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上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7)

1. 絡形篇

《素問·繆刺論》敘絡脈病證甚詳,集隘不能備錄。

何謂虛實?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經絡俱實何如?曰: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寸口候經,所謂經不可見,其虛實以氣口知之也。尺膚候絡,所謂皮之部也。脈實則滿而急,絡實則膹起而緩。)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久長也。

(言虛實無定形,因物類以為推,如其物本澀者,即以得其澀為實,失其澀為虛矣。人之五臟骨肉本滑利,故不失其滑利者,可以久長也。)

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曰: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經虛絡滿何如?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治此者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絡陽經陰,刺瀉灸補。)

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色脈形肉不得相失,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

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膹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即按其痏,無令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澀脈多血,後人多疑之。其實經意指氣虛血壅,以病形言。如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豈真多氣而反死哉,正以其氣滿而喘息不便耳。)

奇邪之不在經者,血絡是也。是故刺血絡而僕者,脈氣盛而血虛,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氣悍而血少不能維之,刺之則見開而出,氣脫而僕矣。凡浮大而散之脈,重用汗劑,則汗出不可止而亡陽,亦此意也。經脈曰:其脈青而短,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義理正可互參。)

血出而射者,血氣俱盛,而陰氣少,其血滑,刺之則射。血少黑而濁者,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矣。

血出清而半為汁者,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血必得水調之,始能滑淖,故經謂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新飲而未合和,故汁別也。)

白話文:

絡形篇

《素問·繆刺論》詳細敘述了絡脈的病症,篇幅有限,無法全部記載。

什麼是虛實?邪氣盛就是實,精氣虧損就是虛。經絡都實的情況如何?寸脈急促,尺脈緩慢,都需要治療。(寸口診脈,所謂經脈不可直接看到,其虛實需從氣息判斷。尺膚診脈,是診察皮膚的部位。脈實則脈象飽滿而急促,絡實則肌肉隆起而脈象緩慢。)脈象滑利則順應病情治療,脈象澀滯則逆向治療。虛實皆由物質本身的特性而起,所以五臟骨肉滑利,才能長壽。

(虛實並無固定形態,需根據物質特性推斷。例如,本應澀滯的事物,澀滯則為實,失去澀滯則為虛。人體五臟骨肉本應滑利,因此能保持滑利者,就能長壽。)

絡氣不足,經氣有餘的情況如何?脈口(寸脈)熱而尺脈(尺脈)寒。秋冬為逆,春夏為順,治療要針對主要病症。

經虛絡滿的情況如何?尺脈熱而滿,脈口寒而澀,這是春夏致死,秋冬卻能存活的徵兆。治療這種情況,絡滿經虛,則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則刺陰灸陽。(絡脈屬陽,經脈屬陰,刺絡瀉血灸絡補氣;刺經瀉血灸經補氣。)

面色、脈象和尺脈的反應,如同鼓和桴的相互影響,不能互相脫離,這是根本、枝葉的相互反映。面色、脈象、形體、肌肉不能互相脫離,所以懂得一者稱之為熟練,懂得二者稱之為精通,懂得三者則精通且明智。調節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病情就能確定。

脈急,尺部皮膚也緊張;脈緩,尺部皮膚也鬆弛;脈小,尺部皮膚也減少且氣虛;脈大,尺部皮膚也隆起;脈滑,尺部皮膚也滑利;脈澀,尺部皮膚也澀滯;這些變化,有輕有重。脈象急促的多寒,脈象緩慢的多熱;脈象大的多氣少血,脈象小的血氣都少;脈象滑利的陽氣盛,略帶熱意;脈象澀滯的多血少氣,略帶寒意。

所以,刺脈急促者,應針刺深而留針時間長。刺脈緩慢者,應針刺淺而快速進針拔針,以祛除熱邪。刺脈大者,略微瀉氣,不要放血。刺脈滑利者,快速進針拔針且針刺淺,以瀉陽氣祛除熱邪。刺脈澀滯者,必須刺中脈絡,順應其逆順而留針時間長,必須先按壓再循經針刺,拔針後立即按壓針孔,不要讓血液流出,以調和脈氣。脈象小的,陰陽形氣皆不足,不要用針,而應服用溫和的藥物。

(澀脈多血,後人多有疑惑。其實經文是指氣虛血瘀,以病症表現而言。例如,形體消瘦,脈象大,胸中氣滿者會死亡;豈是真氣多而致死?正是因為氣滿導致呼吸困難。)

奇邪不在經脈者,血絡是也。所以刺血絡而使人昏厥者,是脈氣盛而血虛,針刺則氣脫,氣脫則昏厥。(氣盛而血少不足以維持,針刺則血脈開放而出,氣脫而昏厥。凡浮大而散漫的脈象,大量使用發汗藥物,則汗出不止而亡陽,也是這個道理。經脈方面:脈象青色而短促,氣虛嚴重者,瀉血則會昏悶,昏悶嚴重則昏厥說不出話。其道理可以相互參照。)

血液噴射而出,是血氣都盛,而陰氣少,血液滑利,針刺則噴射。血液少而黑濁,是陽氣鬱積,久留不瀉,血液因此黑濁,所以不能噴射。

血液清澈而半為水樣,是新飲水而水液滲入絡脈,尚未與血液混合,所以血液流出而水分分離。如果不是新飲水,則是體內積水,時間長了就會腫脹。(血液必須用水調和,才能滑利,所以經書說水進入經脈,血液才能形成。新飲水尚未混合,所以水分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