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2)

1. 舌苔有根無根辨

(新訂)

脈有有根無根之辨,舌苔亦何獨不然。前人只論有地無地,此只可以辨熱之浮沉虛實,而非所以辨中氣之存亡也。地者,苔之裡一層也;根者,舌苔與舌質之交際也。夫苔者,胃氣濕熱之所熏蒸也。濕熱者,生氣也。無苔者,胃陽不能上蒸也,腎陰不能上濡也。前人言之晰矣。

至於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勻勻鋪開,緊貼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圍有薄苔輔之,亦緊貼舌上,似從舌里生出,方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圍潔淨如截,頗似別以一物塗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無根也。此必久病,先有胃氣而生苔,繼乃胃氣告匱,不能接生新苔,而舊苔僅浮於舌面,不能與舌中之氣相通,即胃腎之氣,不能上潮以通於舌也。驟因誤服涼藥傷陽,熱藥傷陰,乍見此象者,急救之猶或可復。

若病勢纏綿日久,漸見此象,真氣已索,無能為矣。常見寒濕內盛之病,舌根一塊白厚苔,如久經水浸之形,急用溫里,此苔頓退,復生新薄苔,即為生機。又常見病困將死之人,舌心一塊厚苔,灰黃滯黯,四面無輔,此陰陽兩竭,舌質已枯,本應無苔,而猶有此者,或病中胃強能食,五臟先敗,而胃氣後竭也。

或多服人參,無根虛陽結於胸中,不得遽散,其餘焰上蒸,故生此惡苔,甚或氣絕之後半日胸中猶熱,氣口脈猶動也。

白話文:

舌苔有根無根辨

脈象有根無根之分,舌苔也同樣如此。古人只論述舌苔的有地無地,這只能辨別熱證的表裡虛實,卻不能辨別中氣的存亡。所謂「地」,是指舌苔裡層;「根」,是指舌苔與舌體交界處。舌苔是胃氣濕熱蒸騰的產物,濕熱是生機的表現。無舌苔則表示胃陽不能上蒸,腎陰不能上濡,古人已詳細論述過。

至於舌苔有根,薄苔則應均勻平鋪,緊貼舌面;厚苔則四周應有薄苔輔助,也緊貼舌面,看起來像是從舌體內長出來,這才叫有根。如果是一片厚苔,四周乾淨如同切斷一般,像是用東西塗上去的,而非舌體自行生成的,那就是無根。這往往是久病的徵兆,先是有胃氣生苔,後來胃氣不足,不能滋生新的舌苔,舊苔僅浮於舌面,不能與舌體之氣相通,也就是胃腎之氣不能上達舌面。如果因誤服涼藥傷陽或熱藥傷陰而突然出現這種情況,緊急救治或許還能恢復。

如果病情纏綿日久,才漸漸出現這種情況,則真氣已耗盡,無力回天了。常見寒濕內盛的疾病,舌根會有一塊厚厚的白色舌苔,像長時間浸泡在水裡的樣子,此時急需溫暖脾胃,舌苔就會很快消退,並長出新的薄苔,這就代表著生機。又常見病危將死之人,舌心有一塊厚厚的灰黃滯暗的舌苔,四周沒有輔助的薄苔,這是陰陽兩虛,舌質已枯,本該無苔,卻仍有此苔,可能是因為病中胃氣較強能進食,五臟先衰敗,而胃氣最後才衰竭。

或者服用過多人參,無根的虛陽結聚在胸中,無法消散,其餘熱氣上蒸,因此產生這種惡劣的舌苔,甚至氣絕之後半天胸中仍覺熱,氣息脈搏仍在跳動。

2. 傷寒舌苔辨證篇一

出胡玉海《傷寒一書》,大旨是論濕溫為傷寒後半截事。

頭痛、身熱、惡寒、脈浮滑,陽明太陽。身熱、口燥、脈弦滑,陽明少陽。身熱、舌苔白、脈洪滑,正陽陽明。

舌苔微黃,正陽陽明。舌苔前白後黃,正陽陽明。(按:是上寒下熱,外寒內熱。)前黃後白,正陽陽明。(按:是上脘化熱,而中焦有水飲。)四圍白,中間黃,正陽陽明。白帶灰色,陽明將入太陰。白帶有路,陽明太陰。微白燥黃色,陽明太陰。粉白微紅,陽明少陽。無白微桃紅,陽明少陰。

前半紅,後半白,少陽太陰。前半紅,後半黃,少陰太陰。前半黃,後半黑,陽明太陰。前半黃,後半赤,太陰少陰。前半黃,後半紫,太陰厥陰。純黑色,太陰。

純黃色,太陰。黃分八字,陽明太陰。一邊黃,一邊白,陽明太陰。一邊黑,一邊黃,陽明太陰。焦黑,太陰。潤黑,太陰。花黃灰黑,陽明太陰。純紅,鏡面,太陰。(其形色光如漆桌,如光而不濕,舌下華池皆乾者,重。宜細審之。)舌厚如三個厚,少陰。舌闊如三個闊,少陰。

舌圓,少陰。舌平無尖,少陰。(按:舊謂舌邊缺如鋸齒者死。)白苔有一點點紅,陽明少陽。白苔有一點點黑,陽明太陰。白苔有一點點黃,正陽陽明。尖紅後赤,少陰少陽。尖赤後紫,少陰少陽。

以上三十五法,乃辨證之大略,余照此類推之可也。

廣東、福建、浙江、江南揚州分野,魚鹽海濱之地,腸胃脆薄,氣盛血熱,所以風邪一客即病。頭雖痛,不如斧劈,項雖強,尚可轉側,背雖牽制,尚可動搖。風邪入胃,肺則凝塞,所以一日為風,二日為熱,三日為火,熱甚之故。熱與風邪相搏,凝塞成毒。此毒,胃主肌,脾主肉,不在肉而在肌。

肌,毛竅之內也。故點點然如斑之狀,如疹之形,紅色鮮明,一日三潮,三日九潮,故毒必三日,雖不治,亦疏散也。脈左寸浮,右關滑,氣口大。無有正傷寒也。故太陽經雖病不病,此陽明之正病也,謂之陽明太陽。舌苔白,一日不口渴,二日不大便,至三四五六日,大便解,則腠理開。

汗出而解。

如陽明第四日,血熱成毒,不能發越,毒郁在中,腠理不開,郁遏邪熱,則傳入少陽。一日口渴,左關洪大,右關洪滑,右寸氣口閉遏,此肺經熱邪沖遏,氣道不舒,斑在肌腠,血凝在皮,少陰雖然受熱,而未嘗著病。二日目赤,舌苔紅,耳鳴,左關脈洪大而數,此熱甚邪勝也。

第三日譫語,不欲眠,右關洪滑而實。四日斑出則少解,斑不出狂叫不安,右關滑實有力,左關脈洪數微弦,左尺脈虛大,此邪氣將入於裡。第五日耳聾,不欲眠,起坐不休,譫語欲狂,此斑毒不得發越,口乾消水,舌苔紅黃色,邪尚未曾傳裡也;舌苔紅紫色,將入於脾。左關弦,右關實,乙木怒極,熱鬱之甚。

白話文:

傷寒舌苔辨證篇一

本文主要闡述濕溫病為傷寒病程的後續階段。

頭痛、發熱、惡寒、脈象浮滑,屬於陽明太陽證。發熱、口乾、脈象弦滑,屬於陽明少陽證。發熱、舌苔白色、脈象洪滑,屬於正陽陽明證。

舌苔微黃,屬於正陽陽明證。舌苔前白後黃,屬於正陽陽明證(按:這是上寒下熱,外寒內熱的表現)。舌苔前黃後白,屬於正陽陽明證(按:這是上脘化熱,而中焦有水飲的表現)。舌苔四周白色,中間黃色,屬於正陽陽明證。舌苔白色帶灰色,表示陽明證將要轉入太陰證。舌苔白色帶條紋,屬於陽明太陰證。舌苔微白而略帶乾燥的黃色,屬於陽明太陰證。舌苔粉白微紅,屬於陽明少陽證。舌苔無白苔而略帶桃紅色,屬於陽明少陰證。

舌苔前半部分紅色,後半部分白色,屬於少陽太陰證。舌苔前半部分紅色,後半部分黃色,屬於少陰太陰證。舌苔前半部分黃色,後半部分黑色,屬於陽明太陰證。舌苔前半部分黃色,後半部分赤色,屬於太陰少陰證。舌苔前半部分黃色,後半部分紫色,屬於太陰厥陰證。舌苔純黑色,屬於太陰證。

舌苔純黃色,屬於太陰證。舌苔黃色呈八字形分佈,屬於陽明太陰證。舌苔一邊黃色,一邊白色,屬於陽明太陰證。舌苔一邊黑色,一邊黃色,屬於陽明太陰證。舌苔焦黑,屬於太陰證。舌苔潤澤而發黑,屬於太陰證。舌苔顏色混雜,呈現黃色、灰色和黑色,屬於陽明太陰證。舌苔純紅色,光滑如鏡面,屬於太陰證。(其顏色光澤如同漆過的桌子,光亮但不濕潤,舌下華池都乾燥者,病情較重,應仔細診察。)舌頭厚度如同三個舌頭疊加那麼厚,屬於少陰證。舌頭寬度如同三個舌頭疊加那麼寬,屬於少陰證。

舌頭圓形,屬於少陰證。舌頭平坦無尖,屬於少陰證。(按:古人認為舌邊缺損如同鋸齒狀者將會死亡。)白色舌苔上出現少許紅色,屬於陽明少陽證。白色舌苔上出現少許黑色,屬於陽明太陰證。白色舌苔上出現少許黃色,屬於正陽陽明證。舌尖紅色,舌根赤色,屬於少陰少陽證。舌尖赤色,舌根紫色,屬於少陰少陽證。

以上三十五種舌苔表現,是辨證的大致規律,其他情況可以以此類推。

廣東、福建、浙江、江南揚州等沿海地區,由於飲食以魚鹽為主,腸胃較弱,氣盛血熱,因此容易受風邪侵襲而生病。頭痛雖然明顯,但不至於像被斧頭劈砍一樣劇烈;頸項僵硬,但仍可以轉動;背部牽拉疼痛,但仍可以活動。風邪入侵胃部,肺部則會氣機凝滯,因此一日表現為風邪,二日表現為發熱,三日則表現為熱毒,熱毒加重。風邪與熱毒相互搏結,形成毒邪。這種毒邪,主要侵犯肌肉(胃主肌),而非肌肉組織(脾主肉)。

肌肉位於毛孔之內。所以會出現點點狀或疹狀的紅色斑點,顏色鮮明,一日三次發作,三日九次發作,因此毒邪通常在三日內消散,即使不治療,也會自行消退。脈象左寸浮,右關滑,氣口大,並非典型的傷寒證。因此太陽經雖然受累,但並非主要病變,主要病變在陽明經,故稱為陽明太陽證。舌苔白色,一日不口渴,二日不大便,到三四五六日,大便通暢,則腠理開通。

出汗而痊癒。

如果陽明證到了第四日,血熱形成毒邪,無法發散,毒邪鬱結於內,腠理不通,鬱遏邪熱,則會傳入少陽經。一日口渴,左關脈洪大,右關脈洪滑,右寸氣口閉塞,這是肺經熱邪衝擊,氣道不通暢,斑疹出現在肌膚腠理,血液凝結於皮膚,少陰經雖然受熱,但尚未發病。二日眼紅,舌苔紅色,耳鳴,左關脈洪大而數,這是熱毒加重,邪氣亢盛。

三日神志不清,不想睡覺,右關脈洪滑而有力。四日斑疹出現則病情略有好轉,斑疹不出則狂叫不安,右關脈滑實有力,左關脈洪數而略弦,左尺脈虛大,這是邪氣將要深入臟腑。五日耳聾,不想睡覺,坐臥不安,神志不清,將要發狂,這是斑疹毒邪無法發散,口乾舌燥,舌苔紅黃色,邪氣尚未深入臟腑;舌苔紅紫色,將要侵犯脾經。左關脈弦,右關脈實,乙木(肝)氣盛怒,熱邪鬱結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