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回本書目錄

1. 色診面色應病類

2. 《內經》面部五色應病總述篇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薄澤為風,沖濁為痹,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上論五色所主之病。經曰:大氣入臟,腹痛下淫,謂周身元氣皆內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膚。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霈然者,病在血脈。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五臟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見於明堂,以候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於大熱也。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上論五臟病色。)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色之與脈,當參相應。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當浮大而散;色黃,其脈當中緩而大;色白,其脈當浮澀而短;色黑,其脈當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參相應者也,其不應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即藟字。)發死。(按:此浮濡而芤,陽虛陰散,所謂脾氣去胃,外歸陽明也。)

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謂疹筋。腹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上論色脈相應。按:此脈數字,似當作急字解,謂緊斂急引而不舒和也。見,謂挺鼓於皮上也,此寒氣深痼於筋中也,故曰疹筋,白黑色見,是寒涼清肅之氣,內連肝臟,剋制生陽之氣化,不得宣發也。)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目黃者,黃疸。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巢氏云:身面發黃,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強不能言者,名曰噤黃,心脾二臟瘀熱所為也。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者,名曰急黃。有得病即身面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即發熱心戰者是也。)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錢仲陽云:目直視而腮赤,肝心俱熱,明日午間,預防驚搐,即此節義。上雜論疸癲。)

白話文:

《內經》面部五色應病總述篇

因此,聖人觀察患者的面色:黃赤色的人多為熱氣過盛,青白色的人熱氣較少,黑色的人多血氣不足。青黑代表疼痛,黃赤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面色薄而潤澤代表風症,面色紅腫混濁代表痹症,面色沉重混濁代表內臟疾病,面色浮腫潤澤代表外感疾病。

大氣進入臟腑的人,即使沒有明顯的疾病也會突然死亡,怎麼知道呢?答案是:如果兩顴出現紅色,像拇指般大小,即使病情看似好轉,也必定會突然死亡。如果庭(額頭中央)出現黑色,像拇指般大小,也必定會無病而突然死亡。(以上論述了五色所主導的疾病。經文中說:大氣入侵臟腑,腹痛腹瀉,說明全身元氣都內陷了,因此可以預知死亡,卻無法挽回生命。)

怎麼知道皮膚、肌肉、氣血、筋骨的疾病呢?答案是:顏色從兩眉間出現,且薄而潤澤,病在皮膚;嘴唇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病在肌肉;營氣充盈,病在血脈;眼睛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病在筋;耳朵焦枯,像沾染了污垢,病在骨骼。

鼻子是肺的官竅;眼睛是肝的官竅;口唇是脾的官竅;舌頭是心的官竅;耳朵是腎的官竅。所以,肺病的人會喘息、鼻翼張開;肝病的人,眼白會發青;脾病的人,嘴唇會發黃;心病的人,舌頭會捲曲變短,顴骨會發紅;腎病的人,顴骨和臉色會發黑。五臟各有其位置,因此五種顏色出現在面部,可以推測五臟的氣血狀況,左右高低,都各有其規律。

五種痿症,都產生於大熱。肺熱的人,面色蒼白,毛髮損傷;心熱的人,面色紅赤,血管充盈;肝熱的人,面色青暗,指甲枯萎;脾熱的人,面色黃,肌肉蠕動;腎熱的人,面色黑,牙齒鬆動。 (以上論述了五臟病變的面色。)

面色反映每日的變化,脈象反映月度的變化,面色和脈象應互相參照。看到面色卻得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得到相剋的脈象,就會死亡;得到相生的脈象,病情就會自然痊癒。例如,面色青,脈象應該弦急;面色赤,脈象應該浮大而散;面色黃,脈象應該中緩而大;面色白,脈象應該浮澀而短;面色黑,脈象應該沉濡而滑。這就是所謂的面色與脈象互相參照,不相符就是有病。

例如,面色青,脈象卻浮澀而短,若脈象浮大而緩則為相剋;若脈象浮大而散,則為相生。

有久病,五臟機能紊亂,影響脈象和面色,如何判斷疾病的久暫?答案是:脈象微弱,面色正常,是新病;脈象正常,面色異常,是久病;脈象和面色都異常,是久病;脈象和面色都正常,是新病。肝腎同時受損,面色青赤,應該沒有明顯的出血;如果已經出血,則像水中浸泡一樣。

脈象像鬆軟的泥土一樣,按之無力,這是肌肉氣血不足。面色先出現黑白,則將要死亡。(按:這是脈象浮腫而虛弱,陽虛陰散,這是脾氣不足,元氣外泄到陽明經。)

尺脈脈率很快,筋脈緊張,出現於皮膚表面,這是疹筋。腹部緊張,出現白色或黑色,則病情嚴重。(以上論述了面色和脈象的相互關係。按:這裡的“數”字,似乎應該理解為“急”字,意思是緊縮拘急而不舒緩。 “見”是指隆起於皮膚表面。這是寒邪深入筋脈,所以稱為疹筋,出現白黑顏色,是寒涼清肅之氣,內連肝臟,抑制了陽氣的生化,不能宣發。)

小便黃赤,安臥不起,是黃疸;食慾旺盛,像飢餓一樣,是胃疸;眼睛發黃,是黃疸;全身疼痛,面色微黃,牙齒發黃,指甲發黃,也是黃疸。(巢氏說:全身皮膚發黃,舌下大脈出現青黑色,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稱為噤黃,是心脾二臟瘀熱所致。突然發黃,心胸飽滿氣喘,性命危急,稱為急黃。有些人生病後立即全身發黃;有些人生前不知道自己發黃,死後才發現全身發黃,這種情況多伴有發熱心悸。)

癲癇初發,先是不高興,頭重痛,視力模糊,眼睛發赤,抽搐,然後煩躁不安。從面部觀察,可以取手太陽、陽明、太陰經的脈象,如果血脈恢復正常,則癲癇停止。(錢仲陽說:眼睛直視,腮幫子發紅,肝心都熱,明日午時,應預防驚厥,這就是這段經文的含義。以上雜論黃疸和癲癇。)

3. 五臟風證並諸風肥瘦寒熱形色篇

(《內經》、《中藏經》、《巢氏》。)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甲乙》無嚇字。)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仲景曰:風溫為病,難以言,又曰:言遲者風也。)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伏,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又面腫曰風。肌恐顴字、頤字或耳字之訛,俟考。)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頸為陽明經脈所盛。)

首風之狀,(新沐中風也,然頭風不盡因新沐,經特舉其大意耳,後仿此。)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飲酒中風。)或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林億云:當作內風。竊疑內風當是與泄風形證相近,抑或內風即泄風,故不別出。)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上漬句與末句,疑有誤倒。)

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衰食飲,其熱也消肌肉,使人怢慄而不能食,故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脈風成為癘,)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一名大風,詳長刺節論。又《脈經》曰:脈從尺邪入陽明者,大風也,寒熱,是其脈必洪長而外鼓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各入其門戶,則為偏風。(上《素問》。)

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黃,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動不休者,心絕也,五六日死。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者,可治,宜於肝俞灸之。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

脾風之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巢論:有吐咸汁。)若手足未青,面黃者,可治。不然(巢論云:手足青。)即死,宜於脾俞灸之。

腎風之狀,但倨坐,而腰腳重痛也。視其腰下,未生黃點者,(巢論云:如餅粢大,)可治。不然(巢論云:若齒黃赤,鬢髮直,頭面土色者,不可治。)即死,宜於腎俞灸之。

肺風之狀,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巢論云: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可治。)若失血及妄語者,(巢論云:若色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七八日死,宜於肺俞灸之。(上《中藏經》。)

凡中風,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又心脾俱中風,則舌強不能言。肝腎俱中風,則手足不遂。(上巢氏。按:小兒臍風與急慢驚風診法,似當依此例察其面目,以決其生死。)

按:百病皆有色診,而前篇之末,獨系疸癲,此篇更專述風證者,以風為百病之長,而疸與癲為急病也。凡急病五色之吉凶生死,皆可取例於此。若必欲備載百病色診,則《內經》及百家所述繁矣,不勝錄也。

白話文:

五臟風證並諸風肥瘦寒熱形色篇

肺風:患者多汗怕風,面色蒼白,時常咳嗽氣短,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眉毛上方顏色發白。

心風:患者多汗怕風,煩躁不安,易怒,面色發紅,病情嚴重時說話困難。

肝風:患者多汗怕風,易悲傷,面色略帶青色,咽喉乾燥,易怒,有時厭惡女性,眼下方顏色發青。

脾風:患者多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無力,面色輕微發黃,食慾不振,鼻子上方顏色發黃。

腎風:患者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腰痛難以直立,面色暗沉,行動不便,皮膚顏色發黑。

胃風:患者頸部多汗怕風,飲食不進,胃部阻塞不通暢,腹部經常脹滿,脫掉衣服後更加脹滿,吃冷食則腹瀉,體形消瘦而腹部肥大。

首風:患者頭面多汗怕風,風吹前一天病情加重,頭痛劇烈,無法活動,直到風吹的那天症狀才會稍微減輕。

漏風:患者可能多汗,不能穿單衣,進食後出汗,嚴重時全身出汗,呼吸急促,怕風,衣服經常濕透,口乾渴,無法勞動。

泄風:患者多汗,汗水浸濕衣服,口乾,身體疼痛,感覺寒冷。

風是百病之首,善於傳播且變化多端,皮膚毛孔開則感到寒冷,閉則感到發熱悶熱。風寒會導致食慾減退,風熱則會消耗肌肉,讓人感到顫慄而食慾不振,故稱寒熱。

風氣與陽明經氣進入胃部,沿經脈向上運行,到達眼內眥。肥胖者風氣無法外泄,則導致內熱而眼黃;瘦弱者風氣外泄而寒,則導致內寒而流淚。

風氣與太陽經氣一起進入人體,運行於經脈穴位,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如果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疼痛而出現瘡瘍,衛氣停滯不通,則肌肉麻木無知覺。

癘病:因陽氣熱盛,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鼻樑塌陷,面色萎黃,皮膚潰爛。風寒侵入經脈不去,形成癘風,也稱為寒熱。

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經脈穴位,則形成局部性的風證。

心風:患者自汗,喜歡仰臥,不能翻身,言語胡亂。嘴唇鮮紅者可以治癒,宜在心俞穴灸治。嘴唇或面色青、黃、白、黑等顏色不確定,眼睛不停地跳動者,則病情危急,五六天內會死亡。

肝風:面色青綠圍繞眼睛並延伸至額頭,只能坐著不能彎腰駝背者可以治癒,宜在肝俞穴灸治。如果呼吸急促,眼睛直視前方,嘴唇和面色都發青者會死亡。

脾風:全身發黃,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四肢無力。如果手足未發青,面色發黃者,可以治癒。否則,就會死亡,宜在脾俞穴灸治。

腎風:只能彎腰坐著,腰腿疼痛。如果腰部下方沒有出現黃點,可以治癒。否則,就會死亡,宜在腎俞穴灸治。

肺風:胸部氣悶,呼吸困難,出汗,嗅覺喪失,呼吸急促不能平臥者可以治癒。如果出血或胡言亂語,則七到八天內會死亡,宜在肺俞穴灸治。

凡是中風,鼻下出現紅黑相間的顏色,吐沫並身體僵直者,七天內會死亡。心脾同時中風,則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肝腎同時中風,則手腳麻痺。

百病都有其相應的顏色診斷,本書特別詳述風證,因為風是百病之首,而黃疸和癲癇又是急症。各種急症的五色吉凶生死,都可以以此為例。如果要詳細記載所有疾病的顏色診斷,則《內經》及其他醫家論著記載繁多,難以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