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19)
卷下 (19)
1. 目睛形色應證篇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
按:凡病雖劇,而兩眼有神,顧盼靈活者吉,以目為五臟十二經之精氣所發見也。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睛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少陽終者,耳聾,目睘絕系。陽明終者,口目動作。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暈,目暈者死。(目正圓者,痓,不治。)
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骨槁肉脫,氣喘目陷,目不見人,即死,能見人,至其所不勝之時而死。)
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千金方》曰:人有風疹,必多眼昏,先攻其風,其暗自愈。)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視,耳閉不可聽。(氣脫者目不明,脫陰者目盲,熱病目不明者死,髓海不足,腦轉耳鳴脛酸,目無所見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目黃,爪甲上黃者,黃疸。
診寒熱瘰癧,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上下貫瞳子者,可治也。(診目赤脈法,又詳部位篇。)
診癰疽,白眼青,黑眼小者,逆不治。(《內經》。)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仲景。)
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盛也。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翳目矇,皆火熱所為也。(子和。)
勇視而睛轉者,風也。直視不轉者,肝絕也。黑珠純黃,凶證也。白珠色青,肝風侮肺也。淡黃色,脾有積滯也。老黃色乃肺受濕熱,疸證也。瞳子屬腎,無光采,又兼發黃,腎氣虛也。(黑珠變黃,腎水為脾土所克,若濕熱新病,猶有可治。久病身重,不能轉側,無論濕寒濕熱,均難措手。石頑。)
白話文:
目睛形色應證篇
人體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液和氣血都上行於面部,並經過空竅(眼耳鼻口等)。精氣和陽氣上達於眼睛,形成眼珠。
一般來說,即使病情嚴重,但如果雙眼有神采,目光靈活,預後都較好,因為眼睛是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精氣的反映。
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眼球的組織是眼睛的窠(外殼),骨骼的精華是瞳孔,筋的精華是黑眼珠,血液的精華是眼球的血管,眼白的精華是眼白,肌肉的精華則支撐保護筋骨血液的精華,並與經絡相連,上通於腦,後部則通於頸項。所以邪氣從頸項入侵,如果遇到身體虛弱,邪氣入得較深,就會沿著眼睛的經絡進入腦部。邪氣入腦就會導致腦轉,腦轉則會牽拉眼部經絡,造成眼部經絡緊張,於是出現眼花和眼球轉動。邪氣侵犯眼睛的精華,如果精華不能相互協調,就會精氣渙散,視力模糊,甚至出現重影。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氣的表現,也是營氣、衛氣、魂魄和神氣經常運行的場所,神氣的生發之地。所以,如果神氣勞累,就會魂魄散亂,思緒紊亂。因此,瞳孔和黑眼珠屬陰,眼白和血管屬陽,陰陽協調,則眼睛明亮。眼睛是心的使令,心是神明的住所,所以神精混亂,不能正常運轉,突然看到異常的事物,精神、魂魄散亂,互相不能協調,就會產生迷惑的症狀。
太陽經脈的終點在眼睛周圍。少陽經脈終點出現問題,會導致耳聾、眼球外突和眼部經絡阻塞。陽明經脈終點出現問題,會導致口眼歪斜。五陰經脈的氣血都衰竭,則眼部經絡會緊張,導致眼暈,眼暈是死兆。(眼睛呈正圓形,是痓疾,難以治癒。)
眼睛明亮,才能看清萬物,分辨黑白,判斷長短。如果把長的看成短的,白的看成黑的,則說明眼睛的精氣衰弱了。(骨骼枯槁,肌肉消瘦,呼吸急促,眼窩深陷,看不見人,很快就會死亡;即使還能看見人,也會在身體承受不住的時候死亡。)
腎經脈氣血運行微弱而滑利,會導致骨質疏鬆,坐著起不來,起來後視力模糊。(《千金方》說:人患風疹,大多會眼花,應先治療風邪,眼花自然會好轉。)
陽氣過度勞累,就會緊張,精氣衰竭,在夏天積聚,就會讓人出現煩躁、發熱、昏厥等症狀,甚至導致失明和耳聾。(氣血衰竭,眼睛就會不明亮;陰氣衰竭,則眼睛會失明;熱病導致眼睛不明亮,則會死亡;髓海不足,就會腦轉、耳鳴、小腿酸痛,視力喪失。)
眼睛發紅,病在心;發白,病在肺;發青,病在肝;發黃,病在脾;發黑,病在腎;眼睛發黃,顏色難以形容,病在胸部。
眼睛青黃赤白黑等顏色混雜,病在筋;眼睛發黃,指甲也發黃,是黃疸。
診斷寒熱瘰癧,如果看到有紅色的血管上下貫穿瞳孔,看到一條血管,一年內死亡;看到一條半,一年半內死亡;看到兩條,兩年內死亡;看到兩條半,兩年半內死亡;看到三條,三年內死亡。如果看到紅色的血管,沒有上下貫穿瞳孔,是可以治療的。(關於眼睛紅色血管的診斷方法,詳見部位篇。)
診斷癰疽,如果眼白發青,黑眼珠縮小,是逆證,不能治療。(出自《內經》)
咳嗽並伴有上氣,這是肺脹,患者呼吸困難,眼睛像要脫出來一樣,脈搏浮大,可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尺脈浮,眼睛發黃,鼻出血未止;黃色消退,眼睛明亮,則知道鼻出血已停止。(出自張仲景)
眼白變紅,是心火亢盛傷及肺;眼瞼紅腫,是心火亢盛傷及脾;黑眼珠(瞳仁)周圍出現白翳,是心火亢盛傷及肝腎;紅色的血管貫穿眼睛,是心火過盛。(出自孫子和)
眼睛勇猛注視而眼珠轉動,是風邪;眼睛直視而不轉動,是肝氣衰竭;黑眼珠全部變黃,是凶險的徵兆;眼白發青,是肝風侵犯肺;眼白淡黃色,是脾臟有積滯;眼白呈暗黃色,是肺受濕熱,是黃疸。(黑眼珠變黃,是腎水被脾土克制,如果病情較新,還可治療。久病身體沉重,不能翻身,不論是濕寒還是濕熱,都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