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21)
卷下 (21)
1. 色診舌色應病類
2. 舌部舌色內應臟腑篇
(附咽喉)
胃足陽陰之脈,循喉嚨。胃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
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其病咽乾。
小腸手太陽之脈,循咽下膈。病則咽痛。
脾足太陰之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病則舌本強痛。
心手少陰之脈,從心系上夾咽,病則咽乾。心手少陰之別,系舌本。其病虛則不能言。
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其病舌乾咽腫。
膀胱足太陽之筋,入結舌本。腎足少陰之筋,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按:合則亦入結舌本矣。上出《內經》。)
舌者,心之竅也。凡病俱見於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江筆花)
舌之尖屬心經,中心至根屬腎經,兩旁肝膽,四邊脾經。(四邊謂中心之四圍,平面之處也。兩旁,謂極邊兩側,向外之處也。)鋪面白苔是肺經。(此謂本來自有之白苔也。)滿舌皆是胃經。又舌尖是上脘所管,中心是中脘所管,舌根是下脘所管。此舌上一定之部位也。(胡玉海《傷寒一書》。)
至論顏色,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紅苔膽經,紫紅苔腎經,苔上起楊梅刺焦乾,黑中有紅點者是肝經。再純黑亦是脾經,鮮紅有刺,亦是膽經,此各經一定之顏色也。其或黑與黃間,紅與紫呈,白與黃雜,紅與黑形。此兼經互呈之顏色也。(同上。)
按:苔無紅色,是舌質也。前人皆苔質不分,今特辨之如下。
白話文:
舌部舌色內應臟腑篇
胃經循行於喉嚨。胃經的支脈上行連接頭頸,匯聚各經的氣血,再下行連接喉嚨和咽喉。若氣逆則會導致喉嚨阻塞、突然失聲。
肝經循行於喉嚨後方,上行進入面頰。肝經病變則會出現咽喉乾燥。
小腸經循行於咽喉下方,向下到達膈肌。小腸經病變則會咽喉疼痛。
脾經沿著咽喉兩側走行,連接到舌根,並散佈於舌下。脾經病變則會舌根疼痛。
心經從心臟出發,上行經過咽喉,心經病變則會咽喉乾燥。心經的支脈連接著舌根,心經虛弱則會導致言語困難。
腎經循行於喉嚨,經過舌根兩側。腎經病變則會舌乾咽腫。
膀胱經的筋絡連接到舌根。腎經的筋絡連接到枕骨,與膀胱經的筋絡相連接(二者相連,也連接到舌根,此說法出自《內經》)。
舌頭是心臟的竅竅,各種疾病都會反映在舌頭上。舌尖反應心臟,舌中部反應脾胃,舌兩側反應肝膽,舌根反應腎臟。(江筆花說)
舌尖屬心經,舌頭中心到舌根屬腎經,舌頭兩側屬肝膽經,舌頭四周屬脾經。(四周指的是中心的四周平面,兩側指的是最外側邊緣)舌苔發白是肺經的表現。(這是指舌頭本身就有的白色舌苔)滿布舌苔是胃經的表現。此外,舌尖是上脘的反應區,舌頭中心是中脘的反應區,舌根是下脘的反應區。這是舌頭上固定的區域。(胡玉海《傷寒一書》)
關於舌苔顏色:黃苔屬胃經,黑苔屬脾經,紅苔屬膽經,紫紅苔屬腎經,舌苔上出現楊梅樣、刺狀、焦乾、黑色中帶紅點的是肝經。純黑苔也屬脾經,鮮紅帶刺的舌苔屬膽經。這些是各經固定的顏色表現。如果出現黑色和黃色混合,紅色和紫色混合,白色和黃色混合,紅色和黑色混合,則表示多個經絡同時出現病變。(同上)
說明:舌苔沒有紅色,那是舌質的顏色。前人沒有區分舌苔和舌質,現在特此區分說明。
3. 舌質舌苔辨
(新訂)
前人之論舌診詳矣,而只論舌苔,不論舌質,非不論舌質也,混苔與質而不分也。夫舌為心竅,其伸縮展轉,則筋之所為,肝之用也。其尖上紅粒細於粟者,心氣夾命門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軟刺如毫毛者,肺氣挾命門真火而生出者也。至於苔,乃胃氣之所熏蒸,五臟皆稟氣於胃,故可藉以診五臟之寒熱虛實也。
若推其專義,必當以舌苔主六腑,以舌質主五臟。舌苔可刮而去者,氣分之事,屬於六腑;不可刮,即漸侵血分,內連於臟矣。舌質有變,全屬血分與五臟之事。前人書中有所謂舌苔當分有地無地者,地即苔之裡層,不可刮去者也,亦無與於舌之質也。嘗見人無他苦,但苦常滑遺,視其舌,中心如錢大,光滑無苔,其色淡紫。
又見患胃氣痛者,其舌質常見通體隱隱藍色。此皆痰血阻於胃與包絡之脈中,使真氣不能上潮,故光滑不起軟刺,是血因寒而瘀也。通體隱藍,是濁血滿布於細絡也。故舌苔無論何色,皆屬易治。舌質既變,即當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細察柢里,隱隱猶見紅活,此不過血氣之有阻滯,非臟氣之敗壞也。
死者,柢里全變,干晦枯萎,毫無生氣,是臟氣不至矣,所謂真臟之色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則關乎舌質也。以下諸篇,所論已詳,讀者當細思之。
按:劉河間極論玄府之功用,謂眼耳鼻舌身意,皆借玄府以成其功用者也。上言舌體隱藍,為濁血滿布於細絡,細絡即玄府也。所謂濁血滿布,是血液之流通於舌之玄府者,皆夾有汙濁之氣也。或寒氣凝結,或痰涎阻滯於胃與包絡之脈中,致血液之上潮者,不能合於常度,即汙濁之氣生矣,非必其血腐敗而後然也。若果敗血滿塞於中,有不舌強硬而死者耶。
白話文:
舌質舌苔辨
古人對舌診的論述已很詳細,但只講舌苔,不講舌質,並不是不講舌質,而是混淆了舌苔和舌質,沒有區分。舌頭是心臟的竅穴,它的伸縮轉動,是筋的作用,也是肝的功能。舌尖上細小如小米粒的紅色顆粒,是心氣與命門真火共同作用鼓起的結果。舌頭正面柔軟細小的白色絨毛狀物,是肺氣與命門真火共同作用產生的。至於舌苔,則是胃氣熏蒸的結果,五臟都接受胃的氣的滋養,所以可以藉由舌苔診斷五臟的寒熱虛實。
若要深入探討其意義,則應以舌苔為主診六腑,以舌質為主診五臟。可以刮掉的舌苔,是氣分的事,屬於六腑;無法刮掉的舌苔,則漸漸侵犯到血分,與臟腑相連。舌質的變化,完全屬於血分和五臟的事。古書中提到舌苔有「有地無地」之分,「地」就是舌苔的底層,無法刮去的部分,這也與舌質無關。我曾見過病人沒有其他病痛,只苦於經常滑精,觀察他的舌頭,舌頭中央像銅錢那麼大,光滑無苔,顏色淡紫。
又見患有胃痛的病人,他們的舌質常呈現全身隱隱約約的藍色。這些都是痰血阻塞在胃和包絡的經脈中,使得真氣不能上升,所以舌頭光滑沒有柔軟的絨毛,這是因為寒邪導致血瘀。全身隱隱約約的藍色,是濁血充斥在細小經脈中的表現。所以,無論舌苔是什麼顏色,都屬於容易治療的。舌質一旦發生變化,就要觀察其顏色的死活。活的,要仔細觀察舌質深處,隱隱約約還能看到紅潤有活力的顏色,這不過是氣血有阻滯,並不是臟腑機能衰敗。
死的,舌質深處完全改變,乾燥晦暗枯萎,毫無生氣,這是臟腑之氣不足的表現,是臟腑真實顏色的反映。所以治療疾病必須觀察舌苔,而判斷疾病的吉凶,則要看舌質。以下各篇論述已很詳細,讀者應仔細思考。
附註:劉河間極力論述玄府的功能,認為眼耳鼻舌身意,都依靠玄府來完成其功能。上文提到舌體隱藍,是濁血充斥在細小經脈中,這些細小經脈就是玄府。所謂濁血充斥,是指血液在舌頭的玄府中運行,都夾雜著污濁之氣。可能是寒氣凝結,也可能是痰涎阻塞在胃和包絡的經脈中,導致血液上行受阻,不能達到正常程度,於是產生污濁之氣,並不是一定要血液腐敗才會這樣。如果真是敗血充滿其中,難道不會舌頭僵硬而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