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回本書目錄

1. 色診舌色應病類

2. 舌部舌色內應臟腑篇

(附咽喉)

胃足陽陰之脈,循喉嚨。胃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

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其病咽乾。

小腸手太陽之脈,循咽下膈。病則咽痛。

脾足太陰之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病則舌本強痛。

心手少陰之脈,從心系上夾咽,病則咽乾。心手少陰之別,系舌本。其病虛則不能言。

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其病舌乾咽腫。

膀胱足太陽之筋,入結舌本。腎足少陰之筋,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按:合則亦入結舌本矣。上出《內經》。)

舌者,心之竅也。凡病俱見於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江筆花)

舌之尖屬心經,中心至根屬腎經,兩旁肝膽,四邊脾經。(四邊謂中心之四圍,平面之處也。兩旁,謂極邊兩側,向外之處也。)鋪面白苔是肺經。(此謂本來自有之白苔也。)滿舌皆是胃經。又舌尖是上脘所管,中心是中脘所管,舌根是下脘所管。此舌上一定之部位也。(胡玉海《傷寒一書》。)

至論顏色,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紅苔膽經,紫紅苔腎經,苔上起楊梅刺焦乾,黑中有紅點者是肝經。再純黑亦是脾經,鮮紅有刺,亦是膽經,此各經一定之顏色也。其或黑與黃間,紅與紫呈,白與黃雜,紅與黑形。此兼經互呈之顏色也。(同上。)

按:苔無紅色,是舌質也。前人皆苔質不分,今特辨之如下。

白話文:

舌部舌色內應臟腑篇

胃經循行於喉嚨。胃經的支脈上行連接頭頸,匯聚各經的氣血,再下行連接喉嚨和咽喉。若氣逆則會導致喉嚨阻塞、突然失聲。

肝經循行於喉嚨後方,上行進入面頰。肝經病變則會出現咽喉乾燥。

小腸經循行於咽喉下方,向下到達膈肌。小腸經病變則會咽喉疼痛。

脾經沿著咽喉兩側走行,連接到舌根,並散佈於舌下。脾經病變則會舌根疼痛。

心經從心臟出發,上行經過咽喉,心經病變則會咽喉乾燥。心經的支脈連接著舌根,心經虛弱則會導致言語困難。

腎經循行於喉嚨,經過舌根兩側。腎經病變則會舌乾咽腫。

膀胱經的筋絡連接到舌根。腎經的筋絡連接到枕骨,與膀胱經的筋絡相連接(二者相連,也連接到舌根,此說法出自《內經》)。

舌頭是心臟的竅竅,各種疾病都會反映在舌頭上。舌尖反應心臟,舌中部反應脾胃,舌兩側反應肝膽,舌根反應腎臟。(江筆花說)

舌尖屬心經,舌頭中心到舌根屬腎經,舌頭兩側屬肝膽經,舌頭四周屬脾經。(四周指的是中心的四周平面,兩側指的是最外側邊緣)舌苔發白是肺經的表現。(這是指舌頭本身就有的白色舌苔)滿布舌苔是胃經的表現。此外,舌尖是上脘的反應區,舌頭中心是中脘的反應區,舌根是下脘的反應區。這是舌頭上固定的區域。(胡玉海《傷寒一書》)

關於舌苔顏色:黃苔屬胃經,黑苔屬脾經,紅苔屬膽經,紫紅苔屬腎經,舌苔上出現楊梅樣、刺狀、焦乾、黑色中帶紅點的是肝經。純黑苔也屬脾經,鮮紅帶刺的舌苔屬膽經。這些是各經固定的顏色表現。如果出現黑色和黃色混合,紅色和紫色混合,白色和黃色混合,紅色和黑色混合,則表示多個經絡同時出現病變。(同上)

說明:舌苔沒有紅色,那是舌質的顏色。前人沒有區分舌苔和舌質,現在特此區分說明。

3. 舌質舌苔辨

(新訂)

前人之論舌診詳矣,而只論舌苔,不論舌質,非不論舌質也,混苔與質而不分也。夫舌為心竅,其伸縮展轉,則筋之所為,肝之用也。其尖上紅粒細於粟者,心氣夾命門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軟刺如毫毛者,肺氣挾命門真火而生出者也。至於苔,乃胃氣之所熏蒸,五臟皆稟氣於胃,故可藉以診五臟之寒熱虛實也。

若推其專義,必當以舌苔主六腑,以舌質主五臟。舌苔可刮而去者,氣分之事,屬於六腑;不可刮,即漸侵血分,內連於臟矣。舌質有變,全屬血分與五臟之事。前人書中有所謂舌苔當分有地無地者,地即苔之裡層,不可刮去者也,亦無與於舌之質也。嘗見人無他苦,但苦常滑遺,視其舌,中心如錢大,光滑無苔,其色淡紫。

又見患胃氣痛者,其舌質常見通體隱隱藍色。此皆痰血阻於胃與包絡之脈中,使真氣不能上潮,故光滑不起軟刺,是血因寒而瘀也。通體隱藍,是濁血滿布於細絡也。故舌苔無論何色,皆屬易治。舌質既變,即當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細察柢里,隱隱猶見紅活,此不過血氣之有阻滯,非臟氣之敗壞也。

死者,柢里全變,干晦枯萎,毫無生氣,是臟氣不至矣,所謂真臟之色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則關乎舌質也。以下諸篇,所論已詳,讀者當細思之。

按:劉河間極論玄府之功用,謂眼耳鼻舌身意,皆借玄府以成其功用者也。上言舌體隱藍,為濁血滿布於細絡,細絡即玄府也。所謂濁血滿布,是血液之流通於舌之玄府者,皆夾有汙濁之氣也。或寒氣凝結,或痰涎阻滯於胃與包絡之脈中,致血液之上潮者,不能合於常度,即汙濁之氣生矣,非必其血腐敗而後然也。若果敗血滿塞於中,有不舌強硬而死者耶。

白話文:

舌質舌苔辨

古人對舌診的論述已很詳細,但只講舌苔,不講舌質,並不是不講舌質,而是混淆了舌苔和舌質,沒有區分。舌頭是心臟的竅穴,它的伸縮轉動,是筋的作用,也是肝的功能。舌尖上細小如小米粒的紅色顆粒,是心氣與命門真火共同作用鼓起的結果。舌頭正面柔軟細小的白色絨毛狀物,是肺氣與命門真火共同作用產生的。至於舌苔,則是胃氣熏蒸的結果,五臟都接受胃的氣的滋養,所以可以藉由舌苔診斷五臟的寒熱虛實。

若要深入探討其意義,則應以舌苔為主診六腑,以舌質為主診五臟。可以刮掉的舌苔,是氣分的事,屬於六腑;無法刮掉的舌苔,則漸漸侵犯到血分,與臟腑相連。舌質的變化,完全屬於血分和五臟的事。古書中提到舌苔有「有地無地」之分,「地」就是舌苔的底層,無法刮去的部分,這也與舌質無關。我曾見過病人沒有其他病痛,只苦於經常滑精,觀察他的舌頭,舌頭中央像銅錢那麼大,光滑無苔,顏色淡紫。

又見患有胃痛的病人,他們的舌質常呈現全身隱隱約約的藍色。這些都是痰血阻塞在胃和包絡的經脈中,使得真氣不能上升,所以舌頭光滑沒有柔軟的絨毛,這是因為寒邪導致血瘀。全身隱隱約約的藍色,是濁血充斥在細小經脈中的表現。所以,無論舌苔是什麼顏色,都屬於容易治療的。舌質一旦發生變化,就要觀察其顏色的死活。活的,要仔細觀察舌質深處,隱隱約約還能看到紅潤有活力的顏色,這不過是氣血有阻滯,並不是臟腑機能衰敗。

死的,舌質深處完全改變,乾燥晦暗枯萎,毫無生氣,這是臟腑之氣不足的表現,是臟腑真實顏色的反映。所以治療疾病必須觀察舌苔,而判斷疾病的吉凶,則要看舌質。以下各篇論述已很詳細,讀者應仔細思考。

附註:劉河間極力論述玄府的功能,認為眼耳鼻舌身意,都依靠玄府來完成其功能。上文提到舌體隱藍,是濁血充斥在細小經脈中,這些細小經脈就是玄府。所謂濁血充斥,是指血液在舌頭的玄府中運行,都夾雜著污濁之氣。可能是寒氣凝結,也可能是痰涎阻塞在胃和包絡的經脈中,導致血液上行受阻,不能達到正常程度,於是產生污濁之氣,並不是一定要血液腐敗才會這樣。如果真是敗血充滿其中,難道不會舌頭僵硬而死嗎?

4. 舌苔有根無根辨

(新訂)

脈有有根無根之辨,舌苔亦何獨不然。前人只論有地無地,此只可以辨熱之浮沉虛實,而非所以辨中氣之存亡也。地者,苔之裡一層也;根者,舌苔與舌質之交際也。夫苔者,胃氣濕熱之所熏蒸也。濕熱者,生氣也。無苔者,胃陽不能上蒸也,腎陰不能上濡也。前人言之晰矣。

至於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勻勻鋪開,緊貼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圍有薄苔輔之,亦緊貼舌上,似從舌里生出,方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圍潔淨如截,頗似別以一物塗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無根也。此必久病,先有胃氣而生苔,繼乃胃氣告匱,不能接生新苔,而舊苔僅浮於舌面,不能與舌中之氣相通,即胃腎之氣,不能上潮以通於舌也。驟因誤服涼藥傷陽,熱藥傷陰,乍見此象者,急救之猶或可復。

若病勢纏綿日久,漸見此象,真氣已索,無能為矣。常見寒濕內盛之病,舌根一塊白厚苔,如久經水浸之形,急用溫里,此苔頓退,復生新薄苔,即為生機。又常見病困將死之人,舌心一塊厚苔,灰黃滯黯,四面無輔,此陰陽兩竭,舌質已枯,本應無苔,而猶有此者,或病中胃強能食,五臟先敗,而胃氣後竭也。

或多服人參,無根虛陽結於胸中,不得遽散,其餘焰上蒸,故生此惡苔,甚或氣絕之後半日胸中猶熱,氣口脈猶動也。

白話文:

舌苔有根無根辨

脈象有根無根之分,舌苔也同樣如此。古人只論述舌苔的有地無地,這只能辨別熱證的表裡虛實,卻不能辨別中氣的存亡。所謂「地」,是指舌苔裡層;「根」,是指舌苔與舌體交界處。舌苔是胃氣濕熱蒸騰的產物,濕熱是生機的表現。無舌苔則表示胃陽不能上蒸,腎陰不能上濡,古人已詳細論述過。

至於舌苔有根,薄苔則應均勻平鋪,緊貼舌面;厚苔則四周應有薄苔輔助,也緊貼舌面,看起來像是從舌體內長出來,這才叫有根。如果是一片厚苔,四周乾淨如同切斷一般,像是用東西塗上去的,而非舌體自行生成的,那就是無根。這往往是久病的徵兆,先是有胃氣生苔,後來胃氣不足,不能滋生新的舌苔,舊苔僅浮於舌面,不能與舌體之氣相通,也就是胃腎之氣不能上達舌面。如果因誤服涼藥傷陽或熱藥傷陰而突然出現這種情況,緊急救治或許還能恢復。

如果病情纏綿日久,才漸漸出現這種情況,則真氣已耗盡,無力回天了。常見寒濕內盛的疾病,舌根會有一塊厚厚的白色舌苔,像長時間浸泡在水裡的樣子,此時急需溫暖脾胃,舌苔就會很快消退,並長出新的薄苔,這就代表著生機。又常見病危將死之人,舌心有一塊厚厚的灰黃滯暗的舌苔,四周沒有輔助的薄苔,這是陰陽兩虛,舌質已枯,本該無苔,卻仍有此苔,可能是因為病中胃氣較強能進食,五臟先衰敗,而胃氣最後才衰竭。

或者服用過多人參,無根的虛陽結聚在胸中,無法消散,其餘熱氣上蒸,因此產生這種惡劣的舌苔,甚至氣絕之後半天胸中仍覺熱,氣息脈搏仍在跳動。

5. 傷寒舌苔辨證篇一

出胡玉海《傷寒一書》,大旨是論濕溫為傷寒後半截事。

頭痛、身熱、惡寒、脈浮滑,陽明太陽。身熱、口燥、脈弦滑,陽明少陽。身熱、舌苔白、脈洪滑,正陽陽明。

舌苔微黃,正陽陽明。舌苔前白後黃,正陽陽明。(按:是上寒下熱,外寒內熱。)前黃後白,正陽陽明。(按:是上脘化熱,而中焦有水飲。)四圍白,中間黃,正陽陽明。白帶灰色,陽明將入太陰。白帶有路,陽明太陰。微白燥黃色,陽明太陰。粉白微紅,陽明少陽。無白微桃紅,陽明少陰。

前半紅,後半白,少陽太陰。前半紅,後半黃,少陰太陰。前半黃,後半黑,陽明太陰。前半黃,後半赤,太陰少陰。前半黃,後半紫,太陰厥陰。純黑色,太陰。

純黃色,太陰。黃分八字,陽明太陰。一邊黃,一邊白,陽明太陰。一邊黑,一邊黃,陽明太陰。焦黑,太陰。潤黑,太陰。花黃灰黑,陽明太陰。純紅,鏡面,太陰。(其形色光如漆桌,如光而不濕,舌下華池皆乾者,重。宜細審之。)舌厚如三個厚,少陰。舌闊如三個闊,少陰。

舌圓,少陰。舌平無尖,少陰。(按:舊謂舌邊缺如鋸齒者死。)白苔有一點點紅,陽明少陽。白苔有一點點黑,陽明太陰。白苔有一點點黃,正陽陽明。尖紅後赤,少陰少陽。尖赤後紫,少陰少陽。

以上三十五法,乃辨證之大略,余照此類推之可也。

廣東、福建、浙江、江南揚州分野,魚鹽海濱之地,腸胃脆薄,氣盛血熱,所以風邪一客即病。頭雖痛,不如斧劈,項雖強,尚可轉側,背雖牽制,尚可動搖。風邪入胃,肺則凝塞,所以一日為風,二日為熱,三日為火,熱甚之故。熱與風邪相搏,凝塞成毒。此毒,胃主肌,脾主肉,不在肉而在肌。

肌,毛竅之內也。故點點然如斑之狀,如疹之形,紅色鮮明,一日三潮,三日九潮,故毒必三日,雖不治,亦疏散也。脈左寸浮,右關滑,氣口大。無有正傷寒也。故太陽經雖病不病,此陽明之正病也,謂之陽明太陽。舌苔白,一日不口渴,二日不大便,至三四五六日,大便解,則腠理開。

汗出而解。

如陽明第四日,血熱成毒,不能發越,毒郁在中,腠理不開,郁遏邪熱,則傳入少陽。一日口渴,左關洪大,右關洪滑,右寸氣口閉遏,此肺經熱邪沖遏,氣道不舒,斑在肌腠,血凝在皮,少陰雖然受熱,而未嘗著病。二日目赤,舌苔紅,耳鳴,左關脈洪大而數,此熱甚邪勝也。

第三日譫語,不欲眠,右關洪滑而實。四日斑出則少解,斑不出狂叫不安,右關滑實有力,左關脈洪數微弦,左尺脈虛大,此邪氣將入於裡。第五日耳聾,不欲眠,起坐不休,譫語欲狂,此斑毒不得發越,口乾消水,舌苔紅黃色,邪尚未曾傳裡也;舌苔紅紫色,將入於脾。左關弦,右關實,乙木怒極,熱鬱之甚。

耳聾,腎之火閉也。斑毒出於胸項脊背,此陽邪有餘,隱於胸項脊背,此陽毒將陷入陰分。六日大便解,邪氣得下,斑必發出;六日不解,火氣閉於幽門,小便短澀,毒反熏胃,肺閉,大腸熱,目直視,不欲見人,脈數,舌焦。邪傳太陰,目黃,面黃,此風勝濕鬱,第七日耳聾,口渴,目黃,兩頰黃赤,舌苔焦,脈與六日同,此病尚在陽分未除,邪雖入里,猶可挽回。

少陽不得解,邪傳入里,流入太陰脾經。一日右關洪大而軟,左關絃動,左寸閉,此熱邪客於包絡,神昏氣短,白珠紅,肺經鬱抑,斑毒則頸項上見者紅色,兩頰無有,心胸不見,季脅有微點,腹上點點紅色,手臂前俱有紅色,舌苔黃黑,雖然傳裡,陽證未除。二日右寸見弦脈,風邪客於肺,將發白斑,氣促者死,鼻扇者死,耳聾者生,面頰紅者生,閉目不欲見人者生,魚口鴉聲者死。

第三日右關數,左寸不見,右尺洪大,此邪熱客於腎,唇紫,舌焦黑,目直視,不欲見人,此毒鬱於小腸,燥糞不得下,斑隱在肉內,怒狂叫罵者生,口渴消水者生,小便不滋潤者死。第四日左寸閉,左關弦,左尺洪大,右關虛軟,右寸見芤脈,右尺不見,血熱在中焦,斑見藍色。第五日左右手寸關脈不見,兩尺洪大,聲嘶欲哭,斑郁不得發越,目黃身黃者死。

第六日尺寸俱無,兩關弦緊,舌苔濕滑,此火甚感寒,頭涼即死,舌苔燥裂,仍為火論。

或陽明第五日斑發不透,邪毒不入少陽,竟入太陰,此非越經傳也,或飲食所傷,或藥餌所誤。太陰一二日,季脅痛,下痢,左關弦軟,右關弦長,氣口脈洪,尺脈大,口渴甚,嘴唇乾,舌燥,神氣清,舌苔黃厚,黑灰色。第三日舌根黑,中黃,尖白,目赤面青,左關脈數,右關滑大有力,肺脈大,兩尺脈閉,頭面有斑,頸項無斑,胸背有斑,肚腹無斑,此陽氣不得發越,陰氣凝塞。

太陰四日,左三部閉,右關軟,肺脈大,尺脈洪,口渴甚,目紅,面赤,鼻青,唇黑者死,伏斑下陷。太陰五日,尺寸俱浮,右關芤,左關緊,時作寒戰,頭痛,目赤,鼻黑,舌青,唇紫者死,斑毒乘於肝,非傳厥陰,邪中厥陰也。

太陰之脈,利於無力,邪入於脾,氣盛血熱,流於四肢,分布百骸,貫注於心,心神失專其權,是以相火之邪甚熾,心神與相火失位,則一身無所主矣。故四肢百骸俱痛,腹滿口乾,舌黃舌黑,唇燥,五臟與大小腸膀胱三焦皆受其制。脈之細小者,胃氣不傷,脈之滑大者,胃氣已壞。

胃主納穀,脾主消穀:胃主受納,脾主轉濡;胃之受納在於肺,脾之轉濡在乎肝。在上者為痰,在下者為糟粕。膈氣實則痰滯於膻中,心氣熱,則糟粕滯於小腸。渴欲飲冷者,膈氣熱也。飲水不小便者,肺葉焦也。肺氣盛者,則大腸之道不行。夫邪在陰分,不利見陽脈;病在陽分,不利見陰脈。

太陰之病,利於細小虛軟,不利於洪大滑實。通其經絡,導其閉塞,毋使風木成邪,致人九竅不通而死。太陰之脈,非獨取右關,左寸左關右尺皆可概見也。獨肺居華蓋,肺氣凝澀,更利於細小,不利於實大。與正傷寒之病,傳入太陰,皆脈大者病進,脈小者病退,有力者病進,無力者病退;滑實者病進,虛軟者病退;緊實者病進,芤軟者病退,洪數者病進,細軟者病退。

如病之外現,目紅面紅,舌紅唇紅,手足搖動,坐立不寧,舌苔焦黑,此毒邪熾盛,脈見細小,此皆有胃氣,不可謂不治也。如目青面青,唇青舌白,脈見微細者,毒氣下陷,將出汗而死矣。太陰病,面赤目赤,唇紫舌黑,兩關見數脈者危,見促脈者死。面白目赤,鼻青唇青,舌苔灰色,左尺右關見緊脈者死。

目赤面黃,鼻扇唇青,右寸見數脈,關脈見弦脈,兩尺不應者死。神氣如常,舌苔微黑,兩關見革脈者死。舌黃目青,面白唇白,脈見微弱,手足厥冷,身發白斑者死。舌光如鏡,目紅面青,兩關洪大,兩尺洪數,兩寸不應,毒陷下焦,頸項斑不出者死。舌上芒刺,苔色灰黑,腹胸脹滿,渴甚不欲飲水,右寸見極,右關見軟,左關見澀,結胸者死。

舌尖平,季脅痛,舌苔焦黑,時下清水,口渴不欲飲湯水,左尺見結,左寸見代,右關見牢,熱結小腸死。舌苔黃白,點點紅紫,唇青,面白,目赤,左關見軟,右關見澀,肺脈不應者死。舌苔厚白,上灰黑色,脾部乾燥,唇紅,目赤,面白,兩尺不應,左關見軟,右關沉實,兩寸不應,頸項發白斑者死。

舌苔紅紫,目赤面黃,唇乾胸滿,神氣昏沉,手足厥冷,右關不應,左關弦緊,左尺空大,斑毒陷下者死。舌焦圓厚,華池乾燥,唇焦齒黑,目紅面赤,神氣昏憒,脈見細小,頻叫,不知人者死,知人者可生。大便頻解,不知人者死;大便頻解,漸知人者可生。舌不出口,發戰者死。

大便解後,舌不潤轉者死不治。大便解後,神氣倏清,舌雖潤,即出汗者死。大便解後,脈見狂大,必定血從口鼻出,急服更衣散一服,使肝分得涼,藏血可生,如遲,吐血必死。夫病至太陰,死證已多;若傳入少陰,則邪盛正衰,危者十九,死者亦多;傳入厥陰,則風木成邪,九竅將閉,不必為之細論矣。(此篇所論,與溫病相出入,先生亦謂非正傷寒病也。

凡舌紅面赤,而兩手見陰脈,或脈來搖擺無根,恍惚難憑,舌上肝膽部位,有一點點紫泡如黃豆大者,此熱毒歸臟,不治之證。在左者重,在右者輕,在中間而不在肝膽部位者更輕,察其脈,可救者,須救之。(舊謂舌邊缺如鋸齒者死,即此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