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無言醫案》~ 余無言年譜 (1)
余無言年譜 (1)
1. 余無言年譜
1900年11月20日,余無言先生誕生於江蘇省阜甯縣益林鎮。
原名余愚,字擇民(一作「則民」),別署不平。
1905~1909年家中延請塾師課讀文學基礎讀物及算術等。
1909~1911年先生去淮安縣,在淮安高等小學插班讀高小,高小畢業時正值遜清·宣統三年。
1911~1914年塾師教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典籍,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4~1918年先生隨其父余奉仙先生(「晚清蘇北三大名醫」之一)攻習中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嗡)《神農本草經》及臨床各科醫著,並為其父抄方二年。在數年學習期間,尤為重視醫聖張仲景經方的學習與運用,為民國時期成為「經方派」名家奠定了基礎。
1918年:是年秋,開始在阜甯縣益林鎮懸壺應診。由於歐西醫學東漸,在診余之暇,亦選讀部分西醫臨床醫籍。
1920~1923年:先生受當時醫學界「衷中參西」的影響,去上海進一步學習西醫內、外科,內科從學於俞風賓博士,外科受教於上海德籍名醫維都富爾。在此期間,較為重視中西醫學之溝通。
1923~1927年:返回蘇北故鄉,繼續行醫。在診療方面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治療成績卓著。在此期間並在故里主辦阜甯縣第三區小學,延請教師講學,自任校長。
1927~1929年:先生應聘擔任當時國民政府顧祝同部某軍第二師軍醫官,轉戰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治療病員,以外、傷科病證為主。
1929~1930年:1929年冬,先生辭去軍職,到上海市定居開業,改名余無言,係取自孔子「予欲無言」之意(此名多用於著書立說和對外交流,行醫數十年多用「余擇明」作為診所名)。
1930年3月,與張贊臣先生共同主編《世界醫報》(每週出一期),力求在中西醫學術溝通和診療中的取長補短方面多所致意。1930年秋,應包識生先生(當時任上海中國醫學院院長)之請,擔任該院外科學教授。
1931年:除私人診所外,又與張贊臣先生合組聯合診所,這可謂是上海市比較早期的中醫聯合診所。
1932年:由當時「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先生聘請先生擔任該館名譽理事,為改進中醫工作出謀獻策。
1934年:中央國醫館增聘先生擔任該館編審委員會委員(編審委員會主席是陳無咎),負責起草中醫「外科病名表式」,頒佈全國中醫界採用。在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會起草的臨床各科病名表式中,先生的外科病名表式,頗受外界讚賞。是年,先生還編寫、出版了《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中國醫藥書店刊行)。總論以西說為經、中說為緯;各論則以中說為經、西說為緯,強調診療中的「實用」二字。
白話文:
余無言先生於1900年11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益林鎮。
他原名余愚,字擇民(或寫作「則民」),別號不平。
1905至1909年間,家中聘請老師教他讀文學基礎讀物和算術等。
1909至1911年間,先生前往淮安縣,在淮安高等小學插班就讀高小,高小畢業時正好是清朝末年宣統三年。
1911至1914年間,老師教他讀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典籍,在文史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14至1918年間,先生跟隨父親余奉仙先生(被譽為「晚清蘇北三大名醫」之一)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以及各科的臨床醫學著作,並為父親抄寫藥方兩年。在幾年的學習中,他尤其重視醫聖張仲景經方的學習和應用,為他後來在民國時期成為「經方派」的名家奠定了基礎。
1918年秋天,他開始在阜寧縣益林鎮行醫。由於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他在看診之餘,也選讀一些西方醫學的臨床書籍。
1920至1923年間,先生受到當時醫學界「中西醫結合」的影響,前往上海進一步學習西醫內科和外科。內科師從俞風賓博士,外科則向上海的德國名醫維都富爾學習。在此期間,他比較重視中西醫學的溝通。
1923至1927年間,他回到蘇北故鄉繼續行醫。在診療方面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治療效果顯著。在此期間,他還在故鄉創辦了阜寧縣第三區小學,聘請教師授課,並親自擔任校長。
1927至1929年間,先生應聘擔任當時國民政府顧祝同部隊某軍第二師的軍醫官,轉戰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主要治療外傷科疾病的士兵。
1929至1930年間,1929年冬天,先生辭去軍職,到上海市定居並開業,改名為余無言,這個名字取自孔子「我想要不說話」的意思(這個名字多用於寫書立說和對外交流,行醫數十年多用「余擇明」作為診所的名稱)。
1930年3月,他與張贊臣先生共同主編《世界醫報》(每週出版一期),致力於在中西醫學術溝通和診療方面取長補短。1930年秋天,他應包識生先生(當時任上海中國醫學院院長)的邀請,擔任該院的外科學教授。
1931年,除了私人診所外,他又與張贊臣先生合夥開辦聯合診所,這可以說是上海市比較早期的中醫聯合診所。
1932年,他被當時的「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先生聘為該館名譽理事,為改進中醫工作出謀劃策。
1934年,中央國醫館增聘先生擔任該館編審委員會委員(編審委員會主席是陳無咎),負責起草中醫的「外科病名表式」,頒布給全國中醫界採用。在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會起草的各科病名表式中,先生起草的外科病名表式尤其受到外界讚賞。同年,先生還編寫並出版了《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由中國醫藥書店出版)。《總論》以西醫理論為綱,中醫理論為緯;《各論》則以中醫理論為綱,西醫理論為緯,強調診療中的「實用」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