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上 (12)
卷上 (12)
1. 辨善病風厥消癉寒熱痹積聚善忘善飢不瞑多臥形狀篇
)故卒然多臥矣。(上五條出大惑論。按:《靈樞》口問篇所論十二邪,亦人之常病也,但言榮衛氣血,不及外診之形,故不具錄。)
白話文:
因此,患者突然經常臥床不起。
2. 附:壯不晝瞑老不夜瞑
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也。(出營衛生會篇。)
白話文:
年輕力壯的人,氣血旺盛,肌肉柔軟,氣道暢通,營衛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力充沛,晚上睡眠良好。老年人的氣血衰弱,肌肉萎縮,氣道阻塞,五臟之氣相互衝擊,營氣衰少,衛氣內耗,所以白天精神不濟,晚上也睡不好。
3. 辨人身氣血盛衰時日篇
人與天地相應,日月相參,故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故常有時也。月滿,則海水西盛,人氣血精,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膲同焦。)煙垢落。
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卒暴。故得三虛者,其死暴疾,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乘年之衰,(本命受流年剋制。)逢月之空,(月魄。)失時之和,(寒溫非時。)是為三虛;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是為三實。(上《靈樞》。)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行之無忌。)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日,言晝也。)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上《素問》。薄,迫也,削也。)
氣陽而應日,血陰而應月。故暑則氣瀉,寒則氣斂,日中則氣壯,日下則氣衰。所謂日中得病夜半愈,夜半得病日中愈者,陰陽乘除故也。月生人血漸盛,月死人血漸減。凡病在血分及失血諸證,有血盛邪無所容而病退者,有血減邪失所附而病亦退者。若夫精神之復,必在生明之候矣。
故仲景於瘧疾曰: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瘧為衛邪入榮之病,故以晦朔決瘥劇之期也。昔嘗患暑下血,以月滿得病,血止後,神明不復,至次月朔日,頓見爽朗矣。世俗謂久病以朔望病勢增損定吉凶,豈誣也哉。
經脈血氣,似於形診無關。《靈樞》曰:營氣之病也,血上下行。東垣謂:血上下行者,面部乍肥乍瘦也。血隨氣升,即面胕而似肥。血隨氣降,即面消而似瘦。元氣不足之人,常有此象。又曰:營氣霈然者,病在血脈。是邪氣激其血脈,光澤浮越於面部也。觀此,豈真無關形診耶。
白話文:
辨人身氣血盛衰時日篇
人體與天地、日月運行相呼應,因此即使平時,人體毛孔的開合、氣血運行也會有快慢變化,有其規律。月圓時,海水向西湧,人體氣血充盈,肌肉飽滿,皮膚光澤,毛髮強韌,毛孔閉合,污垢附著。此時即使遇到風邪,也很難深入肌膚。月缺時,海水向東湧,人體氣血虛弱,衛氣不足,身體消瘦,肌肉萎縮,皮膚鬆弛,毛孔張開,毛髮稀疏,肌膚乾燥,污垢脫落。此時遇到風邪,則容易深入肌體,病情會突然加重。所以,同時出現三種虛弱症狀的人,容易暴亡;而同時出現三種充實症狀的人,邪氣則難以侵害。
人體的衰弱,是由於本命受到流年克制;逢月缺,是月球的陰氣影響;時節不和,是指寒暖失調,這三者是導致人體虛弱的原因;相反,逢流年運勢好,遇月圓,時節和諧,則會使人體強盛。
天氣溫暖,陽光充足,則人體血液流動順暢,衛氣上升,所以血液容易流動,氣血運行通暢。天氣寒冷,陰暗,則人體血液凝滯,衛氣下降。月球初生,則氣血開始充盈,衛氣開始運行。月圓時,氣血充盈,肌肉強健。月缺時,肌肉消瘦,經絡虛弱,衛氣不足,身體消瘦。所以,天氣寒冷時不宜針刺放血,天氣溫暖時不必過於擔心,月球初生時不宜瀉血,月圓時不宜過度進補,月缺時不宜施治,這就是順應時節,適時調理身體。
人體陽氣一天之中主宰外在,白天陽氣旺盛,中午陽氣最盛,傍晚陽氣衰弱,氣門關閉。因此,傍晚要收斂身心,避免勞累筋骨,不要接觸霧露寒氣,違背這三點,身體就會虛弱。
人體陽氣隨著太陽運行,陰血隨著月亮運行。因此,天氣炎熱則氣血外瀉,天氣寒冷則氣血內斂,中午氣血旺盛,傍晚氣血衰弱。所謂“中午得病半夜痊癒,半夜得病中午痊癒”就是陰陽消長的道理。月球初生,人體血液逐漸充盈;月球晦暗,人體血液逐漸減少。凡是血液方面的疾病或失血症,有的人血液充盈,邪氣無處藏身而疾病痊癒;有的人血液減少,邪氣失去依附而疾病痊癒。至於精神的恢復,一定是在月光明亮的時節。
所以張仲景說瘧疾:初一發病,十五日痊癒,如果沒好,月底就會痊癒。瘧疾是衛氣受損的疾病,所以以月圓月缺來判斷疾病痊癒和加重的時間。我曾經患暑熱引起的出血,月圓時發病,出血停止後,精神不振,直到下個月的初一,才精神煥發。民間認為久病在朔望(初一、十五)病情會加重或減輕,從而判斷吉凶,這并非虛言。
經絡血氣似乎與面部診斷無關。《靈樞》說:營氣的病變,血液會上下運行。東垣(李東垣)認為:血液上下運行,表現為面部時胖時瘦。血液隨著氣上升,則面部腫脹像胖;血液隨著氣下降,則面部消瘦。元氣不足的人,常有這種現象。又說:營氣充盛,則病在血脈,邪氣刺激血脈,光澤浮現於面部。由此可見,經絡血氣與面部診斷并非完全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