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上 (26)
卷上 (26)
1. 五臟陰陽絕證篇
脈浮而洪,(一作滑。)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如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仲景。)
五臟氣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其死也,內氣重竭,無氣以動,故靜。五臟氣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其死也,陽氣反入,陰氣有餘,(陽並於陰。)故躁。(《靈樞》。)
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又面腫蒼黑,肝敗。)
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
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目亭亭回視。(又手掌並缺盆骨滿,心敗。)
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伸屈,自汗不止。
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又臍腫滿突出,脾敗。)
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側,腓腸平。(《中藏經》此文云骨絕,據諸證屬腎,當是骨。)
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腫,溺血,大便赤泄。
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氣但出而不還。(又鼻黑唇腫,肺敗。)
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欲折,自汗出如流水,足心腫。(又陰陽腫不起,腎敗。)
骨絕,十日死。何以知之。齒黃落,色如熟小豆,或齒忽變黑,或齒光無垢。(以上《脈經》參《中藏經》。)
白話文:
五臟陰陽絕證篇
脈搏浮而有力(或滑),全身汗如油出,呼吸急促不止,無法喝水,身體麻木不仁,時而安靜時而躁動,這是將死的徵兆。
尚不知何臟器先受其害,如果汗出濕潤,呼吸急促不止,這是肺將絕;陽氣獨存,形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直視前方,不停搖頭,這是心將絕;嘴唇發青,四肢冰冷麻木,這是肝將絕;嘴唇四周發黑,汗液發黃,這是脾將絕;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反白,直視前方,這是腎將絕。
尚不知何臟器的陰陽先絕,如果陽氣先絕,陰氣後竭,此人必死,屍體顏色必青;如果陰氣先絕,陽氣後竭,此人必死,屍體顏色必赤,腋下溫熱,心窩處也熱。
六腑之氣在外耗竭,則手腳冰冷,呼吸困難,腳趾蜷縮;五臟之氣在內耗竭,則腹瀉不止,下焦症狀嚴重,手腳麻木。(引自《傷寒雜病論》)
五臟之氣在內耗竭,脈搏和呼吸微弱,直至消失,其死因是內在元氣耗竭,沒有氣來推動臟腑,所以身體靜止不動;五臟之氣在外耗竭,脈搏和呼吸微弱,直至消失,其死因是陽氣反入陰中,陰氣過盛,(陽氣被陰氣所掩蓋),所以身體躁動不安。(引自《靈樞》)
肝將絕,八日內死亡。如何得知?面色青黑,只想躺下睡覺,眼睛雖睜著卻看不見人,汗如水流不止(或哭泣不止)。(另有面部腫脹,顏色蒼黑,肝臟衰竭。)
膽將絕,七日內死亡。如何得知?眉毛下垂。
筋將絕,九日內死亡。如何得知?手腳指甲發青,不停呼喊咒罵。
心將絕,一日內死亡。如何得知?呼吸微弱,眼球突出,不停回望。 (另有手掌和鎖骨上方飽滿,心臟衰竭。)
小腸將絕,六日內死亡。如何得知?頭髮直立如麻,不能伸屈,自汗不止。
脾將絕,十二日內死亡。如何得知?口冷,腳腫,腹部熱,腹部脹滿,腹瀉不止,無規律。 (另有肚臍腫脹突出,脾臟衰竭。)
胃將絕,五日內死亡。如何得知?脊柱疼痛,腰部沉重,不能翻身,小腿肌肉鬆弛。(《中藏經》此條記載為骨將絕,根據其他症狀推測應為腎,當作骨骼。)
肉將絕,六日內死亡。如何得知?耳朵乾燥,舌頭腫脹,尿血,大便帶血,腹瀉。
肺將絕,三日內死亡。如何得知?嘴巴張開,氣息只能呼出不能吸入。(另有鼻子發黑,嘴唇腫脹,肺臟衰竭。)
大腸將絕,無法治療。如何得知?腹瀉不止,腹瀉停止即死亡。
腎將絕,四日內死亡。如何得知?牙齒乾枯脫落,面色發黑,眼中發黃,腰部疼痛欲斷,自汗如流水般流出,腳底腫脹。(另有陰囊腫脹,無法勃起,腎臟衰竭。)
骨將絕,十日內死亡。如何得知?牙齒發黃脫落,顏色像煮熟的小豆子,或牙齒突然變黑,或牙齒光亮無垢。(以上引自《脈經》,參照《中藏經》)
2. 形診絡脈形色類
3. 絡解篇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當是內字。)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故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諸絡脈者,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上下,手足經也。)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陽注於陰,陰滿之外。)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此十二經之絡脈者,皆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上皮部論。)
按:絡有二說:一經脈之分支者,以其能從此經絡於彼經也,在三陽之部曰陽絡,三陰之部曰陰絡。一臟腑之膜與系也,膜能包絡臟腑之體,系能連絡臟腑於身,此皆謂之陰絡。《素問》: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倉公:代者絡脈有過,皆以臟腑之系言之。繫有病,則臟腑之氣不能暢達於身,而脈來不一矣。
至於經脈之分絡,行於身者,雖有部位,而人不盡同。故曰絡脈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凡以絡脈求穴者,須知此義。
白話文:
絡解篇
十二條經脈運行在肌肉之間,位置深在,看不見。比較容易看見的,例如足太陰經脈經過內踝上方,因為位置淺表,所以看得見。所有浮於體表,容易看見的脈絡,都是絡脈。所以,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需透過氣息和脈象來判斷虛實。凡是能看見的脈絡,都是絡脈。絡脈不會經過關節的大間隙,總是走一些旁側的通道出入,再與皮膚表面匯合,所以它們的交會點都能在體表看見。
陽明經的絡脈,稱為害蜚。手足陽明經都一樣,觀察其循行部位是否有浮起的絡脈,這些都是陽明經的絡脈。絡脈顏色青多則疼痛,黑多則痺痛,黃赤則發熱,白多則寒冷,五種顏色都出現,則寒熱夾雜。絡脈充盈就會入侵經脈,陽經主要作用於體表,陰經主要作用於內臟。
少陽經的絡脈,稱為樞持。手足少陽經都一樣,觀察其循行部位是否有浮起的絡脈,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絡脈。絡脈充盈就會入侵經脈,所以陽經的絡脈主要作用於內,陰經的絡脈主要作用於外,藉此滲透到內部,其他經脈也是如此(陽氣注於陰經,陰經充盈則外溢)。
太陽經的絡脈,稱為關樞。手足太陽經都一樣,觀察其循行部位是否有浮起的絡脈,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絡脈充盈就會入侵經脈。
少陰經的絡脈,稱為樞儒。手足少陰經都一樣,觀察其循行部位是否有浮起的絡脈,這些都是少陰經的絡脈。絡脈充盈就會入侵經脈。絡脈入侵經脈時,是從陽經部位注入經脈;絡脈外出的時候,則是從陰經內部注入骨骼。
心經的絡脈,稱為害肩。手足心經都一樣,觀察其循行部位是否有浮起的絡脈,這些都是心經的絡脈。絡脈充盈就會入侵經脈。
太陰經的絡脈,稱為關蟄。手足太陰經都一樣,觀察其循行部位是否有浮起的絡脈,這些都是太陰經的絡脈。絡脈充盈就會入侵經脈。
總之,這十二經的絡脈,都位於皮膚的範圍內。所以,各種疾病的發生,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邪氣侵入皮膚,就會使皮膚的毛孔開張,開張後邪氣就會入侵絡脈,如果邪氣停留在絡脈而不消散,就會傳入經脈,繼續停留在經脈而不消散,就會傳入臟腑,最後積聚在腸胃。邪氣開始入侵皮膚時,會引起皮膚表面汗毛豎起,毛孔開張;邪氣入侵絡脈時,則絡脈充盈,顏色改變;邪氣入侵經脈時,則會感到虛弱,而使氣血下陷;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多則筋脈攣縮、骨頭疼痛,熱邪多則筋脈鬆弛、骨骼消瘦,肌肉焦灼潰爛,毛髮直立而脫落。(以上是關於皮膚部位的論述。)
附註:絡脈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經脈的分支,因為它能從一條經脈連接到另一條經脈,在三陽經的部位稱為陽絡,在三陰經的部位稱為陰絡。另一種是指臟腑的膜和系膜,膜能包裹臟腑的整體,系膜能連接臟腑於身體,這都稱為陰絡。《素問》說:「脈搏跳動而有牽引感」,是疾病在絡脈的表現。倉公說:「脈搏跳動」,是指絡脈有異常,都是以臟腑的系膜來說明。系膜有病,則臟腑之氣不能通暢運行於全身,脈象就會不規則。
至於經脈的分支絡脈,運行於全身,雖然有固定的部位,但是人與人之間並不完全相同。所以說,絡脈充盈就會顯現出來,虛弱就會隱沒,看不見的時候,就要在上下尋找。人體經脈不同,絡脈的位置也各有不同。凡是用絡脈來尋找穴位的人,必須了解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