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18)
卷下 (18)
1. 色診目色應病類
2. 目部內應臟腑部位篇
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目者肝之官也。肝開竅於目,目藏精於肝。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大小。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據此是下胞屬脾也,予歷診亦以下屬脾,上屬胃為合。)
足少陽之筋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也,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
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其病也,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
手太陽之筋,屬目外眥。手少陽之筋,屬目外眥。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
手少陰之脈,系目系。其病目黃,脅痛,掌中熱痛。
手太陽之脈,至目銳眥,其支者至目內眥。其病目黃。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其病目黃,目似脫,項似拔。
手少陽之脈,至目銳眥。其病目銳眥痛。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其支者復至目銳眥後。其病目銳眥痛。
足厥陰之脈,連目系,從目系下頰裡。
足陽明有夾鼻入於面者,屬口對入系目本。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病苦頭目痛。入陰出陽,交於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絕則瞑目。(絕,極也。謂不交於陽也。)
足陽明胃脈,上至目內眥。
陰蹺之脈,合太陽、陽蹺而上行,至於目內眥,故目內眥痛者,取之陰蹺。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上並出《內經》。)
首尾赤眥屬心,滿眼白睛屬肺,其烏睛圓大屬肝,其上下肉胞屬脾,而中間一點黑瞳如漆者,腎實主之。(楊仁齋。)
黑珠屬肝,白珠屬肺,瞳人屬腎,大角屬大腸,小角屬小腸,(大外小內。)上胞屬脾,下胞屬胃。(夏禹鑄。按:其赤絡屬於心。)
白話文:
目部內應臟腑部位篇
人體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往上滲透到眼睛。
眼睛是肝臟的官竅。肝臟的經氣外通於目,眼睛的精氣藏於肝臟。肝臟主管謀略,使人能觀察外界的變化。想要知道肝臟是否健康堅固,可以觀察眼睛的大小。如果眼瞼下垂腫大,則膽囊的位置可能不正。
水屬陰,眼瞼下部也是陰位,腹部是陰氣最盛的地方,因此腹部積水,必然會導致眼瞼下垂腫脹。(根據此推斷,下眼瞼屬於脾,我多年臨床診斷也認為下眼瞼屬脾,上眼瞼屬胃。)
足少陽膽經的筋脈連接到眼角,是眼睛外側的保護。足少陽經脈生病時,頸部的筋脈會繃緊,疼痛會從左側轉到右側,導致右眼無法睜開。
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是眼睛上方的束縛。足陽明胃經的筋脈,是眼睛下方的束縛。這些筋脈生病時,如果受寒則筋脈收縮,眼睛閉合困難;如果過熱則筋脈鬆弛,眼睛無法睜開。
手太陽小腸經的筋脈,連接到眼睛外角。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脈,也連接到眼睛外角。足陽明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筋脈如果過於緊張,就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緊繃,無法正常視物。
手少陰心經的經脈,與眼睛的內眥相連。如果手少陰心經生病,則會出現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掌發熱疼痛的症狀。
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到達眼睛銳利的角(外眥),其分支到達眼睛內角(內眥)。如果手太陽小腸經生病,則會出現眼睛發黃的症狀。
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起始於眼睛內角。如果足太陽膀胱經生病,則會出現眼睛發黃、眼睛好像要脫出眼眶、頸項好像要被拉扯的感覺。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到達眼睛銳利的角(外眥)。如果手少陽三焦經生病,則會出現眼睛銳利角疼痛的症狀。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始於眼睛銳利的角(外眥),其分支又回到眼睛銳利角的後方。如果足少陽膽經生病,則會出現眼睛銳利角疼痛的症狀。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與眼睛內眥相連,從眼睛內眥向下延伸到頰內。
足陽明胃經有部分經脈從鼻旁進入面部,與口角相對應,並連接到眼睛的根部。足太陽膀胱經有部分經脈通過頸項進入腦部,直接與眼睛的根部相連,稱為眼系。這些經脈生病會引起頭痛和眼睛疼痛。陰陽經脈在眼睛銳利的角(外眥)交會,陽氣旺盛則眼睛睜得大大的,陰氣衰竭則眼睛閉合。(絕,指極度之意。意指陰陽氣不相交會。)
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向上到達眼睛內角。
陰蹺脈與太陽經、陽蹺脈相合向上運行,到達眼睛內角,因此眼睛內角疼痛,可以針灸陰蹺脈。邪氣入侵足陽蹺脈,會導致眼睛疼痛,疼痛從內角開始。診斷眼睛疼痛,如果紅脈從上往下走,是太陽經病變;從下往上走,是陽明經病變;從外往內走,是少陽經病變。(以上均出自《內經》。)
眼角的紅色部分屬於心臟,眼白部分屬於肺臟,黑眼珠圓大屬於肝臟,上下眼瞼屬於脾臟,而瞳孔黑亮屬於腎臟。(楊仁齋)
黑眼珠屬肝,白眼珠屬肺,瞳孔屬腎,眼白角膜外側屬大腸,眼白角膜內側屬小腸(大在外,小在內),上眼瞼屬脾,下眼瞼屬胃。(夏禹鑄。註:其紅色血管屬於心臟。)
3. 目胞形色應證篇
凡已見面目五色生克篇、門戶井灶篇者,不復重具,以省繁文,當與前後諸篇參看。
蹺脈氣不榮,則目不合。(以下出《內經》。)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凡上下胞壅起者,皆脾胃有濕。)
眼胞上下如煙煤者,寒痰也。(以下出李士材。)
目下灰色為寒飲,眼黑頰赤為熱痰。眼黑而行走艱難,呻吟者,寒濕入骨也。眼黑而面赤如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眼上下有青色暈者,多欲勞傷,精神不爽,即夜未睡。
面黃白及腫連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
大眥破爛,肺有風也。小眥破爛,心有熱也。上胞腫,脾傷也。下胞青色,胃有寒也。脾間積熱,及宿食不消,則生偷針。
按:小兒目胞微腫者常也,以其乳食,胃中濕氣當盛也;若腫甚者,中有停滯也。壯年目胞腫不退者,是生而脾氣不足,常受肝制,其人多怒而少壽。
白話文:
目胞形色應證篇
前面已經介紹過臉部五色生克和門戶井灶的相關內容,這裡就不再重複說明,以免冗長,請參照前後各篇章內容理解。
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眼睛無法正常閉合。(以下內容引自《內經》)
觀察眼窩上方,如果出現輕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按壓手腳,感覺虛弱無力,則可能是風水引起的浮腫。(凡是上下眼瞼腫脹的,都是脾胃濕氣過重。)
眼瞼上下像煤灰一樣黑,是寒痰的表現。(以下內容引自李士材)
眼瞼下方呈灰色是寒飲的表現,眼睛發黑、臉頰發紅是熱痰的表現。眼睛發黑,行走困難,呻吟不止,是寒濕入侵骨骼的表現。眼睛發黑,臉色發紅像泥土一樣,四肢麻痺萎縮,屈伸不便,是風痰的表現。眼瞼上下出現青色暈圈,多半是勞累過度、精神不佳,經常熬夜所致。
臉色發黃發白且腫脹延伸到眼瞼,是黃疸,患者必定心下痞悶。
眼角(大眥)破爛,是肺部有風的表現;眼角(小眥)破爛,是心火過旺的表現;上眼瞼腫脹,是脾臟受損的表現;下眼瞼青色,是胃寒的表現;脾胃積熱,或宿食積滯不消化,則會長針眼。
說明:小兒眼瞼輕微腫脹是常見現象,因為乳食所致,胃中濕氣較盛;如果腫脹嚴重,則表示體內有積滯。成年人眼瞼腫脹消退不下去,則說明先天脾氣不足,經常受肝臟的影響,這樣的人大多脾氣暴躁,壽命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