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診餘漫話 (8)

回本書目錄

診餘漫話 (8)

1. 百會疽之治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載述:「百會疽,發於巔頂正中,自面側觀之,正對耳尖。初起形如粟米;漸腫,根大如錢,形如葡萄,堅硬如鐵,高尖紅腫,掀熱疼痛,瘡根收束,憎寒壯熱,大渴,隨飲隨乾,便秘、煩躁。脈見洪數者,屬實;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掀痛根散,惡寒便瀉,脈見細數者,屬虛。

若腫連耳項,痰如拽鋸,七日無膿者死。」胡公弼曰:「百會穴前後生毒,最易侵犯腦髓,腦髓一陷,最不易治。」

作為外科重證,其治法宜予初起二三日內,尚未成膿時,將患處之發剪去並消毒,以抑陽散外敷,內服醒消丸,以熱陳酒送服三錢。不善飲酒者,以水、酒各半送服,其痛即止,夜間得睡。次日患皮起皺,再一服全消。如過四五日,患處作膿,亦以醒消丸與服,消其四圍腫硬,毒息痛散,雖出膿亦少,此以大變小之法,在壯實之人,以癰疔百效丸下之,亦可消散。方治及具體用法如下。

1.抑陽散(《外科證治全書》方):治癰毒紅腫,焮熱疼痛。

天花粉三兩薑黃、香白芷、赤芍各一兩。上研極細末,雞子清調敷,或醋調敷。

2.醒消丸(《外科證治全生集》方):治一切癰瘍疔癤,立能消腫止痛。

乳香、沒藥(均去油)各一兩,麝香一錢半,雄精五錢,各研極細黃米飯一兩。

上乳、沒、雄三味,各研秤准,再和麝香共研為末;用黃米飯一兩搗爛,人末再搗,為丸萊菔子大。曬乾,每服三錢,熱陳酒送服,醉蓋取汗,酒醒腫消痛息。

3.癰疔百效丸(盧成琰氏方):治一切癰疔,於體質壯實者用之。

巴豆(去皮膜)三錢,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

上各研細末,再共研極細,加飛羅面醋糊為丸如梧子大。輕者每服五六丸,重者每服七八丸,用白開水送下。俟瀉三四次,再以冷粥湯一小碗服下止之。

白話文:

【百會疽的治療】

根據《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的記載,百會疽在頭頂正中部位發生,從臉側看過去,正好對著耳尖的位置。起初,它看起來像一粒粟米那麼小;隨著病情發展,其根部會腫大至銅錢大小,形狀類似葡萄,質地堅硬如同鐵塊,頂端呈現高尖紅腫,伴隨著劇烈疼痛,局部皮膚發熱。傷口周圍收縮,患者會感到寒冷、高燒、極度口渴,喝水後很快就又乾渴,還可能出現便祕和煩躁的情況。如果脈搏顯示為洪數,屬於實證;若是腫脹漫延、表面平坦且色澤暗紫,質地堅硬,疼痛感強烈,但病竈範圍擴散,同時伴有畏寒和腹瀉,脈搏細數,則屬於虛證。

若腫脹連接到耳朵和頸部,痰聲如鋸齒般斷續,七天後仍未有膿液產生,這時患者很可能會死亡。胡公弼指出:「百會穴附近長出毒瘡,最容易侵襲到腦髓,一旦腦髓受損,治療起來將非常困難。」

作為外科重症,治療應在初發的二三日內,尚未形成膿包之前,先剃掉患處的頭髮並做好消毒,然後使用抑陽散外敷,內服醒消丸,以熱陳酒送服三錢。對於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水和酒混合送服。服用後,疼痛會得到緩解,夜晚也能安然入睡。隔天,患處皮膚會開始皺縮,再服一次,病竈就能完全消退。即便到了四五天後,患處已經化膿,仍可以服用醒消丸來消散四周的腫脹和硬化,消除毒素,減輕疼痛,即使有膿液排出,量也會很少。這是將大問題轉變為小問題的治療策略。對於體格健壯的人,可以使用癰疔百效丸進行治療,同樣能夠達到消散的效果。以下是具體的藥方和用法:

1.抑陽散:適用於治療紅腫焮熱的癰毒。

  • 天花粉三兩、薑黃、香白芷、赤芍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雞蛋清或醋調勻後敷於患處。

2.醒消丸:用於迅速消腫止痛,適用於各種癰癢、疔癤。

  • 乳香、沒藥(去除油脂)、麝香一錢半、雄精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一兩黃米飯。將乳香、沒藥、雄精三種藥材研磨秤量好,再加入麝香一起研磨成末;使用一兩黃米飯搗碎,與藥末混合再搗,製成萊菔子大小的丸子。晾乾後,每次服用三錢,用熱陳酒送服,直至微醺,覆蓋身體促進出汗,酒醒後腫脹和疼痛會消失。

3.癰疔百效丸:適用於所有癰癰、疔癥,特別適合體質壯實者使用。

  • 巴豆(去皮膜)三錢、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再混合研磨至極細,加入飛羅面醋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輕症患者每次服用五六丸,重症患者每次服用七八丸,用開水送服。待瀉三四次後,再喝一小碗冷粥湯來止瀉。

2. 瘰癧方治述略

《靈樞·寒熱》篇云:「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瘺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外科證治全生集》謂:「小者為瘰,大者為癧,生於項間,初起一小核,在皮裏膜外,不覺疼痛,皮色不異,漸大如桃李,旁增不一。

諸書辨其名類,曰:形軟遇怒則腫甚者,名馬刀瘰癧;一包而生數十枚者,名蓮子癧;繞項而生者,名蛇盤癧;其形大小不一,連接數枚者,名子母癧;如黃豆結莢一般者,名鎖項癧;形小多癢者,名風癧;生項間延至胸腋者,名瓜藤癧;一枚上疊三五枚者,名重台瘰癧;生如鼠形,名鼠癧,又名鼠瘡,累累如串,俗名老鼠串。要皆虛損、氣結痰凝而成。

主治方藥:

1.紫玉簪膏

取紫玉簪花,連根、莖、花、葉(不開花時,取根、莖、葉亦可),不論多少,勿洗去根上泥,置石臼中,以石杵杵之(不經銅鐵器),使爛如泥,入布袋中絞汁;其渣入臼,量加陳醋再搗,再予絞汁,其渣再加醋搗絞如前。將一、二、三次搗絞之汁,同入一砂鍋中,慢火熬如流膏狀,待冷封固。

用時取毛筆蘸搽患部,日二三次。不論已破、未破,均可外搽,毫無痛苦。輕者二三星期即愈,重者不過一月而愈。此為余屢試屢效的經驗方。

2.消串丹

白芍一兩,白朮一兩,柴胡二錢,蒲公英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附子一片,甘草一錢,天花粉三錢,紫背天葵五錢

上水煎服,八劑痰塊漸消,又十劑盡化,又一月全愈。

愈後服六君子湯。此方妙在蒲公英、天葵為消串神品,然非佐以芍藥,則肝木不平;非助以苓、朮,則脾胃不健,又何能攻痰破結者。惟有攻有補,又得附子之力引各藥直搗中堅,所以能消風痰於旦夕耳。

3.轉敗丹

人參、當歸各二兩,白朮一兩,柴胡二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半夏五錢,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四劑,痰塊在胸者盡消;又四劑,頸上潰爛者亦愈。將方減半,再服十劑,瘡口盡平,不再發也。此方補多於消,而開鬱寓其中,化痰存於內。

4.子龍丸

制甘遂、制大戟、白芥子(炒)各等分

上藥共研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分,淡薑湯送下,日三次。忌與甘草同服。

5.小金丹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各一兩五錢,俱為細末

乳香、沒藥(各去油),當歸身(俱研末)各七錢半,麝香三錢,墨炭一錢二分

上各研細末,混勻,用糯米一兩二錢,同上藥末糊厚,千錘打融,為丸如芡實大。每料約250粒,每服一丸,陳酒送下,醉蓋取汗。如流注將潰及潰久者,以10丸,做五日服完(一日二丸)。

白話文:

【瘰癧治療簡述】

《靈樞·寒熱》篇記載,黃帝向岐伯詢問頸部和腋下出現的寒熱瘰癧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岐伯回答,這些都是由鼠瘺寒熱的毒素滯留在脈絡中無法排除所造成的。黃帝再問,該如何去除?岐伯說,鼠瘺的根本原因都在臟腑,其病徵會在頸部和腋下顯現。

《外科證治全生集》指出,小的稱為瘰,大的稱為癧,通常生長在頸部,初期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硬塊,位於皮膚和肌肉之間,不會感到疼痛,皮膚顏色也沒有改變,但會逐漸增大,有的甚至大如桃李,旁邊還可能冒出其他小硬塊。

各種醫書對瘰癧的類型做了詳細的描述:質地柔軟,生氣時腫脹更明顯的,被稱為馬刀瘰癧;一個包裡生長了數十個小顆粒的,被稱為蓮子癧;環繞頸部生長的,被稱為蛇盤癧;大小不一,相互連接的,被稱為子母癧;像黃豆結莢一樣的,被稱為鎖項癧;形狀小且常伴有瘙癢的,被稱為風癧;從頸部延伸到胸部和腋下的,被稱為瓜藤癧;一個上面疊著三五個的,被稱為重臺瘰癧;形狀如鼠的,被稱為鼠癧或鼠瘡,一個接一個地連成串,民間稱之為老鼠串。所有這些都是因為體質虛弱、氣血凝滯、痰濕凝結所導致的。

主要治療方法和藥物:

1.紫玉簪膏: 使用紫玉簪花,包括根、莖、花和葉,不論多少,不必清洗根上的泥土,放在石臼中搗碎成泥,然後用布袋絞汁。再把渣滓放回臼中,加入老醋再次搗碎,再絞汁,渣滓再加醋搗絞,如此反覆三次。最後把所有搗絞的汁液倒入砂鍋中,以小火熬煮至濃稠如膏,冷卻後密封保存。使用時,用毛筆蘸取塗抹於患處,每天二到三次。不管是已經破裂還是未破裂的,都可以外用,不會有任何痛感。輕症患者二到三週就能痊癒,重症患者也不過一個月就能康復。這是經過多次實踐證明有效的經驗方。

2.消串丹: 白芍、白朮各一兩,柴胡二錢,蒲公英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附子一片,甘草一錢,天花粉三錢,紫背天葵五錢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服用八劑後,痰塊會逐漸消失,再服用十劑,痰塊完全消除,再過一個月,病情就能完全好轉。康復後,可以服用六君子湯來鞏固療效。這個方子的巧妙之處在於蒲公英和天葵對於消除痰塊非常有效,但如果沒有芍藥的輔助,肝氣就無法平和;沒有茯苓和白朮的幫助,脾胃功能就無法強健,也就無法有效地化痰散結。只有攻補兼施,加上附子的力量,讓各藥物能夠直達病竈,才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痰塊。

3.轉敗丹: 人參、當歸各二兩,白朮一兩,柴胡二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半夏五錢,生甘草三錢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服用四劑後,胸腔內的痰塊會完全消失;再服用四劑,頸部潰爛的部位也會痊癒。將藥方劑量減半,再服用十劑,創口就會完全癒合,並且不會再復發。這個方子補益效果優於消痰,但同時也有開鬱和化痰的作用。

4.子龍丸: 甘遂、大戟、白芥子(炒)各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分,用淡薑湯送服,每日三次。注意不要與甘草一同服用。

5.小金丹: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各一兩五錢,均研磨成細末 乳香、沒藥(去油)、當歸身(研末)各七錢半,麝香三錢,墨炭一錢二分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糯米一兩二錢,與藥末混合成糊狀,千錘百鍊,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劑約含250粒,每次服用一丸,用陳年酒送服,喝醉後蓋上被子取汗。對於即將潰爛或已經潰爛一段時間的情況,可以連續五天,每天服用兩丸,直到吃完十丸。

6.犀黃丸: 犀黃三分,麝香一錢半,乳香、沒藥(去油)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黃米飯一兩,揉成丸子(避免火烘或曬乾),用陳年酒三錢送服。如果病竈在身體上部,應在睡前服用;如果是空腹狀態,應立即服用。

7.內消驗方: 土貝母、白芷各五錢 將兩者混合研磨成細末,用糖霜調和陳年酒,每次服用三錢。

8.消癧方: 元參(蒸)、川貝母(去心,蒸)、牡蠣(火煅,醋淬)各四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開水送服,每日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