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1. 卷下
2. 色診面色總義
3. 面部內應臟腑外應肢節並男女左右順逆篇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千金翼方》云:顏當兩目下,貌當兩目上眉下,與此異說。)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以外,皆見於外,壽中百歲矣。故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
故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五色所見,各有部分。
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所起所向。)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五色。)
熱病: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謂如從心部先赤起者,至心主氣之期,其病即已,餘臟類推。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交則其色必由本部入於七竅,如後所謂入門戶井灶,所謂傷部而交是也。)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氣內連腎。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兩爭見皆以部位言,謂此部與彼部色並見,與榮交同義。)頰下逆顴為大瘕。(逆,連也,大瘕泄,即痢疾也。)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刺熱論。此篇所敘部位,與上節五色篇不同,須參觀而得之。
)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詳下篇,)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陰死,重陽死。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峻劑也。)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玉版。)
按:錢仲陽診李寺丞子,三歲,病搐,目右視,大叫哭。錢曰:此逆也。男為陽而本發左;女為陰而本發右。若男目左視,發搐時無聲,右視有聲;女發時,右視無聲,左視有聲,所以然者,左肝右肺,肝木肺金。男目右視,肺勝肝也,金來刑木,二臟相戰,故有聲也。此文雖非論面色,而男女左右順逆之義,與經相反者,蓋右視即病在左,左視即病在右耳。
陳遠公謂男女左右之說,不足信者,其意以為臟腑肢節配合之部位,不當有左右之殊也。第經旨逆從,只指氣色先起於左,與先起於右。若臟腑肢節部位,經文亦何嘗分左右耶。
白話文:
面部內應臟腑外應肢節並男女左右順逆篇
鼻子是明堂,眉間是闕,臉頰是庭(《千金翼方》記載:臉頰在雙眼下方,面容在雙眼下眉毛上方,與此說法不同)。臉頰兩側是蕃,耳門是蔽。這些部位之間要方正寬大,相距十步之外都能看得見,這樣的人可以活到一百歲。所以明堂的骨骼要高聳而突出,平直而端正,五臟位於中央,六腑位於兩側,頭面位於闕庭之上,下顎是王宮。
因此,庭是指頭面,闕上是咽喉,闕中是肺,下顎是心,往下是肝,肝的左邊是膽,再往下是脾,上方是胃,中央是大腸,夾著大腸的是腎,腎的部位是肚臍,面王(指鼻)以上是小腸,面王以下則是膀胱所在。顴骨對應肩膀,顴骨後方是手臂,手臂下方是手,眼睛內眥(眼角)上方是胸部和乳房,夾著脊椎往上是背部,沿著牙床往下是腿部,中央是膝蓋,膝蓋以下是小腿,小腿以下就是腳。大腿內側是巨分,膝蓋骨是巨屈。這些就是五臟六腑和肢體的部位。五種顏色所反映的部位各有不同。
運用陰陽,或陽和陰,要明白各部位的對應關係,就能萬無一失,能夠區分左右,這就是大道。男女的部位不同,所以稱為陰陽。
熱病:肝熱病的人左臉頰先紅,心熱病的人臉先紅,脾熱病的人鼻子先紅,肺熱病的人右臉頰先紅,腎熱病的人下巴先紅。即使病症還沒發作,看到發紅就要用針刺,稱為治未病。熱病從某一部位開始發紅,就會在該臟器主氣之時好轉,其他臟器也以此類推。太陽經脈的顏色反映在顴骨上,這是熱病的徵兆。如果顏色尚未蔓延,只要讓患者出汗,等待時機即可。如果與厥陰脈的顏色同時出現,則病人三日內必死,其熱氣內連腎臟。
少陽經脈的顏色反映在臉頰前方,這是熱病的徵兆。如果顏色尚未蔓延,只要讓患者出汗,等待時機即可。如果與少陰脈的顏色同時出現,則病人三日內必死。臉頰下方逆向到顴骨是腹部大的腫塊(逆,指的是連接;大的腫塊洩瀉,即痢疾)。下牙床部位是腹脹,顴骨後方是脅痛。臉頰上方是膈膜以上。
顏色的顯現部位,上下左右各有其重要意義。上方為逆,下方為從。女子右側為逆,左側為從;男子左側為逆,右側為從。容易造成死亡的是陰盛或陽盛。顏色淺的,用湯藥治療,十天即可痊癒;顏色深的,要用峻劑治療,二十一天即可痊癒;顏色很深的,要用醪酒治療,一百天痊癒。顏色異常,面部浮腫,則不治,一百天內必死。脈搏短促,氣息斷絕而死,或溫病虛證過重而死。
錢仲陽診治李寺丞之子,三歲,患抽搐,眼睛向右看,大哭。錢仲陽說:這是逆證。男人屬陽,本應先從左邊發病;女人屬陰,本應先從右邊發病。如果男人眼睛向左看,抽搐時無聲,向右看則有聲;女人抽搐時,向右看無聲,向左看則有聲,這是因為左邊是肝,右邊是肺,肝屬木,肺屬金。男人眼睛向右看,是肺氣勝過肝氣,金克木,兩臟相戰,所以才有聲音。這篇文章雖然不是論述面色的,但是男女左右順逆的意義,與經絡相反,因為向右看就是病在左邊,向左看就是病在右邊。
陳遠公認為男女左右的說法不可信,他的意思是臟腑肢節的配合部位不應該有左右之分。經絡的逆從,只是指氣色先從左邊或右邊開始。至於臟腑肢節的部位,經文中也並沒有區分左右。
4. 附:倉公診色分界法
齊丞相舍人奴病傷脾氣,法當至春,膈塞不通,不能飲食,至夏泄血死。所以知然者,脾氣周乘五臟,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滋。(交,即前榮未交之交。)
宋建病腎痹,得之好持重,當要脊痛,不得溺,所以知然者,見其色,太陽色干,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要,腰字。)
齊中郎破石病肺傷,得之墮馬;當溲血死。所以知然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數道,謂其脈來指下,如有數條細縷,散而不能聚者,此痰飲常象也,瘀血亦有之,皆由氣有所隔,不能周到故也,若死脈是氣散也,謂之解索。)
白話文:
附:倉公診色分界法
齊國丞相的僕人得了脾臟受損的疾病,按理應該在春天發病,但他的胸膈阻塞不通,無法進食,到了夏天便因腹瀉出血而死。所以知道他是這樣的原因是:脾氣運行全身,周遍五臟,脾臟受損就會影響其他臟腑,因此,他臉色呈現一種枯萎的黃色,觀察起來就像死人皮膚上那種青色的滋潤感。(「交」是指前榮未交接之時)
宋建得了腎臟痺證,因為經常搬抬重物而發病,腰部疼痛,無法排尿。所以知道他是這樣的原因是:觀察他的臉色,呈現太陽曬過的乾枯顏色,腎臟部位向上到腰部以下的區域,枯萎了大約四分之一。因此,在他發病前四五天,就能預知他的病情。(「要」即腰部)
齊國中郎將得了肺部受損的疾病,因為從馬上摔下來而導致。最後因尿血而死。所以知道他是這樣的原因是: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肺部的陰氣,脈象散亂,像多條細線一樣,到達指尖卻不規律。而且臉色也反映出這種病症。(「數道」是指脈象在指下,像多條細絲一樣分散,無法聚合,這是痰飲或瘀血常見的脈象,都是因為氣血阻塞不通暢,無法周流全身造成的,而如果脈象像散亂的繩索一樣,則代表氣血已散,稱為「解索」)
5. 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篇
謹案:面部當分九行,正中一行,左右各四行也。正中為天庭,為闕上,為闕中,為下極,為方上,為面王,為中央,(此中央為人中也。)為承漿,為下頦。其側當內眥以下,為目內眥,為面王以上,為面王以下。次側當目睛以下,為巨分,(一名法令。)為頤口角。次側當顴以下,為顴,(一名頄,音求。
)為中央。(此中央為頰中央也,)次側當顴後耳前,為顑,(一作頷,以其動與頷應也。)為顴後,(一名䪼,音拙,即顴後橫骨。)為循牙車以下。次側在面部之外,為蔽,耳門也;為蕃,頰側也。夾繩而上者,繩為面部兩側之轉角處也,下當顴,上當額角,如引繩者。
夾而上,即夾額角也。方上謂正當面王之上,即鼻柱與准相接,稍見低扼之處,能候胃氣盛虛,胃有瘕聚,即生黯皯;胃氣虛怯,即見低陷。方之為義與本腧篇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正同,舊為兩迎香上者未協。綜觀其位,五臟次於中央,而腎居膀胱下,(五色篇言中央有三而義各不同。
)六腑夾其兩側,而胃居脾上,肢節又居六腑之外也。刺熱論謂頰下逆顴為大瘕,(大瘕泄,即痢疾也。有謂五更腎泄者未是。)是大腸病也,是中央診膝,又診大腸也,故大便久秘,即其處發熱。顴後為脅痛,是顴後診臂,又診脅也。下牙車為腹滿,是牙車以下診股,又診腹也。
且股與股里,膝臏與膝,似俱不當兩出,疑巨分股里,當作腹裡也。頰上者,膈上也,是顴後橫骨之上也。
又案:面部之內應臟腑也,有以筋所結,有以脈所過,有以氣化所通,有以神明所發。如上文五色篇及刺熱論所敘,蓋氣化之事也。若內眥膀胱,外眥小腸,上唇人中大腸,下唇環口胃,耳前後耳中三焦、膽,則脈絡之事也。目上綱太陽,下綱陽明,鼻足太陽,耳中手太陽,頭右角足少陽,左角手陽明,則筋絡之事也。舌心,耳腎,鼻肺,唇脾,目肝,眉膽,則神明之事也。
病在筋者,視筋絡之部;病在脈者,視脈絡之部;病在氣化者,視氣化之部;病在神明者,視神明之部,知此則分部之法雖各不同,而皆各適其用矣。聖人之言,豈故為多歧以惑人哉,事各有當,不如此則事理不備也。茲詳註面部經絡如下,以便省覽。
額顱頭項:膀胱脈上額交巔上下項。胃脈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肝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膽脈上抵頭角。三焦脈過客主人前。三焦正脈別於巔。胃正脈上額䪼。胃別脈上絡頭項。(以上經脈所絡。)心腎肺脾胃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以上絡脈所絡。)督脈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營氣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其支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以上奇經所絡。)膀胱筋上頭,腎筋結於枕骨。膽筋上額角交巔上,左絡於右。三焦筋上乘頷,結於角。大腸筋上左角絡頭。(以上經筋所絡。)
面顏:胃陽明脈榮於面。心其華在面。心正脈出於面。膽正脈散於面。(以上經脈所絡。)任脈循面。(以上奇經所絡。)膀胱筋上顏。(以上經筋所絡。)
鼻柱鼻準鼻孔: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大腸脈夾鼻孔。小腸脈抵鼻。(以上經脈所絡。)膀胱筋結於鼻。胃筋結於鼻。(以上經筋所絡。)
人中:大腸脈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脾氣絕人中滿。(以上經脈所絡。按:人中亦主膀胱、子處、督脈。)
唇口:大腸脈夾口。胃脈夾口環唇。胃正脈出於口。肝脈環唇內,故肝氣絕唇青。太陰結於太倉,故脾氣絕唇反。(以上經脈所絡。)任脈環唇。(以上奇經所絡。)三焦絡有邪,口乾。(以上絡脈所絡。)胃筋夾口,寒則引頰移口,熱則緩縱不收。胃小腸筋急,則口目為噼。(以上經筋所絡。)
承漿:胃脈交承漿。(以上經脈所絡。)
上齒下齒:胃脈入上齒中。大腸脈入下齒中。大腸別脈入頄,遍下齒。膀胱別脈入頄,遍上齒。腎氣絕,齒長而垢,或齒光無垢。(以上經脈所絡。)
舌中舌本舌下: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脾正脈貫舌中。腎脈夾舌本。腎正脈系舌本。膀胱脈夾舌本。心別脈系舌本。少陰結於廉泉。厥陰結於玉英。脾氣絕舌萎。(以上經脈所絡。癲狂篇:舌下少陰。)膀胱筋支者,入結舌本。三焦筋系舌本。三焦絡有邪,舌卷。肝氣絕,舌卷,卵縮。(以上經筋所絡。)
咽喉:胃脈循喉嚨。胃別脈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胃正脈上循咽。脾脈夾咽。脾正脈結咽。大腸正脈循喉嚨。肺正脈循喉嚨。小腸脈循咽。心正脈走喉嚨。包絡正脈循喉嚨。膽正脈夾咽。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膀胱脈循咽喉。腎脈循喉嚨。營氣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後,究於畜門。
(以上經脈所絡。)三焦絡有邪,喉痹。腎絡有邪,咽痛,不可納食。(以上絡脈所絡。)任脈至咽喉,入喉。(以上奇經所絡。)
目內眥銳眥上胞下胞:胃脈上至目內眥。膀胱脈起目內眥。太陽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小腸脈過目銳眥,至目內眥。三焦脈至目銳眥。膽脈起目銳眥,至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心正脈合目內眥。營氣注目內眥。(以上經脈所絡。)
任脈入目,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別絡起目內眥。陰蹺之脈合太陽陽蹺而上行至目內眥,故目內眥痛取之陰蹺。(以上奇經所絡。)膀胱筋為目上綱。胃筋為目下綱。膽筋結於目眥為外維。小腸筋屬目外眥。三焦筋屬目外眥。胃小腸筋急,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以上經筋所絡。
目下裹大,其膽乃橫;水在腹者,目下必腫;是脾氣通於下胞也。上為外眥,下為內毗。)
目系:膀胱脈正屬目本,名曰眼系。胃正脈系目系。心別脈屬目系。膽正脈系目系。肝脈連目系,故肝氣絕目暈。衛氣平旦出於目,目者宗脈所聚也。(以上經脈所絡。脫陰者目盲,氣脫者目不明。)
顴䪼:胃正脈上額䪼。膀胱脈入頄遍上齒。大腸脈入頄遍下齒。小腸脈上䪼,斜絡於顴。三焦脈出䪼。膽脈抵䪼下。(按:䪼,音拙,顴後橫骨也。頄,音求,即顴也,作鳩誤。以上經脈所絡。)胃筋合於頄。膀胱筋結於頄。大腸筋結於頄。膽筋結於頄。(以上經筋所絡。)蹺脈入頄,營氣出䪼。(以上奇經所絡。)
頰頤:大腸脈貫頰。小腸脈上頰,其支者別頰。三焦脈下頰又交頰。肝脈支者,從目系下頰裡。(以上經脈所絡,)任脈上頤。(以上奇經所絡。)胃筋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大腸筋上頰,其支者下右頷。(以上經筋所絡。)
頷曲頰牙車:胃脈循頤後下廉,下大迎,循頰車。膽脈下頰車。大腸別脈上曲頰。膽正脈出頤頷中。(以上經脈所絡。)大腸筋上頰,其支者下右頷。小腸筋下結於頷。膽筋下走頷。三焦筋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牙車。(以上經筋所絡。)
耳前後耳上下角耳中:胃脈上耳前。陽明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大腸別脈其支者入耳中,合於宗脈,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小腸脈入耳中。膀胱脈支者從巔至耳上角。三焦脈系耳後,上出耳上角,入耳中,出走耳前。膽脈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少陽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包絡正脈出耳後,合三焦脈於完骨之下。胃中空則宗脈虛,故耳鳴。液脫者,骨屬曲伸不利,脛酸,耳數鳴。精脫者耳聾。(以上經脈所絡。)心肝脾肺胃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以上絡脈所絡。)胃筋結於耳前。三焦筋循耳前。膽筋循耳後。膀胱筋結於完骨。小腸筋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以上經筋所絡。)
上皆筋脈所絡之事也。至於氣化神明之二義,猶有可得而言者,如額心,鼻脾,頤腎,左頰肝,右頰肺,此高下左右,以應五臟氣化之正位也。又面色皆屬於心,兩目四維皆屬於肝,兩頰皆屬於肺,唇四白皆屬於脾,兩顴兩耳輪皆屬於腎,頰車皆屬大腸,舌下兩竅皆屬膽,又屬腎,此旁見側出,以應臟腑氣化之旁溢也。目分五臟者,目雖主肝而出於腦,腦受五臟之精也。
舌分五臟者,舌雖主心而本於胃,胃為臟腑之海也,此皆氣化之所通也。神明者,性情之有知覺者也,如耳能知音也,目能知色也,鼻能知臭也,口能知味也,舌能出音也,此皆有五臟知覺以主之,而非外竅所能為也,故曰神明所發也。病在筋失其形,病在脈失其形,或失其色,病在氣化失其色,病在神明失其知覺功用也。
能通此者,即觀於面,而知筋絡臟腑受病之淺深,所謂洞見五臟症痞也,可稱神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