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23)
卷下 (23)
1. 傷寒舌苔辨證篇一
耳聾,腎之火閉也。斑毒出於胸項脊背,此陽邪有餘,隱於胸項脊背,此陽毒將陷入陰分。六日大便解,邪氣得下,斑必發出;六日不解,火氣閉於幽門,小便短澀,毒反熏胃,肺閉,大腸熱,目直視,不欲見人,脈數,舌焦。邪傳太陰,目黃,面黃,此風勝濕鬱,第七日耳聾,口渴,目黃,兩頰黃赤,舌苔焦,脈與六日同,此病尚在陽分未除,邪雖入里,猶可挽回。
少陽不得解,邪傳入里,流入太陰脾經。一日右關洪大而軟,左關絃動,左寸閉,此熱邪客於包絡,神昏氣短,白珠紅,肺經鬱抑,斑毒則頸項上見者紅色,兩頰無有,心胸不見,季脅有微點,腹上點點紅色,手臂前俱有紅色,舌苔黃黑,雖然傳裡,陽證未除。二日右寸見弦脈,風邪客於肺,將發白斑,氣促者死,鼻扇者死,耳聾者生,面頰紅者生,閉目不欲見人者生,魚口鴉聲者死。
第三日右關數,左寸不見,右尺洪大,此邪熱客於腎,唇紫,舌焦黑,目直視,不欲見人,此毒鬱於小腸,燥糞不得下,斑隱在肉內,怒狂叫罵者生,口渴消水者生,小便不滋潤者死。第四日左寸閉,左關弦,左尺洪大,右關虛軟,右寸見芤脈,右尺不見,血熱在中焦,斑見藍色。第五日左右手寸關脈不見,兩尺洪大,聲嘶欲哭,斑郁不得發越,目黃身黃者死。
第六日尺寸俱無,兩關弦緊,舌苔濕滑,此火甚感寒,頭涼即死,舌苔燥裂,仍為火論。
或陽明第五日斑發不透,邪毒不入少陽,竟入太陰,此非越經傳也,或飲食所傷,或藥餌所誤。太陰一二日,季脅痛,下痢,左關弦軟,右關弦長,氣口脈洪,尺脈大,口渴甚,嘴唇乾,舌燥,神氣清,舌苔黃厚,黑灰色。第三日舌根黑,中黃,尖白,目赤面青,左關脈數,右關滑大有力,肺脈大,兩尺脈閉,頭面有斑,頸項無斑,胸背有斑,肚腹無斑,此陽氣不得發越,陰氣凝塞。
太陰四日,左三部閉,右關軟,肺脈大,尺脈洪,口渴甚,目紅,面赤,鼻青,唇黑者死,伏斑下陷。太陰五日,尺寸俱浮,右關芤,左關緊,時作寒戰,頭痛,目赤,鼻黑,舌青,唇紫者死,斑毒乘於肝,非傳厥陰,邪中厥陰也。
太陰之脈,利於無力,邪入於脾,氣盛血熱,流於四肢,分布百骸,貫注於心,心神失專其權,是以相火之邪甚熾,心神與相火失位,則一身無所主矣。故四肢百骸俱痛,腹滿口乾,舌黃舌黑,唇燥,五臟與大小腸膀胱三焦皆受其制。脈之細小者,胃氣不傷,脈之滑大者,胃氣已壞。
胃主納穀,脾主消穀:胃主受納,脾主轉濡;胃之受納在於肺,脾之轉濡在乎肝。在上者為痰,在下者為糟粕。膈氣實則痰滯於膻中,心氣熱,則糟粕滯於小腸。渴欲飲冷者,膈氣熱也。飲水不小便者,肺葉焦也。肺氣盛者,則大腸之道不行。夫邪在陰分,不利見陽脈;病在陽分,不利見陰脈。
白話文:
傷寒舌苔辨證篇一
耳聾,是腎臟的火邪閉阻。胸、項、脊背出現斑疹,這是陽邪過盛,隱藏在胸、項、脊背,陽毒將要侵入陰分。六天內大便通暢,邪氣得以排出,斑疹必然會出現;六天內大便不通,火邪閉阻於幽門,小便短少澀痛,毒邪反過來熏蒸胃部,肺氣閉塞,大腸燥熱,眼睛直視,不願見人,脈象數,舌苔焦乾。邪氣傳入太陰經,出現目黃、面黃,這是風邪盛行,濕邪鬱結。第七天耳聾,口渴,目黃,兩頰黃赤,舌苔焦乾,脈象與第六天相同,此病的陽邪尚未清除,邪氣雖然入里,但仍可挽回。
少陽經的邪氣不得疏泄,邪氣傳入里,流入太陰脾經。第一天右關脈洪大而軟,左關脈弦動,左寸脈閉塞,這是熱邪侵犯包絡,神志昏迷,氣短,白斑紅點,肺經鬱滯,斑疹則見於頸項,顏色為紅色,兩頰沒有,心胸部位沒有,脅肋部有微小的紅點,腹部有零星的紅色點狀疹,手臂前面也有紅色疹,舌苔黃黑,雖然邪氣入里,但陽證尚未清除。第二天右寸脈出現弦脈,風邪侵犯肺經,將要出現白色斑疹,氣促者死亡,鼻翼煽動者死亡,耳聾者生,面頰紅者生,閉目不願見人者生,張口如魚,聲音嘶啞者死亡。
第三天右關脈數,左寸脈不見,右尺脈洪大,這是邪熱侵犯腎經,嘴唇紫暗,舌苔焦黑,眼睛直視,不願見人,這是毒邪鬱積於小腸,大便乾燥不通,斑疹隱藏在皮肉內,發怒狂叫者生,口渴飲水者生,小便不滋潤者死亡。第四天左寸脈閉塞,左關脈弦,左尺脈洪大,右關脈虛軟,右寸脈見芤脈,右尺脈不見,血熱在中焦,斑疹呈現藍色。第五天左右手寸關脈不見,兩尺脈洪大,聲音嘶啞欲哭,斑疹鬱滯不得外發,目黃身黃者死亡。
第六天寸口脈皆無,兩關脈弦緊,舌苔濕滑,這是火邪過盛又感受寒邪,頭涼則死亡,舌苔乾燥裂開,仍當作火邪論治。
或者陽明經第五天斑疹發出不透,邪毒沒有入少陽經,反而入太陰經,這不是越經傳變,可能是飲食傷損,或者藥物誤治。太陰經一二天,脅肋疼痛,下痢,左關脈弦軟,右關脈弦長,氣口脈洪大,尺脈大,口渴嚴重,嘴唇乾燥,舌苔乾燥,精神清爽,舌苔黃厚,呈黑灰色。第三天舌根部顏色黑,中部黃色,舌尖白色,目赤面青,左關脈數,右關脈滑大有力,肺脈大,兩尺脈閉,頭面有斑疹,頸項無斑疹,胸背有斑疹,腹部無斑疹,這是陽氣不得發散,陰氣凝滯。
太陰經第四天,左手三部脈閉塞,右關脈軟,肺脈大,尺脈洪大,口渴嚴重,目赤,面紅,鼻青,嘴唇黑色者死亡,伏於皮下的斑疹下陷。太陰經第五天,寸口脈皆浮,右關脈芤,左關脈緊,時而寒戰,頭痛,目赤,鼻子發黑,舌頭青紫,嘴唇紫暗者死亡,斑毒乘犯肝經,不是傳變到厥陰經,而是邪氣直接侵犯厥陰經。
太陰經的脈象,雖然有力但卻無力感,邪氣侵入脾經,氣盛血熱,流注四肢,遍佈全身,貫注於心,心神失其主宰,所以相火之邪非常旺盛,心神與相火失位,則全身沒有主宰之氣。所以四肢百骸都疼痛,腹部脹滿,口乾,舌苔黃或黑,嘴唇乾燥,五臟與大小腸、膀胱、三焦都受到其制約。脈象細小的,胃氣沒有受損,脈象滑大的,胃氣已經受損。
胃主納穀,脾主消化:胃主受納食物,脾主運化水液;胃的受納功能依靠肺,脾的運化功能依靠肝。在上者為痰,在下者為糟粕。膈肌氣機不通則痰液停滯於膻中,心氣熱則糟粕停滯於小腸。渴欲飲用冷水者,是膈肌氣熱。飲水後小便不通者,是肺葉乾燥。肺氣盛則大腸不通。邪氣在陰分,則陽脈無力;疾病在陽分,則陰脈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