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3)
卷下 (3)
1. 《內經》面部五色應病總述篇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薄澤為風,沖濁為痹,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上論五色所主之病。經曰:大氣入臟,腹痛下淫,謂周身元氣皆內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膚。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霈然者,病在血脈。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
白話文:
因此,聖人觀察人的面色:黃赤色的人多熱氣,青白色的人少熱氣,黑色的人多血少氣。青黑色表示疼痛,黃赤色表示熱症,白色表示寒症,面色薄而光澤表示風症,面色浮腫混濁表示痹症,沉濁表示內在病症,浮而光澤表示外在病症。
空氣進入臟腑的人,沒有生病就突然死亡,怎麼知道呢?說:兩顴出現紅色,像拇指般大,即使病情輕微好轉,也必然突然死亡。庭(額頭)出現黑色,像拇指般大,必然沒有生病就突然死亡。 (以上論述五色的病症主治。經書說:大氣進入臟腑,腹痛下瀉,指的是周身元氣都內陷,因此可以預知死亡,卻無法治療。)
怎麼知道皮肉氣血筋骨的病症呢?說:兩眉出現薄而光澤的顏色,病在皮膚。嘴唇顏色出現青黃赤白黑,病在肌肉。營氣充盈的人,病在血脈。眼睛顏色出現青黃赤白黑,病在筋。耳朵焦枯,像沾染灰塵一樣,病在骨頭。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五臟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見於明堂,以候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於大熱也。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上論五臟病色。)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色之與脈,當參相應。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當浮大而散;色黃,其脈當中緩而大;色白,其脈當浮澀而短;色黑,其脈當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參相應者也,其不應者病矣。
白話文:
鼻子是肺的器官,眼睛是肝的器官,嘴脣是脾的器官,舌頭是心的器官,耳朵是腎的器官。因此,肺病的人會喘息鼻張;肝病的人會眼角青黑;脾病的人會嘴脣發黃;心病的人會舌頭捲縮短小,臉頰泛紅;腎病的人會臉頰和麪容發黑。五臟各有其所在,所以五種顏色反映在面容上,可以藉此觀察五臟的氣息,左右高低,各如其度。
五種痿症,都是由過度炎熱導致的。肺熱的人,面色蒼白,毛髮脫落;心熱的人,面色發紅,血管突出;肝熱的人,面色青綠,指甲枯萎;脾熱的人,面色發黃,肉體蠕動;腎熱的人,面色發黑,牙齒枯槁。
顏色與太陽相應,脈象與月亮相應,顏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如果看到某種顏色,卻摸到相反的脈象,也就是相剋的脈象,那就會死亡;如果摸到相生的脈象,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例如,如果面色青綠,脈象應該弦緊而急;面色發紅,脈象應該浮大而散;面色發黃,脈象應該中緩而大;面色蒼白,脈象應該浮澀而短;面色發黑,脈象應該沉濡而滑。這就是所謂的顏色和脈象互相參照,如果兩者不相符,就表示生病了。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即藟字。)發死。(按:此浮濡而芤,陽虛陰散,所謂脾氣去胃,外歸陽明也。)
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謂疹筋。腹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上論色脈相應。按:此脈數字,似當作急字解,謂緊斂急引而不舒和也。見,謂挺鼓於皮上也,此寒氣深痼於筋中也,故曰疹筋,白黑色見,是寒涼清肅之氣,內連肝臟,剋制生陽之氣化,不得宣發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臉色發青,脈象浮而澀且短,如果脈象很大而緩慢,則為相剋;如果脈象浮大而散,如果脈象很小而滑,則為相生。
如果患者有舊病,五臟機能失調,因此影響到脈象和臉色,要如何判斷病情的久暴程度呢?答案是:觀察脈象細小,臉色沒有變化,這是新病;觀察脈象沒有變化,臉色改變,這是舊病;觀察脈象和五色都改變,這是舊病;觀察脈象和五色都沒有變化,這是新病。肝臟和腎臟同時受到損傷,臉色會呈現蒼白和紅色,病症可能是外傷導致的流血,如果已經流血,患者會感覺濕潤,像是被水浸過一樣。
脈象像頹土一樣,按壓時無法觸摸到,表示肌肉和氣血不足。五色中,黑白顏色先出現,會導致頭髮脫落,甚至死亡。
尺脈跳動很快,筋脈緊繃而顯現出來,這叫做「疹筋」。腹部緊繃,出現白色或黑色,則病情嚴重。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目黃者,黃疸。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巢氏云:身面發黃,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強不能言者,名曰噤黃,心脾二臟瘀熱所為也。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者,名曰急黃。有得病即身面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即發熱心戰者是也。)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錢仲陽云:目直視而腮赤,肝心俱熱,明日午間,預防驚搐,即此節義。上雜論疸癲。)
白話文:
如果人溺水後皮膚泛黃,且安靜地躺著,這是黃疸。如果人吃飽了還像飢餓一樣,這是胃疸。如果眼睛發黃,也是黃疸。如果身體疼痛,膚色微黃,牙齒上有黃垢,指甲上也有黃色,也是黃疸。
巢氏說:如果身體和臉都發黃,舌頭底下的大血管呈現青黑色,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叫做噤黃,這是心脾兩臟積聚熱氣所造成的。如果突然發黃,心臟脹滿、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叫做急黃。有些人得病就馬上發黃,有些人則一開始沒有發現身體發黃,直到死後才發現,這種情況在得病時就發燒、心臟狂跳的病人身上才會出現。
癲癇剛開始時,患者會感到心情不佳,頭昏腦脹,視力模糊,眼睛發紅,然後出現極度煩躁不安。觀察患者的面色,觸摸手太陽、陽明、太陰經脈,如果血氣異常,病情就會停止。
錢仲陽說:如果眼睛直視前方,臉頰發紅,這是肝心俱熱,第二天中午要預防驚厥發作,這就是關鍵。以上是關於黃疸和癲癇的雜論。
2. 五臟風證並諸風肥瘦寒熱形色篇
(《內經》、《中藏經》、《巢氏》。)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甲乙》無嚇字。)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仲景曰:風溫為病,難以言,又曰:言遲者風也。)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伏,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又面腫曰風。肌恐顴字、頤字或耳字之訛,俟考。)
白話文:
肺風患者容易出汗怕風,面色蒼白,時常咳嗽氣喘,白天症狀較輕,晚上加重,在眉頭處診察,顏色發白。
心風患者容易出汗怕風,神志恍惚,易怒易驚,面色發紅,病情嚴重時說話困難,在口部診察,顏色發紅。
肝風患者容易出汗怕風,容易悲傷,面色略微發青,咽喉乾燥易怒,經常厭惡女子,在眼下方診察,顏色發青。
脾風患者容易出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無力,面色淡黃,食慾不振,在鼻子上方診察,顏色發黃。
腎風患者容易出汗怕風,面部浮腫,腰痛難以直立,面色發黑,行動不便,在肌肉上診察,顏色發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頸為陽明經脈所盛。)
首風之狀,(新沐中風也,然頭風不盡因新沐,經特舉其大意耳,後仿此。)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飲酒中風。)或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林億云:當作內風。竊疑內風當是與泄風形證相近,抑或內風即泄風,故不別出。)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上漬句與末句,疑有誤倒。)
白話文:
胃風的症狀,脖子容易出汗,怕風,飲食無法下嚥,胸口阻塞不通暢,肚子經常脹滿,脫掉衣服就覺得冷,吃寒涼的食物就會腹瀉,身體瘦弱,肚子卻很大。(脖子是陽明經脈盛行的部位。)
首風的症狀,(洗完澡後吹到風引起的,不過頭風不完全是因為洗完澡後吹到風,這裡只是舉出最主要的原因,後面也以此類推。)頭面部容易出汗,怕風,在吹到風的前一天病情會加重,頭痛無法外出,等到吹到風的那天,病情就會稍微好轉。
漏風的症狀,(喝完酒後吹到風引起的。)可能會出很多汗,不能單穿衣服,吃東西就會出汗,嚴重一點就會全身出汗,呼吸喘不過氣,怕風,衣服經常濕掉,口乾舌燥,很想喝水,不能勞動。
泄風的症狀,(林億說:應該寫成內風。我懷疑內風的症狀和泄風的症狀很相似,或者內風就是泄風,所以沒有另外寫出來。)容易出汗,汗水會浸濕衣服,口乾,被風吹到就會不舒服,不能勞動,全身疼痛,感覺很冷。(「上漬其風」和「身體盡痛,則寒」兩句話,可能寫反了。)
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衰食飲,其熱也消肌肉,使人怢慄而不能食,故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脈風成為癘,)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一名大風,詳長刺節論。又《脈經》曰:脈從尺邪入陽明者,大風也,寒熱,是其脈必洪長而外鼓也。)
白話文:
風是百病的根源,它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身體毛孔張開時,風寒就會侵入,讓人感到寒冷;毛孔閉塞時,風熱就會鬱積,讓人感到發熱悶熱。風寒會導致食慾不振,風熱則會消耗肌肉,讓人感到頭昏眼花,食慾不佳,所以叫做寒熱。
風氣與陽明經絡相合,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角。如果人體肥胖,風氣無法向外散發,就會導致體內積熱,眼球發黃;如果人體消瘦,風氣就會外泄,導致體內寒氣加重,眼淚流出。
風氣與太陽經絡一同進入人體,行經脈絡,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作用。如果經絡不通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出現瘡瘍;如果衛氣凝滯,無法運行,就會導致肌肉失去知覺。
癘病是一種體內榮氣熱盛,氣血不暢的疾病,因此患者鼻子塌陷,面色蒼白,皮膚潰爛。風寒入侵經脈,久久不散,就會形成癘風,也叫做寒熱,又名大風。這種疾病的脈象通常洪長而外鼓。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各入其門戶,則為偏風。(上《素問》。)
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黃,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動不休者,心絕也,五六日死。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者,可治,宜於肝俞灸之。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
脾風之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巢論:有吐咸汁。)若手足未青,面黃者,可治。不然(巢論云:手足青。)即死,宜於脾俞灸之。
腎風之狀,但倨坐,而腰腳重痛也。視其腰下,未生黃點者,(巢論云:如餅粢大,)可治。不然(巢論云:若齒黃赤,鬢髮直,頭面土色者,不可治。)即死,宜於腎俞灸之。
白話文:
脾風的症狀是:全身發黃,肚子大而脹滿,不喜歡吃東西,四肢無力,無法收縮。巢氏醫論補充說:還會吐出鹹味的汁液。如果手腳沒有變青,只是臉色發黃,還可以治療。否則,巢氏醫論說:手腳變青就無救了,應該灸脾俞穴。
腎風之狀,但倨坐,而腰腳重痛也。視其腰下,未生黃點者,(巢論雲:如餅粢大,)可治。不然(巢論雲:若齒黃赤,鬢髮直,頭面土色者,不可治。)即死,宜於腎俞灸之。
腎風的症狀是:只能挺直腰背坐著,腰部和腳部疼痛難忍。觀察腰部下方,如果沒有出現黃色的斑點,巢氏醫論說:像餅粢一樣大的斑點,還可以治療。否則,巢氏醫論說:如果牙齒呈現黃紅色,鬢髮直豎,頭面土黃色,就無救了,應該灸腎俞穴。
肺風之狀,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巢論云: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若失血及妄語者,(巢論云:若色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七八日死,宜於肺俞灸之。(上《中藏經》。)
凡中風,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又心脾俱中風,則舌強不能言。肝腎俱中風,則手足不遂。(上巢氏。按:小兒臍風與急慢驚風診法,似當依此例察其面目,以決其生死。)
按:百病皆有色診,而前篇之末,獨系疸癲,此篇更專述風證者,以風為百病之長,而疸與癲為急病也。凡急病五色之吉凶生死,皆可取例於此。若必欲備載百病色診,則《內經》及百家所述繁矣,不勝錄也。
白話文:
肺風的症狀是胸中氣滿,呼吸急促,出汗,鼻子聞不到香臭,喘不過氣來,無法躺下,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巢氏病源》說:觀察眼下方、鼻子上下兩側,往下延伸到嘴巴,如果顏色發白就可以治療。)如果出現失血或胡言亂語的情況,(《巢氏病源》說:如果顏色發黃,表示肺部已經受傷,化為血。)就會在七到八天內死亡,應該在肺俞穴進行灸法治療。(以上摘自《中藏經》。)
所有中風的患者,如果鼻下呈現赤黑相兼,並且吐口水,身體直挺挺的,就會在七天內死亡。如果心脾同時中風,就會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如果肝腎同時中風,就會手腳不靈活。(以上出自《巢氏病源》。註解:小兒臍風和急慢驚風的診斷方法,應該參考這個例子,觀察他們的臉色,來判斷生死。)
註解:所有的疾病都有顏色診斷,而前篇的最後部分,只記載了黃疸和癲癇,這篇則專門講述風證,因為風是百病的根源,而黃疸和癲癇屬於急症。所有急症的五色吉凶生死,都可以參考這個例子。如果一定要列舉所有的疾病顏色診斷,那麼《內經》以及其他醫家所述就非常繁雜了,實在無法全部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