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撮要
《本草撮要》是清代醫學家陳其瑞撰寫的一部中醫藥學經典著作,其目的是將繁雜的中藥理論加以提煉,形成簡明、實用的內容,便於醫學從業者和普通讀者使用。本書集古代醫藥經典之大成,結合作者自身的臨床經驗,成為清代醫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著作背景與目的
陳其瑞,字蕙亭,為清代道光年間的著名醫學家。他長期從事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對中醫理論和藥物特性有深刻理解。《本草撮要》成書於其任職吳中醫局期間,目的是幫助後學者更便捷地掌握中藥知識,為臨床應用提供指導。
陳其瑞在書中強調,醫學需要簡潔明了的知識體系,避免因繁瑣記錄而增加學習負擔。他以實用性為導向,結合中藥性味、歸經、功效與禁忌,力求使本書成為臨床與養生的實用工具。
二、核心內容與特色
1. 藥物性味與功效的提煉
《本草撮要》按照草、木、水、火、土等五大類對藥物進行分類,並對每種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及應用進行了詳細描述。例如:
- 黃芩:性苦寒,歸手太陰、少陰、少陽經,專長清熱燥濕,適用於痢疾、崩漏等症。
- 當歸:性味辛甘,歸手少陰、足厥陰經,具有補血調經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女性虛證。
這種分類方式不僅方便讀者查閱,也幫助他們快速掌握藥物特性與應用。
2. 用藥配伍與禁忌
書中特別重視藥物之間的配伍關係與禁忌,並詳細記錄了藥物相畏、相惡、相反的特性。例如:
- 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相反,不可同用。
- 附子:雖能補元陽,但與貝母、栝蔞等藥物相反,使用時需特別謹慎。
這些記錄對於避免臨床用藥錯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3. 藥物製備方法的強調
陳其瑞在書中詳細說明了藥物的製備方法,強調不同加工方式對藥效的影響。例如:
- 熟地黃:需九蒸九曬,才能充分發揮其滋陰補血的效果。
- 白術:需以米泔水浸泡後炒用,能減輕燥性,適應不同病證需求。
這些細節體現了作者對藥物使用安全性與效果的高度重視。
4. 強調實用性的編寫方式
《本草撮要》注重簡潔性和實用性,每種藥物的描述都以簡明扼要為原則。例如:
- 黃連:性苦寒,入手少陰經,專長清熱燥濕,適用於痢疾、目赤腫痛。
- 甘菊花:性甘苦,清頭目風火,能疏肝明目。
這種簡明的編寫方式大大提高了讀者的學習效率,也便於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
5. 批判與糾正傳統本草中的誤解
陳其瑞在書中對一些傳統本草記載的內容進行了批評與修正。例如:
- 對石膏性味的辨析:他指出石膏性寒,用於清熱解肌時應特別注意症狀,不宜廣泛使用於所有熱症。
- 對藥物性味簡化的批評:他認為,僅以性味歸類藥物是不夠的,應該結合臨床實踐來檢驗。
這種批判精神體現了作者的學術態度,也使得本書內容更具可信性。
三、與其他本草書籍的比較
與《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等傳統本草書籍相比,《本草撮要》具有以下特色:
- 簡潔明了:本書刪繁就簡,專注於核心內容,適合初學者和臨床醫生使用。
- 實用性強:書中記錄的內容多來自於作者的臨床經驗,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 批判性繼承:對於傳統本草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了修正,為後世醫學研究提供了參考。
四、對後世的影響
《本草撮要》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 促進本草學的普及:書中簡明扼要的記錄方式,使得中藥學的學習更加高效,特別有助於初學者快速入門。
- 豐富中醫理論體系:本書結合臨床實踐,對中醫理論的完善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 提高臨床用藥水平:通過詳細記錄藥物性味、功效與禁忌,為臨床用藥提供了科學依據,降低了用藥風險。
五、結語
《本草撮要》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與實用性的中醫藥學經典。陳其瑞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我們呈現了一部既簡潔又全面的本草學著作。該書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對於現代中醫教育與臨床實踐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卷一 草部 (1)
卷一 草部 (2)
卷一 草部 (3)
卷一 草部 (4)
卷一 草部 (5)
卷一 草部 (6)
卷一 草部 (7)
卷一 草部 (8)
卷一 草部 (9)
卷一 草部 (10)
卷一 草部 (11)
卷一 草部 (12)
卷一 草部 (13)
卷一 草部 (14)
卷一 草部 (15)
卷一 草部 (16)
卷一 草部 (17)
卷一 草部 (18)
卷一 草部 (19)
卷一 草部 (20)
卷一 草部 (21)
卷一 草部 (22)
卷一 草部 (23)
卷一 草部 (24)
卷一 草部 (25)
卷一 草部 (26)
卷二 木部 (1)
卷二 木部 (2)
卷二 木部 (3)
卷二 木部 (4)
卷二 木部 (5)
卷二 木部 (6)
卷二 木部 (7)
卷二 木部 (8)
卷二 木部 (9)
卷二 木部 (10)
卷二 木部 (11)
卷二 木部 (12)
卷二 木部 (13)
卷三 果部 (1)
卷三 果部 (2)
卷三 果部 (3)
卷三 果部 (4)
卷三 果部 (5)
卷三 果部 (6)
卷四 蔬部 (1)
卷四 蔬部 (2)
卷四 蔬部 (3)
卷二 木部 (14)
卷四 蔬部 (4)
卷四 蔬部 (5)
卷四 蔬部 (6)
卷五 五穀部 (1)
卷五 五穀部 (2)
卷五 五穀部 (3)
卷五 五穀部 (4)
卷五 五穀部 (5)
卷五 五穀部 (6)
卷六 金石部 (1)
卷六 金石部 (2)
卷六 金石部 (3)
卷六 金石部 (4)
卷六 金石部 (5)
卷六 金石部 (6)
卷六 金石部 (7)
卷七 人部 (1)
卷七 人部 (2)
卷八 禽獸部 (1)
卷八 禽獸部 (2)
卷八 禽獸部 (3)
卷八 禽獸部 (4)
卷八 禽獸部 (5)
卷八 禽獸部 (6)
卷九 蟲魚鱗介部 (1)
卷九 蟲魚鱗介部 (2)
卷九 蟲魚鱗介部 (3)
卷九 蟲魚鱗介部 (4)
卷九 蟲魚鱗介部 (5)
卷九 蟲魚鱗介部 (6)
卷九 蟲魚鱗介部 (7)
卷九 蟲魚鱗介部 (8)
卷九 蟲魚鱗介部 (9)
卷十 水火土部 (1)
- 【立春雨水二節內水】
- 【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四節內水】
- 【小滿水】
- 【梅雨水】
- 【重午日午時水】
- 【神水】
-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四節內水】
- 【寒露水】
- 【霜降水】
- 【液雨水】
-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臘日水】
- 【明水】
- 【露水】
- 【霜】
- 【臘雪】
-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