉頁分別由他的同道、詩友秦伯未和嚴蒼山題寫書名,本書的學術特色仍然是「圖表注釋」。余先生針對世傳《金匱要略》原文,對其錯亂和偽雜的部分做了大量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