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撮要》~ 自序
自序
1. 自序
余質愚魯,明知學醫非有記性悟性,斷不能洞悉精微隨機應變以療人疾。無如嗜醫之心已歷三十餘年,未嘗或倦。因之博採古今各大家所著方藥,刪繁就簡,注於每藥之下:某藥某味某性;入某經專治某病;與某藥同用治某病。並將治某病:宜生用熟用;炙用炒用;研用獨用。
以及某藥與某藥:相佐相惡;相畏相反;相須相殺,逐一註明,不加臆說。現值醫局從公之暇,次第錄成,置之案頭,以便查閱,聊資記性悟性之不足。若云藉此已能洞悉精微隨機應變以療人疾,則吾豈敢!
光緒十二年六月既望當湖陳其瑞蕙亭識
是編之輯:亦猶楊氏之鉤元約;劉氏之本草述,而剃其繁蕪。但初不知有鉤元之刻,迨輯成後,始得而讀之。不意拙輯竟如復剃鉤元繁蕪者,抑亦奇矣!目次因水火土部,未能與草木等部一律,故附卷尾。藥品比備要略增;較從新稍減;主治悉遵經旨;體裁無異鉤元:以藥為經;
以方為緯。撮其大要;亦可舉一反三。若欲必究其全,則自有諸家書在。(蕙亭又筆)
白話文:
我資質愚笨,明明知道學醫如果沒有好的記憶力和領悟力,就無法深入了解精微之處,並能隨機應變地治療疾病。無奈我對醫學的喜好已經超過三十年,從未感到厭倦。因此廣泛收集古今各大家所著的方劑藥物,刪除繁雜的部分,在每種藥物下面註明:某藥是什麼味道、什麼性質,入哪條經脈,專門治療什麼疾病,和某藥一起使用可以治療什麼疾病,並將治療某病時,應該生用、熟用、炙用、炒用、研磨用、單獨用,以及某藥和某藥之間,是互相輔助、互相使對方效果減弱、互相畏懼、互相排斥、互相需要、互相殺滅作用的關係,逐一註明,不加自己的臆測之說。現在趁著在醫局公務閒暇之時,將這些內容陸續整理成冊,放在案頭,方便查閱,藉此來彌補我記憶力和領悟力的不足。如果要說我藉此就能深入了解精微之處,隨機應變地治療疾病,那我哪敢這樣說呢?
光緒十二年六月十六日,當湖陳其瑞蕙亭題識。
這本書的編輯,就像楊氏的《鉤元約》、劉氏的《本草述》一樣,但去除了其中的繁雜之處。只不過我最初不知道有《鉤元約》這本書,等到編輯完成後,才得以閱讀到。沒想到我編輯的這本書,竟然如同再次刪除了《鉤元約》的繁雜之處,這也真是奇妙。目錄因為水火土部分,不能和草木等部分一致,所以附在書的最後。收錄的藥品比《備要》略為增多,比從新(指《本草從新》)略為減少。主治疾病的內容都遵從經典的旨意。體裁和《鉤元約》沒有什麼不同,以藥物作為經脈,以方劑作為緯線,提取其中的大要,也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果想要完全深入了解,那麼各家書籍自有記載。(蕙亭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