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上 (5)
卷上 (5)
1. 辨善病風厥消癉寒熱痹積聚善忘善飢不瞑多臥形狀篇
(出《靈樞》)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有病矣。
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肉不堅,腠理疏故也。何以候肉之不堅也?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渾然,謂未甚異於常人也。)
人之善病消癉者,五臟皆柔弱故也。(五臟脆與五臟脈微小者,皆苦消癉。)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者多怒,柔者易傷也。(言其性情剛強,五志火盛,臟體柔脆,不勝其灼,故津燥多怒。
)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寬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剛暴而肌肉弱者也。
白話文:
人之所以容易生病,是因為他們的骨骼、關節、皮膚、毛孔等部位不夠堅固,容易讓外邪入侵,所以常常生病。
那些容易患風寒、厥逆、自汗的人,是因為肌肉不堅實,毛孔疏鬆的緣故。如何判斷肌肉是否堅實?觀察膕窩的肌肉是否堅實且有紋理,紋理粗糙且皮膚不緊緻就表示毛孔疏鬆。這裡指的是整體上看起來沒有太大異常的人。
那些容易患消瘦、虛弱的人,是因為五臟都比較虛弱。五臟脆弱或五臟的經脈細小的人,都容易患消瘦、虛弱。如何知道五臟是否虛弱?虛弱的人必然有剛強的一面,而剛強的人容易發怒,虛弱的人則容易受到傷害。這裡指的是性格剛強,五志之火過盛,臟腑脆弱,無法承受火熱,因此津液乾燥、易怒。
這種人皮膚薄,眼睛堅固深陷,目光直視,性格剛強,因此容易發怒,怒則氣上逆,胸中積聚,血氣逆流,皮膚寬鬆,肌肉充實,血脈不通暢,轉而生熱,熱則消瘦肌肉,因此患消瘦、虛弱。這裡指的是性格暴躁,肌肉虛弱的人。
人之善病寒熱者,必其人小骨而弱肉也,何以候骨之大小,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上句未及色,蓋脫文。一,純也。)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又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䐃,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汙然獨異,(天,額角。地,頰車。)此其候也。而又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人之善病痹者,理粗而肉不堅也。痹之高下有處,各視其部。(部,面之色部也。義詳面色篇中。)
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也。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腸胃之間,寒溫不次。(積聚,有因飲食生冷,胃中血液瘀凝,有因風寒自經絡內襲,日久痰血相裹結。)邪氣稍(漸也。)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上五條出五變篇。)
白話文:
人容易生病,特別是容易感冒發燒的,必定是骨頭小而肉質虛弱。怎麼判斷骨頭的大小、肉的堅硬程度、以及皮膚顏色的不同呢?顴骨是骨頭的根本,顴骨大則骨頭大,顴骨小則骨頭小。皮膚薄,肉質鬆軟,手臂軟弱無力,臉色黯淡無光,與額角的顏色不一致,顯得污濁而獨特,這就是判斷的依據。而且手臂瘦薄的人,骨髓不足,所以容易生病。
容易患上風濕病的人,體型粗壯,肉質卻不結實。風濕病發病的位置高低不同,要根據部位來判斷。
容易患上腸胃積聚的人,皮膚薄而無光澤,肉質不結實而鬆軟。這樣的人腸胃不好,腸胃不好就會導致邪氣停留在腸胃中,日積月累就會造成傷害。腸胃之間寒熱不調。邪氣逐漸累積,停留下來,最終形成積聚。
人之善忘者,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榮衛久留於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又曰:氣並於上,亂而善忘。)
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谷消則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當是實字。)故不嗜食也。
人之病而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人之病而目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則目常閉也。
人之多臥者,其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也。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濕,痰水也。解,利也。凡人身傷於濕與多痰者,其性皆好臥。)夫衛氣者,晝行於陽,(經也。)夜行於陰,(臟也。)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衛氣留久而行遲者,其氣不清,目常欲瞑,故多臥矣。
白話文:
人容易忘記東西,是因為上氣不足,下氣過多,腸胃飽滿而心肺虛弱。虛弱就會導致營衛之氣長期停留在下半身,無法及時上升,所以容易忘記。也有人說,氣都集中在上半身,混亂無章,所以容易忘記。
人總是感到飢餓,卻不喜歡吃東西,是因為精氣都聚集在脾臟,熱氣停留在胃部。胃熱就會消化食物,食物消化完就容易感到飢餓,胃氣逆流向上,就會導致胃脘部位寒冷,因此不喜歡吃東西。
人患病後無法躺下,是因為衛氣無法進入陰經,總是停留在陽經。停留在陽經就會陽氣充盈,陽氣充盈就會導致陽蹺脈盛,無法進入陰經就會導致陰氣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合。
人患病後眼睛看不見,是因為衛氣停留在陰經,無法流動到陽經。停留在陰經就會導致陰氣充盈,陰氣充盈就會導致陰蹺脈盛,無法進入陽經就會導致陽氣虛弱,所以眼睛總是閉著。
人喜歡睡覺的人,他們的腸胃很大,皮膚潮濕,肌肉鬆軟。腸胃大就會導致衛氣停留時間長,皮膚潮濕就會導致肌肉鬆軟,所以行動遲緩。濕氣就是痰水,鬆軟就是不利索。凡是身體受到濕氣和痰濕傷害的人,都喜歡睡覺。衛氣白天在陽經(經脈)運行,晚上在陰經(臟腑)運行。陽氣耗盡就會睡覺,陰氣耗盡就會醒來。因此,衛氣停留時間長,運行速度慢的人,氣血不暢,眼睛總是想要閉合,所以喜歡睡覺。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則衛氣留於陽者久,故少瞑也。(此皆素性然也。)其卒然多臥者,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亦有因胃實不寐者,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也。或食填太陰,或痰飲格於中焦。故凡痰據於陽,令人多臥;痰據於陰,令人不寐。
)故卒然多臥矣。(上五條出大惑論。按:《靈樞》口問篇所論十二邪,亦人之常病也,但言榮衛氣血,不及外診之形,故不具錄。)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腸胃小、皮膚滑、體質較為虛弱,那麼他的陽氣就會較長時間停留在陽經,所以比較少睡覺。這都是他們先天體質所致。如果一個人突然變得嗜睡,則可能是因為邪氣停留在上焦,導致上焦閉塞不通暢,即使吃了東西或喝了湯,陽氣也會長時間停留在陰經而無法運行,因此才會突然嗜睡。也可能是因為胃氣過盛而導致失眠,也就是說胃氣不和就會睡不安穩。或者是因为食物积聚在太阴经,或是痰饮停滞在中焦。總而言之,痰停留在阳经,会导致嗜睡;痰停留在阴经,会导致失眠。
2. 附:壯不晝瞑老不夜瞑
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也。(出營衛生會篇。)
白話文:
年輕人的血液和氣力旺盛,他們的肌肉光滑,呼吸道順暢,身體循環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能安睡。老年人的血液和氣力衰退,肌肉乾燥,呼吸道阻塞,五臟六腑互相影響,滋養的氣減少且防禦的氣在內部攻擊自己,因此白天無法集中精神、夜晚不能入睡。 (出自《營衛生會篇》)
3. 辨人身氣血盛衰時日篇
人與天地相應,日月相參,故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故常有時也。月滿,則海水西盛,人氣血精,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膲同焦。)煙垢落。
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卒暴。故得三虛者,其死暴疾,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乘年之衰,(本命受流年剋制。)逢月之空,(月魄。)失時之和,(寒溫非時。)是為三虛;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是為三實。(上《靈樞》。)
白話文:
人體與天地宇宙相互呼應,受到日月運行影響,因此即使平常在家,人體腠理(皮膚毛孔)的開合與氣血運行也會有緩急變化,呈現出規律的週期性。
當月亮圓滿時,海水漲潮往西邊湧,人體氣血充盈,肌肉飽滿,皮膚緊緻,毛髮堅韌,腠理緊密,毛孔閉合,污垢不易侵入。這時候即使遇到邪風侵襲,也容易被阻擋在外,不會深入體內。
當月亮虧空時,海水退潮往東邊退,人體氣血虛弱,衛氣不足,身體虛弱,肌肉消瘦,皮膚鬆弛,腠理鬆開,毛髮稀疏,毛孔擴張,污垢容易附著。此時如果遇到邪風侵襲,則邪氣容易深入體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
因此,如果一個人正處於年老體衰、月虧氣虛、時節不和這三種虛弱狀態,就容易遭受邪氣侵襲而突然發病身亡。相反,如果一個人正處於年壯體健、月圓氣盛、時節得宜這三種強壯狀態,則邪氣就難以侵犯他。
這段文字出自《靈樞》,它闡述了人體與天地宇宙的相互聯繫,以及月亮盈虧對人體氣血和疾病的影響。它也說明瞭在不同的時間段,人體的抵抗力會有所差異,需要根據自身的狀態採取不同的養生保健措施。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行之無忌。)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日,言晝也。)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上《素問》。薄,迫也,削也。)
氣陽而應日,血陰而應月。故暑則氣瀉,寒則氣斂,日中則氣壯,日下則氣衰。所謂日中得病夜半愈,夜半得病日中愈者,陰陽乘除故也。月生人血漸盛,月死人血漸減。凡病在血分及失血諸證,有血盛邪無所容而病退者,有血減邪失所附而病亦退者。若夫精神之復,必在生明之候矣。
白話文:
天氣溫暖陽光明媚時,人體血液流動暢旺,衛氣上浮,因此容易流血,氣血也容易運行。天氣寒冷陰暗時,人體血液凝滯,衛氣下沉。月初時,人體氣血開始旺盛,衛氣開始運行。月圓時,氣血充盈,肌肉強健。月缺時,肌肉消瘦,經絡虛弱,衛氣消散,只剩下形體。所以,天氣寒冷時不要針灸,天氣溫暖時不要服用涼性藥物,月初時不要瀉血,月圓時不要進補,月缺時不要治療,這就是順應時令調節身體的方法。
陽氣一天之中主宰外在,白天人體氣血生長,中午陽氣最旺盛,傍晚陽氣開始虛弱,氣門閉合。因此,傍晚時應當收斂身體,不要勞動筋骨,不要接觸霧露,違背這個規律,身體就會變得虛弱。
陽氣與太陽運行相應,陰血與月亮運行相應。所以,夏天氣血外泄,冬天氣血收斂,中午氣血旺盛,傍晚氣血衰弱。人們常說中午得病半夜痊癒,半夜得病中午痊癒,就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月初人體血液逐漸增多,月底人體血液逐漸減少。凡是血分疾病或失血症狀,有血液充盈,邪氣無處容身而病癒的,也有血液減少,邪氣失去依附而病癒的。至於精神的恢復,則必須等到陽氣生發的時機了。
故仲景於瘧疾曰: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瘧為衛邪入榮之病,故以晦朔決瘥劇之期也。昔嘗患暑下血,以月滿得病,血止後,神明不復,至次月朔日,頓見爽朗矣。世俗謂久病以朔望病勢增損定吉凶,豈誣也哉。
經脈血氣,似於形診無關。《靈樞》曰:營氣之病也,血上下行。東垣謂:血上下行者,面部乍肥乍瘦也。血隨氣升,即面胕而似肥。血隨氣降,即面消而似瘦。元氣不足之人,常有此象。又曰:營氣霈然者,病在血脈。是邪氣激其血脈,光澤浮越於面部也。觀此,豈真無關形診耶。
白話文:
因此張仲景在論述瘧疾時說:如果病症在每月初一發作,應該在十五日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則在月底會自行消退。瘧疾是由外邪入侵人體而導致的疾病,因此以陰曆的初一十五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前我曾經患過暑熱導致的出血症,在月圓之日發病,血止後,精神狀況卻沒有恢復,直到下個月的初一,才突然變得精神爽朗。世俗認為久病以陰曆的初一十五來判斷病情發展和吉凶,難道是錯誤的嗎?
經脈血氣,似乎與外觀診斷沒有關係。《靈樞》中說:營氣的病症,表現為血液上行下行。李東垣認為:血液上下行,導致面部忽胖忽瘦。血液隨著氣血上升,就會讓面部豐滿起來,看起來像胖了;血液隨著氣血下降,就會讓面部消瘦,看起來像瘦了。元氣不足的人,經常會有這種現象。書中又說:營氣滿溢者,病在血脈。這是因為邪氣刺激了血脈,導致光澤浮現於面部。觀察這些現象,難道真的與外觀診斷毫無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