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20)
卷下 (20)
1. 目睛形色應證篇
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者,胸中濁氣上行也。重則為痰厥,亦能損目。常使胸中氣清,無此病也。暴失明者,是陽為陰閉,當有不測之疾。翳膜者,風熱重也,或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於上也,當發散而去之,若疏利則邪氣內蓄,翳反深矣。當以掀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輔以退翳之藥,則自去矣。
病久者不能速效,當以歲月除之。(《醫說》。)
目疼,陽明表證。目赤,經絡熱盛。目瞑,漱水,鼻燥,為陽邪上盛,欲解必衄。目黃而頭汗,欲疸。目不了了,陽明腑實。若睛不和者,少陰熱也。目眩,為痰因火運。目白睛黃,欲發癉也。目直視不能眴,或白睛黃,此誤發汗,將欲衄也。目正圓者痓,不治。下後目閉,為陰血受傷。目反上瞪,為陰氣上逆。(石頑。此條傷寒。)
肝開竅於目。燥病則目光炯炯,濕病則目光昏蒙。燥甚則目無淚而乾澀,濕甚則目珠黃而眥爛,或眼胞腫如臥蠶。目有眵有淚,精采內含者,為有神氣;無眵無淚,白珠色藍,烏珠色滯,精采內奪,及浮光外露,皆為無神。凡病開目欲見人者為陽,閉目不欲見人者為陰。目能識人者輕,昏眊不識人者危。
其直視斜視,上視下視,目睛微定,移時稍動者,有因痰閉使然,又不可竟謂之不治也。(《醫原》。此條溫病,《難經》謂病人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弦,當是肝邪有餘。
白話文:
目睛形色應證篇
身體肥胖、氣血旺盛,風熱之邪上攻,導致眼睛昏暗模糊,這是胸中濁氣上逆所致。病情嚴重則會出現痰厥,也會損傷眼睛。平時要保持胸中氣機通暢,就能避免這種疾病。突然失明,是因為陽氣被陰邪阻閉,往往預示著有嚴重的疾病。眼睛出現翳膜,是風熱過盛,或有斑點侵入眼內,這是肝氣旺盛而上犯於目,應當使用發散的藥物去除,如果只疏通而不能發散,邪氣反而會積聚在內,翳膜會更加嚴重。應該使用能夠掀發邪氣的藥物,使邪氣再次活動,翳膜就會浮起來,再配合退翳的藥物,翳膜自然會消退。
久病不易速效,需耐心等待時間來治愈。
眼睛疼痛,是陽明經表證。眼睛紅赤,是經絡熱盛。眼睛閉合、口乾舌燥、鼻乾燥,是陽邪上盛,需要用瀉血的方法來治療。眼睛發黃伴有頭汗,將要發黃疸。眼睛視物不清,是陽明腑實。如果眼睛失神不和,是少陰經熱。眼睛眩暈,是痰火交盛。眼白發黃,將要發斑疹。眼睛直視不能斜視,或眼白發黃,這是誤用發汗法,將要出血。眼睛圓正,是癲癇,無法治療。生產後眼睛閉合,是陰血受損。眼睛上翻,是陰氣上逆。
肝經開竅於目。乾燥的疾病,目光炯炯有神;濕邪的疾病,目光昏暗朦朧。乾燥嚴重,眼睛無淚乾澀;濕邪嚴重,眼珠發黃,眼角潰爛,或眼瞼腫脹如臥蠶。眼睛有眼屎、眼淚,神采內斂,說明有神氣;沒有眼屎眼淚,眼白顏色發藍,黑眼珠顏色滯澀,神采內收,或浮光外露,都說明沒有神氣。凡是生病時想睜開眼睛見人,屬於陽證;閉眼不想見人,屬於陰證。能辨識人者病情較輕,昏迷不辨人者病情危重。
眼睛直視、斜視、上視、下視,或目光微定,過一會兒稍微移動,可能是痰氣阻塞所致,也不一定完全不能治癒。
脈象弦緊,多是肝邪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