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察色真訣篇

(出《靈樞·五色篇》)

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承襲者,雖病甚,不死也。(承襲者,色與部相生也,如水部見木色之類。上部骨起陷。)

《千金方》曰:凡人分部骨陷起者,必有病生。膽少陽為肝之部,小腸太陽為心之部,胃陽明為脾之部,大腸陽明為肺之部,俠膀胱並太陽為腎之部,若當其處陷者,必死。臟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色從外走內者,病從外生,部處起。若色從內出外者,病從內生,部處陷。內病,前治陰,後治陽;外病,前治陽,後治陰也。

按:所稱五陽之部,不知在面部何處,與前圖說,似有合有不合。若依前圖說分之:膽少陽肝部,即鼻莖也;小腸太陽心部,即山根連目兩眥以下也;胃陽明脾部,即鼻準也;膀胱太陽腎部,即環口也;大腸陽明肺部,似指闕中,非人中也,如此則理有可通,而事有可據矣。

白話文:

第一部分出自《靈樞·五色篇》

人看到五種顏色,每種顏色都與身體的某個部位相應。如果這個部位的骨頭凹陷下去,就一定會生病。如果這個部位的顏色與相生的部位顏色一致,即使生病很嚴重,也不會死。 (所謂「承襲」是指顏色與部位相生,例如水部看到木色。上部骨頭凸起,下部骨頭凹陷。)

第二部分出自《千金方》

古人說,凡是人體部位的骨頭凹陷或凸起,就一定會生病。膽少陽屬肝,小腸太陽屬心,胃陽明屬脾,大腸陽明屬肺,膀胱與太陽屬腎。如果這些部位的骨頭凹陷,就一定會死。

臟腑的氣息與內部相通,外部也會隨之反應。沉濁之氣在內,輕清之氣在外。如果顏色從外往內走,疾病就從外生,這個部位的骨頭會凸起。如果顏色從內往外走,疾病就從內生,這個部位的骨頭會凹陷。內病要先治陰後治陽,外病要先治陽後治陰。

第三部分作者的推測與分析

五陽之部到底在臉部的什麼位置,書中沒有明確記載,與前圖說似乎有些矛盾。如果按照前圖說來分:膽少陽肝部就是鼻樑;小腸太陽心部就是山根連接兩眼角往下;胃陽明脾部就是鼻尖;膀胱太陽腎部就是圍繞著嘴巴;大腸陽明肺部似乎是指人中,而不是人中,這樣一來,道理就可以通,而且有根據。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五行學說中,顏色與人體五臟六腑、部位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根據顏色變化判斷疾病。

  • 五色: 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顏色,分別對應著五臟六腑。
  • 部骨陷起: 指的是人體某些部位的骨頭凹陷或凸起,反映了內臟的虛實和疾病的輕重。
  • 承襲: 指的是五行相生,例如木生火,所以木部的顏色可以「承襲」到火部。
  • 沉濁為內,浮清為外: 指的是身體內部沉濁的氣息會向外排泄,而外部輕清的氣息則會進入內部。
  • 前治陰,後治陽: 指的是內病要先調治陰氣,再調治陽氣。
  • 前治陽,後治陰: 指的是外病要先調治陽氣,再調治陰氣。

作者最後還對五陽之部的位置進行了推測,認為應該按照前圖說來分,這樣才能與理論相符。

這段文字雖然比較難懂,但它反映了中醫理論的精妙和博大精深。通過觀察人體的顏色變化,可以瞭解臟腑的虛實和疾病的輕重,為醫生診治疾病提供參考。

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上分部內外。)

凡色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即內部外部之謂也。)其色上銳,首空(上聲。)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此所謂上為逆,下為從也,端滿者,謂人之生也,本有五色之分,其本來正色滿面者,不為病也,有邪則獨見其邪色,或聚或散而不能端滿矣,則有色所起之部,與所指之部矣,所謂別鄉也。華佗謂面目俱等者不病,不等則病矣。謂其色獨見,異於他部也。故察色以其起大如拇指者為準。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向上是逆,向下是順。顏色均勻分佈指的是正常人的狀態,原本五種顏色都應該均勻分佈在臉上,如果臉上顏色均勻分佈,就不算生病。如果出現異常,就會只看到異常的顏色,顏色可能會聚集在一起,也可能散開,不再均勻分佈。那麼,就可以根據異常顏色的位置推斷出病症的來源和指向,這就是“別鄉”的意義。華佗說,臉上各部位顏色一致的人就不會生病,如果不一致就生病了。這指的是異常顏色只出現在某個部位,與其他部位的顏色不同。所以,觀察顏色時,要以顏色變化區域大小如拇指般大小為準。

總結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中醫望診中觀察臉色的方法,通過臉色的變化判斷病症的部位和發展趨勢。其中提到了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以及顏色變化的正常和異常情況,並強調了顏色均勻分佈的重要性。最後還提到了華佗的觀點,認爲臉部顏色一致的人不會生病,顏色不一致的人則可能患病。

上分部上下左右。)

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痛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去聲。)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上浮沉澤夭摶散新故。)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謂心部先見腎色,次腎部自見其色也,餘臟同此。)男子色(指黑色承腎來,)在於面王,為首腹痛,(首腹,大腹。)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色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暴食而即出不潔,所謂迴風入咽旋出也。

白話文:

五種顏色各自反映在身體的部位,觀察顏色的浮沉可知病情深淺,察看光澤和衰敗程度可判斷病情的發展,觀察顏色的散布和凝聚可知病變的遠近,觀察顏色的上下位置可知疼痛所在,專注於內心,就能洞悉過去和現在。因此,觀察氣色不能馬虎,才能辨別真偽,用心觀察,才能明辨新舊。顏色明亮不粗糙,沉衰嚴重;顏色暗淡無光澤,病情不嚴重。顏色散亂如散落的馬糞,病症散布且氣痛,尚未形成積聚。

腎臟依附於心臟,心臟先病,腎臟隨之應變,顏色也相同。男性顏色主要反映在臉部和腹部,臉部顏色代表頭部和腹部的疼痛,下腹部顏色代表睪丸疼痛,圓形位置代表生殖器的疼痛,上方代表根部,下方代表末梢,狐疝、陰囊腫脹等都屬於此類。女性顏色主要反映在臉部,代表膀胱和子宮的疾病,顏色散開代表疼痛,顏色凝聚代表腫塊,四方形、圓形、左右位置都依顏色和形狀反映病症,顏色順著往下延伸至臀部代表性病,有潤滑如膏狀的顏色代表暴飲暴食或不潔淨。

)凡色青黑赤白黃,(此特提五色者,以上文是專指黑色也。)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作亦非。)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月。(原作不日,注者謂不日即愈,或曰不日即死,皆非也。此承女子來,但非腎之黑色,故特筆敘之,讀者遂迷,不識其實蒙上文矣。

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審察澤夭,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即痰也,)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上二節形應及主病大義。)

白話文:

凡是青黑色、赤色、白色和黃色,都是不同的地方。特別是赤色,如果長在臉上,就叫做不月。風是百病的源頭,厥逆是寒濕的開始。經常觀察身體,薄薄的、濕潤的叫做風,混濁的叫做痹,在地下叫做厥,這些都是常見的病症,可以用顏色來判斷。青黑色代表疼痛,黃赤色代表熱,白色代表寒,這就是五官的顏色。顏色粗糙的說明病情嚴重,沉重而夭亡的更加嚴重。仔細觀察病情,這就是良醫。沉重混濁的病症在內部,浮動濕潤的病症在外,黃赤色代表風,青黑色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黃色而潤滑的叫做膿,紅色很深的叫做血,疼痛嚴重的叫做攣,寒症嚴重的叫做皮不仁。

按:凡診面色,以遠望而乍視之,為能得其真。華佗謂人面之色,但改其常者,即為病矣。其改常也,往往終日相對之人不覺,而久別乍見者,心竊驚異之矣。又相法,必須天明初起,未盥未食之時,此即診脈,必以平旦之義,在無病之人則然。若病臥於床者,其色脈終日如常,固時時可診也,第須問其曾食與否而已,食入胃氣乍旺,陽明之脈氣乍充,光澤必盛也,然久病即此亦可占胃氣之生死矣。

又按:端滿別鄉,上向下向,走內走外,與上篇所謂榮未交,及厥陰少陰脈爭見等語,乃察色之本,不可不考也。端滿即本來正色之滿面者,華佗所謂面目俱等者不病也。若邪色至於面目俱等,豈得謂之無病耶。別鄉,即邪色所在之部,異於他部者,故曰別鄉。赤者,是其色赤大如榆莢也,以赤為例,他可知矣。

白話文:

觀察面色,要從遠處眺望,然後快速地看一眼,才能真正瞭解病情。華佗說,人的臉色只要和往常不同,就是生病了。這種變化,往往和每天都見到的人不容易察覺,但久別重逢的人,就會心生驚異。

此外,觀察面相,必須在清晨天亮剛起牀,還沒洗臉、吃飯的時候進行。這就像診脈,必須在清晨時分,因為只有在無病之人身上,這個時間點的面色纔是最真實的。如果病人臥牀不起,他們的面色和脈象會整天都一樣,所以隨時都可以觀察。只是需要詢問他們是否吃過東西,因為食物進入胃裡,胃氣會突然旺盛,陽明脈氣也會突然充盈,面容的光澤就會特別明顯。然而,對於久病的人來說,觀察這個現象,也可以判斷胃氣的生死。

此外,端滿、別鄉、上向下向、走內走外,以及上篇中提到的榮氣未交、厥陰少陰脈爭見等等,都是觀察面色的根本原則,不可不察。端滿指的是本來就面色紅潤飽滿的人,華佗認為這種人面容均勻,不會生病。如果邪氣侵襲,導致面容均勻,怎麼可能說沒有病呢?別鄉指的是邪氣所在的位置,與其他部位不同,所以稱為別鄉。例如,赤色指的是臉色發紅,像榆莢一樣大小。以赤色為例,其他的顏色也能夠類推。

上下內外,察其所起與其所向,以占病之淺深吉凶也。榮即色榮顴骨之榮,謂淺露於膚也,指初起之部言。交者,謂色滿於本部,而又溢於他部,如色起於顴,溢於頰,而復交於顴之類,如此則色必環繞於目、於鼻、於口、於耳矣,故謂即入門戶井灶之事也。爭見者,彼部復有色起與此部相應也。

故部位不可不詳,而色之所起所向,不可不察也。若不識此,即不能以色決病矣。至於所謂色者,隱隱於皮膚之下,若隱若見者也。其浮於皮上者非也,或塵垢所著,或風日所暴,或燥膚之將起白屑而未退者,過在浮肌,而無與於內臟也。又有為穢惡之氣所沖者,亦由陽氣不足也。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身體狀況,要從內到外、從上到下,仔細觀察病徵的來源和發展方向,以此判斷病情輕重以及預後吉凶。

所謂「榮」,指的是面色紅潤、顴骨發紅,這是一種淺顯的病徵,代表疾病剛開始。而「交」,則指的是病色不僅滿布於病灶部位,而且還蔓延到其他部位,例如病色從顴骨開始,蔓延至頰部,然後又回到顴骨,如此一來,病色就會環繞在眼睛、鼻子、口、耳朵等部位,這就如同進入家門、井灶等地方一樣。而「爭見」,指的是其他部位也出現了與病灶部位相應的病色。

因此,觀察病人的身體部位不可不詳盡,而病色出現的位置和發展方向,也必須仔細觀察。若不了解這些,就無法根據病色判斷病情。至於所謂病色,指的是隱隱約約出現在皮膚之下,若隱若現的顏色。浮在皮膚表面的顏色並非真正的病色,可能是灰塵污垢沾染、風吹日曬造成的,或是皮膚乾燥將要起白屑還沒褪去的狀態,這些都屬於表面的症狀,與內臟沒有關係。還有一些是因為污穢之氣刺激造成的,也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的。

又凡色氣退散,必先退出於皮上而散也。故曰積神於心,以知往今,屬意勿去,乃知新故,恐其誤以將散為方起也。

白話文:

當身體症狀逐漸減弱時,必定會從皮膚表面開始消散。所以說要集中精神在心中,以便瞭解過去和現在的情況,專注不離開,就能知道新的情況和舊的狀況。擔心有人會錯誤地把即將消散的症狀看作是剛纔出現的新症狀。

2. 五色吉凶通義篇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一作炭色。)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故色見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白話文:

精氣神光彩外露,呈現五種顏色,代表身體的狀況。紅色要像白色布裹著紅色,不要像赭石;白色要像鵝毛,不要像鹽;青色要像青玉的光澤,不要像藍色;黃色要像羅布裹著雄黃,不要像黃土;黑色要像濃重的漆色,不要像地上的青色或炭色。如果五種顏色過於鮮明,就代表精氣不足,壽命不長。

五種顏色对应五脏,白色对应肺,辛味;红色对应心,苦味;青色对应肝,酸味;黄色对应脾,甘味;黑色对应肾,咸味。因此,白色对应皮肤,红色对应血管,青色对应筋腱,黄色对应肌肉,黑色对应骨骼。

如果人脸色发青,像草木发芽那样,就會死亡;如果脸色发黄,像枳實那样,就會死亡;如果脸色发黑,像火燒的灰烬那样,就會死亡;如果脸色发红,像血一样,就會死亡;如果脸色发白,像枯骨一样,就會死亡。這五種顏色都是死亡的徵兆。

相反地,如果人脸色发青,像翠鸟羽毛那样,就会長壽;如果脸色发红,像鸡冠那样,就会長壽;如果脸色发黄,像蟹腹那样,就會長壽;如果脸色发白,像猪油那样,就會長壽;如果脸色发黑,像乌鸦羽毛那样,就會長壽。這五種顏色都是長壽的徵兆。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鉗;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裹字最妙,凡真色皆根於皮里,其深含於皮里者,正色也。由皮里而暴露於皮外者,病色,死色也。其薄散而僅浮於皮上者,浮游之氣不根臟腑,無關吉凶者也,直謂之垢而已。

上《素問》。)

夫五色有光,明亮是也;五色有體,潤澤是也。光者無形,為陽主氣;體者有象,為陰主血。氣血俱亡,其色沉晦,經所謂草滋、枳實、炲、衃血、枯骨五者是也。氣血尚存,其色光明潤澤,經所謂翠羽、雞冠、蟹腹、豕膏、鳥羽五者是也。然此五色雖為可生,終屬一臟獨亢,病也,非平也。

白話文:

心火上炎,面色如火紅包裹著白色;肺熱熾盛,面色如紅色包裹著白色;肝氣鬱結,面色如青色包裹著白色;脾虛濕困,面色如黃色包裹著白色;腎陰虧虛,面色如黑色包裹著白色。這些都是五臟病變的外在表現。

五色有光澤,代表著陽氣旺盛;五色潤澤,代表著陰血充盈。光澤無形,屬於陽氣;潤澤有形,屬於陰血。氣血皆虛,面色黯淡無光,就像草枯、果實乾癟、火焰熄滅、血色暗淡、骨骼枯瘦一樣。氣血尚存,面色光彩潤澤,就像翠鳥的羽毛、雞冠、螃蟹的腹部、豬油、鳥羽一樣。然而,這五種顏色雖然可以反映身體狀況,但最終都屬於某個臟器功能失調的表現,是病態,而非健康狀態。

平人五臟既和,其一臟之色,必待其王而始榮於外。其榮於外也,稟胃氣而出於皮毛之間,胃氣色黃,皮毛色白,故云如縞裹。如縞裹者,朦朧光澤,雖有形影,猶未燦然,內因氣血無乖,陰陽不爭,五臟無偏勝故也。

苟或不然,五臟衰敗,其見色也,昔之朦朧者,一變而為獨亢;昔之光明者,一變而為沉濁;昔之潤澤者,一變而為枯槁;甚至沉濁枯槁,合而為夭,是光體俱無,陰陽氣血俱絕矣。不死又何待乎。

按:此篇之義,與前篇微有不同,前指分部所起之邪色,此指滿面自有之本色也。邪色起於別鄉,大如榆莢,無論青黃赤白黑,皆有所主之病,有凶無吉者也。本色端滿於面,無有分部,而專以色之夭澤辨吉凶者也。一重在部上,一重在色上。

白話文:

平常人五臟調和,其中一臟的顏色,必然要等到其主宰之臟氣血旺盛,才會顯露在外。

這種顯露在外,是依賴胃氣從皮毛之間透出。胃氣呈黃色,皮毛則呈白色,所以說像裹著縞素一樣。這種像裹著縞素的顏色,朦朧而有光澤,雖然有形有影,卻不鮮明,這是因為內在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五臟沒有偏勝的緣故。

如果不然,五臟衰敗,就會顯露出不同的顏色。

過去朦朧的顏色,會變為單一且亢奮;過去光明的顏色,會變為沉濁;過去潤澤的顏色,會變為枯槁。甚至沉濁枯槁,交織在一起,就會導致夭亡,這時面色和身形都消失了,陰陽氣血也完全斷絕了。 不死又何必等待呢?

註這篇內容和前篇略有不同。

前篇講的是分部而起的邪色,是指在身體特定部位出現的異常顏色,如同榆莢般大小,無論是青、黃、赤、白、黑,都是某種疾病的徵兆,沒有好的預兆。而本篇講的是滿面自有的本色,是指整張臉的顏色,沒有分部,而是專以色澤的變化來判斷吉凶。 一重在部位,一重在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