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清代醫家周學海所著的《形色外診簡摩》,是一部在中醫診斷學領域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專著。此書撰於1894年,其核心價值在於系統地整理與闡述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常被前人醫家在著述時相對忽略的「望聞問」三診,尤其將「望診」視為外診之首要與核心,進行了深入的「簡摩」(簡要深入的探究與研習)。這與當時乃至更早時期醫籍普遍側重於脈學(切診)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體現了作者對中醫診斷學整體平衡發展的獨到見解與努力。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四診中望診居於首位,切診居於末位,這並非診法輕重緩急之別,而是臨診時應有的次第。然而,前人著書立說,往往「詳於脈而略於三者」,導致缺乏一部全面論述四診的完整著作。周學海有感於此,雖曾致力於脈法,但在臨診時仍覺「四診未全,尚多隔閡」,認識到望聞問三法與切脈是互為主輔的關係,尤其三法之中又以望為主,聞問為輔。他因此立志撰寫此書,旨在匯聚經典與後世實踐精華,填補這一空白。

《形色外診簡摩》全書共分上下兩卷,上卷專論望形,下卷以望色為主,並附帶討論聞診與問診。這種結構安排,清晰地體現了作者「以望為三診之本,故特詳也」的編輯思想。

上卷:專論望形

上卷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詳細闡述了如何透過觀察人體的外部形態來診斷疾病。其內容層次分明,涵蓋廣泛:

  1. 形診總義: 首先闡述了形診的總體原則和意義,即透過觀察患者的「形」——包括身體的結構、姿態、體質、局部形態等,來推斷其內在臟腑氣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質與病位的所在。周學海認為,形體是人體內部臟腑功能的外在顯現,「觀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即知所病矣」。
  2. 身形內應臟腑部位篇: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了人體各部位形態與內在臟腑的對應關係,大量引述了《內經》中的經典論述。例如,詳細列舉了「面竅」(五官)如何分別與五臟相通相應(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二陰),以及身體各個部位(如肩、喉、缺盆、䯏骨、唇舌、耳、廣骸、頸、胸、鼻隧、人中、目下裹、鼻孔、鼻柱、背、皮毛、肉、筋、骨、爪、發等)與五臟六腑的對應關聯。這種對應不僅限於位置,還包括臟腑的精華如何藏於或榮於這些部位,以及氣血的循行如何影響其形態。這部分內容為形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強調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外相互聯繫、相互影響。
  3. 身形內應臟腑病證篇: 在確立了生理狀態下形體與臟腑的對應關係後,本書進一步引用《靈樞》等經典,闡述了當臟腑出現病理變化時,如何反映在體形上,並與具體的病證相關聯。例如,詳細描述了五臟(心、肺、肝、脾、腎)的「形」——如大小、高低、堅脆、端正、偏傾等,如何與外部體態(如皮膚紋理、胸脅結構、肩背形態、耳廓特徵、唇的狀態等)以及易患的疾病(如心小易憂傷、心大易感邪、肺高善咳喘、肝高易脅痛、脾大苦脹痛、腎大易腰痛等)緊密相連。這部分內容極具臨床實用價值,指導醫者透過觀察患者的體形特點,判斷其臟腑的先天稟賦、易感疾病的傾向以及當前的病理狀態。
  4. 形診生形類: 這部分主要探討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的體形差異,以《靈樞》的「三人篇」為例,將人體體質分為「肥」、「膏」、「肉」三類,並詳細描述了這三類人體形的特徵(如皮肉的堅緊度、皮膚紋理的粗細、身形的收展等),以及它們與體內氣血多寡、耐寒耐熱能力的關聯。這提示醫者在進行形體診斷時,必須先辨識個體的生理基礎體質,才能準確判斷病理性改變。例如,「膏者多氣」、「脂者其血清,氣滑少」等描述,揭示了體形與氣血狀態的內在聯繫。

下卷:望色與外診雜法

下卷主要聚焦於望色,這是望診的另一重要維度,同時也涵蓋了聞診、問診及其他外診方法。

  1. 面色總義與面色: 望色以觀察面色最為關鍵。作者首先闡述了面色作為人體氣血盛衰、臟腑功能狀態外在表現的總體意義。隨後詳細論述了不同面色(如青、赤、黃、白、黑等五色以及雜色)所反映的病理性質、病邪性質和臟腑病變。透過觀察面色的色澤、明潤度、部位變化等,可以幫助醫者判斷病情的寒熱虛實、病邪的屬性(如風、寒、濕、熱、痰、瘀等)以及疾病的預後。
  2. 目色、舌色與外診雜法: 除了面色,本書也探討了眼睛的顏色(目色)、舌頭的顏色(舌色)以及其他外診方法。目色可以反映肝腎的狀態;舌色、舌苔、舌形等更是中醫診斷的重要依據,能夠反映臟腑病變、氣血津液狀況、病邪性質等多方面信息。然而,作者在處理舌診部分時,特別註明「傷寒、溫病之舌法,陶節庵、葉天士兩家為最著」,並提及杜青碧、張誕先等專家的舌診著作,說明其編纂原則是收錄《內經》及後世經典中切要且能補充經典不足的內容,對於已有專書詳述者,則不重複摘錄。這顯示了作者在編輯上的取捨與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尊重。外診雜法可能包括觀察皮膚、指甲、毛髮、分泌物等其他外部徵象。
  3. 聞診與問診: 雖然書名強調「形色外診」,但作者在下卷末篇附帶討論了聞診與問診。根據序言,這兩部分內容相對簡略,旨在使「三診」之文得以齊備,與望診共同構成外診體系。聞診包括聽聲音(如咳嗽、喘息、語聲、呻吟等)和嗅氣味(如口氣、汗味、分泌物氣味等),以判斷病邪性質、病位和病情輕重。問診則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家屬,了解病史、症狀、誘因、生活習慣、飲食、情志等,以獲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雖然本書對聞問的論述不如望診詳盡,但其提及並作為外診體系的一部分,仍體現了作者對四診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認識。

學術價值與影響

《形色外診簡摩》作為一部清代晚期的中醫診斷學著作,其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於對望診理論與方法的系統性整理與深入探討。在傳統醫籍偏重脈診的背景下,周學海的著作重新強調並詳述了望診在診斷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將分散於《內經》、《難經》等經典及歷代醫家臨床經驗中的望形、望色等內容加以匯聚、分類、闡述,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書中大量引用經典原文,並結合個人理解進行闡釋,使得望診不再僅僅是經驗性的描述,而是建立在堅實理論基礎上的系統方法。

此外,本書的價值還體現在其編纂的開放性與參考性。作者明確提及並尊重前人對某些特定診法(如舌診)的深入研究成果,提示讀者可以參考相關專著,這種做法體現了學術的傳承與互補精神。

總而言之,《形色外診簡摩》是周學海為補中醫診斷學著述之不足而撰寫的一部力作。它系統地總結和發展了中醫望聞問三診的理論與實踐,尤其在望形與望色方面達到了相當的深度與廣度。這本書不僅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學習和實踐望診的重要參考,也為研究中醫診斷學史提供了寶貴的文獻,對推動中醫診斷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存的清末刻本及1949年後的排印本,均證明了本書在醫學界的傳播與影響力。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上 (29)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卷下 (24)

卷下 (25)

卷下 (26)

卷下 (27)

卷下 (28)

卷下 (29)

卷下 (30)

卷下 (31)

卷下 (32)

卷下 (33)

卷下 (34)

卷下 (35)

卷下 (36)

卷下 (37)

卷下 (38)

卷下 (39)

卷下 (40)

卷下 (41)

卷下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