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疔癰 (1)

回本書目錄

疔癰 (1)

1. 疔癰

2. 疔瘡走黃險證

婦人患生指疔,初則腫若紡錘,潰爛出膿,腐臭不堪,痛楚幾絕。延及半月,旁又增生,紅腫蔓延,迅至手腕至肘關節,皆發赤腫。再二三日,手掌、手背、手腕等處,又潰穿十餘處,此疔毒走黃也。與以疔瘡丸,連續大瀉而痊。後試之於癰證,其效亦良。因易其名日癰疔百效丸。

余當少壯之時,初業醫於鄉里,兼充三區小學校長。適有鄰村鄧藻芳之婦,年41歲,患生疔瘡,來就余診。第察其患,原在左手中指中節,蔓延至手掌手背手腕,又破潰十餘處,連及小臂亦有浮腫,有更將蔓延之勢。而破潰處,膿水之惡臭,紅絲之蜿蜒,殊可懼也。

詢其起始情形,則謂初於中指腹部,疼痛腫脹,漸至化膿,繼則手指背亦腫,形若紡錘。經外科專家李某治之,內服外敷,均無功效。延及半月.腫勢則漸見走竄。昨夜忽疼痛更甚,迅至手掌手背手腕,均發腫脹,而今則破潰不堪矣。

余因索閱前醫之方,亦頗對證,而竟無效,是亦證重藥輕使然。心忖證至於此時,業已走黃危險,若用通用之方,必難獲效。曾記陳修園《醫學三字經》篇末,載有疔毒丸一方,謂於疔瘡有特效,雖走黃者亦可救治。但從未試過,今可一試之矣。因立即如法制成,即以濕丸十粒與之,囑其用熱水送服,如得四五次之大瀉,即以冷開水一杯,服下止之。

病家如言,不二小時,即得大瀉一次。再後於二小時內,連瀉四次。每瀉一次,則腫脹疼痛即隨之減輕一次。其效之神奇有如此者,惟體力漸覺不支,即於最末一次瀉後,立即飲冷開水一杯,果然瀉不再作,人亦神安睡去。迨次晨一覺醒來,腫痛消其六七,膿水淋漓,而各破潰皮膚之表面,已大形起皺矣。

再診之時,復與六丸,使之再瀉數次,以清余孽。及紅腫消清,痛楚全無,改服解余毒、扶正氣之劑,外敷提毒生肌散,而完全就治。

白話文:

[疔瘡走黃險證]

有位婦女罹患手指疔瘡,起初,她的手指腫脹像紡錘一樣,隨後傷口潰爛,流著膿水,腐臭味讓人難以忍受,痛苦到極點。過了半個月,旁邊又長出新的疔瘡,紅腫蔓延,迅速擴展到手腕甚至肘部,都出現紅腫。再過兩三天,手掌、手背、手腕等地方,又出現十多處潰爛,這是疔毒走黃的情況。給予她疔瘡丸,連續大瀉後病情痊癒。後來,將此療法應用在其他膿腫症狀上,效果也很好。因此,我將它改名為癰疔百效丸。

在我年輕力壯時,開始在鄉間行醫,同時擔任三區小學校長。當時,鄰村鄧藻芳的太太,41歲,罹患疔瘡,來找我看診。觀察她的病狀,原本是在左手食指中段,隨後蔓延到手掌、手背和手腕,已經潰爛十多處,連前臂都有些許浮腫,有進一步蔓延的跡象。潰爛的地方,膿水的惡臭,蜿蜒的紅線,令人害怕。

詢問她的發病狀況,她說最初是在食指腹側感到疼痛腫脹,漸漸地化膿,接著手指背面也腫脹,形狀就像紡錘。經由外科專家李醫生治療,內服外敷都無效。過了半個月,腫脹逐漸擴散。昨晚,疼痛突然加重,迅速蔓延到手掌、手背和手腕,都出現腫脹,今天已經潰爛得無法忍受。

我查看之前醫生的處方,雖然對症,但毫無效果,這可能是因為病情嚴重而藥物效力較輕所致。心想,現在的病情已經到了走黃危險階段,如果使用一般的療法,恐怕難以奏效。記得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的結尾,記載了一個叫疔毒丸的方子,對於疔瘡有特殊療效,即使是走黃情況也能救治。但一直沒有機會試驗,現在可以試試看了。於是立刻製成藥丸,先給她服用十粒,並囑咐她用熱水吞服,如果能大瀉四五次,就喝杯冷水來止瀉。

病人照做,不到兩個小時,就開始大瀉。之後,在兩個小時內,又連續瀉了四次。每次瀉完,腫脹和疼痛都會減輕一些。這種療效實在神奇,只是體力漸漸不支,於是最後一次瀉後,馬上喝了杯冷水,果然不再瀉,人也安靜地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腫痛減輕了六七成,膿水流淌,而所有潰爛的皮膚表面,已經大幅皺縮。

再次看診時,又給她六粒藥丸,讓她再瀉幾次,以清除殘餘的毒素。等到紅腫消退,疼痛消失,改為服用解毒、補氣的藥物,外敷提毒生肌散,最終病情完全康復。

3. 項疽及諸癰證

又有許北山者,年45歲,精拳棒,以武術聞。忽發一偏項疽,即俗稱之「偏對口」是也。初隻局部發癢,以手搔之,漸至腫一小粒,麻癢相兼,亦不介意。次日則腫勢漸大,麻癢更兼疼痛,乃懼而求醫。醫以藥膏貼之,冀其消散,而絕不得效。第三日則腫痛更甚,頭項且不能轉動矣,改就余診。

余思此偏項疽證,較之正項疽尤險。起已三足日,內膿雖未成,但普通方劑,必不易散。疔毒丸治療,既效而且捷,今以此癰疽之大證試之,不知其有效否也。復思病者為武術家,體素強健,即服此丸,必能當之,而無危險。乃決與以十丸,令服如法,許君從之。服藥大瀉四次,而腫痛漸消,僅於初起之未老先白頭處,稍出黃白色之水而已。

由此以後,凡遇實熱證之癰疽瘍癤,均用此丸治之,不論初起已潰,皆有奇功,不獨治各種疔瘡而已也。因改名之日癰疔百效丸。後又於《中國醫學大辭典》亦見載有此丸,云係盧成琰氏方,但不知盧為何代人,有無其他著作,尚希知者有以告我。

癰疔百效丸方(原名疔毒丸。盧成琰氏方。)

巴豆三錢(去皮膜),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

上各研細末,再共研極細,加飛羅面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輕者每服六七丸,重者十丸左右,用白開水送下,俟瀉三至五次,再以冷粥湯一小碗,服下止之。

白話文:

有位名叫許北山的人,四十五歲,精通拳術,以武藝高強而聞名。突然在頸部一側長了一個腫塊,這就是民間常說的「偏對口」。起初只是局部感到癢,他用手抓了幾下,逐漸腫起一個小包,既麻又癢,他並沒有太在意。第二天,腫塊越變越大,且開始疼痛,他開始害怕,於是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給他貼上藥膏,希望可以消腫,但是完全沒有作用。到了第三天,腫塊和疼痛更加嚴重,甚至頭部和頸部都無法正常轉動,因此改找我來診治。

我考慮到這種偏頸部的腫塊比一般的頸部腫塊更危險。已經過了三天,雖然內部的膿液尚未形成,但普通的藥方恐怕不易使病情好轉。疔毒丸治療效果既快又好,現在我想用這個大劑量的藥方來治療這個嚴重的腫塊,不知道是否有效。再想到病人是武術家,身體素質向來強壯,即使服用此藥丸,應該能夠承受,不會有危險。因此決定給他十顆療毒丸,讓他按照指示服用,許先生照做了。服用藥物後,他大瀉四次,腫塊和疼痛逐漸減輕,只在最初出現白髮的地方,稍微流出一些黃白色的水。

自此之後,凡遇到實熱型的腫塊、瘍癤,我都使用此藥丸來治療,無論病情初期還是已潰爛,都有驚人的療效,不僅能治療各種疔瘡,因此我將它改名為「癰疔百效丸」。後來在《中國醫學大辭典》中,也看到有此藥丸的記載,據說是盧成琰氏的方子,但不清楚盧成琰是哪個時代的人,是否有其他著作,希望有了解的人能告訴我。

癰疔百效丸的配方 (原名為疔毒丸,盧成琰氏的方子。)

巴豆三錢(去皮膜),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

以上各藥材需研磨成細粉,再混合研磨至極細,加入飛羅面醋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病情輕微者每次服用六七顆,病情嚴重者服用十顆左右,用白開水送服,待瀉三到五次後,再喝一碗冷粥湯來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