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14)
卷下 (14)
1. 診耳法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知五音矣。又心開竅於耳,耳藏精於心。(《內經》。)
少陽之經入於耳,故傷寒以耳聾時眩欲嘔,脈弦細數者,為少陽經病,是熱菀津耗,三焦氣結,不升降也。
耳中策策痛,而耳輪黃者,病名黃耳,類傷寒也。風入於腎,卒然發熱惡寒,脊強背急如痙狀。(《醫通》。按:濕熱下結於腎也。)
耳輪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內經》。)
白話文:
腎臟的氣息與耳朵相通,腎臟功能正常,耳朵就能分辨五種音調。另外,心臟也與耳朵相連,耳朵儲藏著心臟的精氣。
少陽經脈通往耳朵,所以傷寒患者如果出現耳聾、頭昏眼花、想吐,脈搏弦細數的症狀,就是少陽經脈病變,這是因為熱氣阻滯津液耗損,三焦氣機阻塞,不能升降所致。
耳朵裡有沙沙作響的疼痛,而且耳廓發黃,稱為黃耳,屬於傷寒的類型。風邪侵入腎臟,會突然發熱怕冷,腰背僵硬疼痛,像痙攣一樣。這是因為濕熱下注於腎臟的緣故。
耳廓乾枯,像是沾了灰塵一樣,這是骨頭出了問題。
2. 診爪甲法
肝之華在爪,爪為筋之餘。(《內經》。)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肝絕者,爪甲青而怒罵不休。(《內經》、《脈經》。)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色謂爪下血色。)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內經》。)
身黃、目黃、爪甲黃者,疸也。爪甲青者,厥也。(《內經》、《脈經》。)
手太陰氣絕,爪枯毛折。(《內經》。)
循衣撮空,心虛敗證也。若執持有力者,內實也,宜清之泄之。(石頑。)
按:爪內應筋,爪之枯潤,可以占津液之虛實也。至於爪下之血色,亦與面色同法。按之不散,與散而久不復聚者,血死之徵也。
白話文:
指甲是肝臟的表現,指甲是筋的延伸。肝臟熱的人,臉色蒼白,指甲枯乾。肝臟衰竭的人,指甲青黑色,而且不停地怒罵。指甲是肝臟的反應,指甲厚實呈黃色,表示膽氣旺盛;指甲薄弱呈紅色,表示膽氣虛弱;指甲堅硬呈青色,表示膽氣急躁;指甲柔軟呈赤色,表示膽氣緩慢;指甲直且呈白色,沒有彎曲,表示膽氣正直;指甲惡劣呈黑色,有很多紋路,表示膽氣阻塞。身體、眼睛和指甲都發黃,是黃疸的症狀。指甲呈青色,是厥症的徵兆。手太陰經氣衰竭,指甲枯乾,毛髮脫落。抓住衣服空空如也,是心虛衰敗的表現。如果抓住東西有力氣,是內部實證,應該清熱泄火。指甲內應筋,指甲的枯燥與濕潤,可以反映津液的虛實。指甲下的血色,也和臉色一樣,按壓下去不散開,或散開後很久不恢復,都是血死徵兆。
3. 按法
凡痛,按之痛劇者,血實也;按之痛止者,氣虛血燥也;按之痛減,而中有一點不快者,虛中挾實也。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也。按之不可得者陰痹也,按之痠疼者,寒濕在筋也。(石頑。)
凡按之,其血不散,與散而久不復聚者,血已死也;散而聚之速者,熱也;聚之遲者,氣滯與寒濕也。(新增。)
水脹者,足脛腫,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膚脹者,風寒客於皮膚,𪔣𪔣然而不堅,腹大身盡腫,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鼓脹者,腹脹身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也。(筋即脈也。血與水相雜,而汁變壞也。《內經》。)
白話文:
凡是疼痛,按壓時疼痛加劇的,是血實;按壓時疼痛減輕的,是氣虛血燥;按壓時疼痛減輕,但中間有一點不舒服的,是虛中挾實。內部疼痛外部卻輕鬆,是內實外虛;外部疼痛內部卻輕鬆,是外實內虛。按壓時無法觸及的,是陰痺;按壓時痠疼的,是寒濕在筋脈裡。
凡是按壓時,血氣不散開,或散開後很久不恢復的,是血已經瘀滯了;散開後很快恢復的,是熱症;散開後恢復緩慢的,是氣滯或寒濕。
水腫的患者,腳脛腫脹,腹部很大,用手按壓腹部,會隨著手離開而隆起,就像裹著水一樣。皮膚腫脹的患者,風寒侵入皮膚,腫脹鬆軟不堅實,腹部很大,全身腫脹,按壓腹部,凹陷卻不會隆起,腹部顏色沒有變化。鼓脹的患者,腹部腫脹,身體很大,與皮膚腫脹類似,顏色蒼黃,腹部筋脈隆起。筋脈就是血管,血液與水混合,汁液變壞了。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惡風,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近見一病,飲食倍增,身膚加肥,惟骨節皮膚疼痛不能轉側,其皮膚雖以一指輕點之,亦即痛劇不可耐矣,即此病也。仲景。)
凡身熱,按之皮毛之分而熱重,按久之不熱者,熱在表、在肺,又為勞倦之虛熱也。(以熱之微甚分虛實。)按至肌肉血脈之分而熱輕,重按之俱不見者,熱在中焦、在心脾、在血分,邪已入里也。按至筋骨之分而熱者,為陰虛骨蒸,與濕熱深入骨髓也。熱病內陷於骨者,為肝腎陰絕也。(東垣。)
白話文:
風濕互相影響,導致骨節疼痛難忍,無法彎曲伸展,靠近疼痛部位時疼痛加劇,出汗氣喘怕風,或身體略微腫脹,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我最近遇到一個病人,食慾大增,身材變胖,只有骨節和皮膚疼痛,無法翻身,即使用一根手指輕輕觸碰皮膚,也會感到劇烈疼痛,無法忍受,就是這種病症。這是仲景的醫案。)
凡是身體發熱,按壓皮膚毛髮交界處,熱度較重,按壓很久後熱度消失的,屬於表熱或肺熱,也可能是勞累虛弱引起的虛熱。(根據熱度的輕重程度可以區分虛實。)按壓肌肉血脈交界處,熱度較輕,用力按壓後仍然感覺不到熱度的,屬於中焦、心脾或血分熱,邪氣已經侵入內部了。按壓筋骨交界處有熱度的,屬於陰虛骨蒸,是濕熱深入骨髓造成的。熱病入侵骨骼,屬於肝腎陰氣枯竭。(這是東垣的醫案。)
肌之滑澀,以徵津液之盛衰;理之疏密,以徵營衛之強弱;肉之堅耎,以徵胃氣之虛實;筋之粗細,以徵肝血之充餒;骨之大小,以徵腎氣之勇怯;爪之剛柔,以徵膽液之清濁;指之肥瘦,以徵經氣之榮枯;掌之厚薄,以徵臟氣之豐歉;尺之寒熱,以徵表裡之陰陽。論疾診尺篇論之詳矣。前卷形診中,生形病形諸篇,多有以摩按得之者,不復瑣具,可互觀也。
白話文:
皮膚的滑潤程度,可以反映津液的盈虧;毛髮的疏密程度,可以反映營衛氣血的強弱;肌肉的堅實程度,可以反映脾胃之氣的虛實;筋腱的粗細程度,可以反映肝血的充盈與否;骨骼的大小程度,可以反映腎氣的強壯與否;指甲的堅硬程度,可以反映膽液的清濁;手指的肥瘦程度,可以反映經氣的盛衰;手掌的厚薄程度,可以反映臟氣的豐盛程度;手腕的冷熱程度,可以反映表裡陰陽的狀態。關於疾病診斷的手法,在論疾診尺篇中已經詳細論述。前卷形診篇中,關於生形與病形的論述,大多是以觸摸按壓來獲得信息,這裡不再贅述,可互相參照理解。
4. 嗅法
人病屍臭不可近者死。(《脈經》。)
口氣重者,胃熱盛也,陽氣尚充,其病雖劇,可治。
汗出稠黏,有腥膻氣,或色黃者,風濕久蘊於皮膚,津液為之蒸變也,風濕、濕溫、熱病失汗者,多有之。
唾腥,吐涎沫者,將為肺癰也。唾膿血腥腐者,肺癰已成也。(肺傷風熱,痰多臭氣,如腐膿狀;肺內自熱,痰多腥氣,如啖生豆狀。一宜涼散,一宜清降也。)
小便臊甚者,心與膀胱熱盛也。不禁而不臊者,火敗也。
大便色壞,無糞氣者,大腸氣絕胃敗也。小兒糞有酸氣者,停滯也。
病人後氣極臭者,為胃有停食,腸有宿糞,為內實,易治,若不臭者,在平人為氣滯;病劇而出多,連連不止者,為氣虛下陷,恐將脫也。(以上新訂參各家。)
白話文:
人如果生病,身體散發出屍臭味,就表示情況很嚴重,不可靠近,因為快要死了。《脈經》裡有記載。
口氣很重的人,表示胃火旺盛,陽氣還很充沛,雖然病症很嚴重,但還是可以治療。
汗水濃稠黏膩,有腥臭味,或顏色偏黃,代表風濕長期積聚在皮膚,導致津液發生變化,風濕、濕溫、熱病等失汗的人,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唾液有腥味,吐出唾沫的人,可能會發展成肺癰。唾液裡有膿血、腥味、腐爛物,就表示肺癰已經形成。這是因為肺部受到風熱侵襲,痰多並且有臭味,像腐爛的膿一樣;肺部內部發熱,痰多並且有腥味,像生豆子一樣。對於這兩種情況,一種需要用涼散的方法治療,一種需要用清降的方法治療。
小便非常臭的人,表示心臟和膀胱的熱氣很旺盛。小便失禁,但沒有臭味,表示火氣已經衰敗。
大便顏色異常,沒有糞便的味道,表示大腸氣虛,胃部也衰敗了。小孩子的糞便有酸味,表示食物積滯。
病人呼吸出來的氣味非常臭,表示胃裡有積食,腸道有宿便,屬於內實,很容易治癒。如果沒有臭味,對於正常人來說可能是氣滯;如果病症嚴重,呼吸出來的氣味多,而且連綿不斷,表示氣虛下陷,恐怕會有生命危險。以上這些內容是參閱各家醫書後重新整理的。
5. 聞法
角音人者,主肝聲也。肝聲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經足厥陰。厥逆少陽,則榮衛不通,陰陽交雜,陰氣外傷,陽氣內擊,擊則寒,寒則虛,虛則卒然喑啞不聲,此為癘風入肝,續命湯主之。但踞坐,不得低頭,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甚則不可治。賒則旬月之間,桂枝酒主之。
若其人呼而哭,哭而反吟,此為金剋木,陰擊陽,陰氣起而陽氣伏,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逆則悶,悶則恐畏,目視不明,語聲切急,謬說有人,此為邪熱傷肝,甚則不可治;若唇色雖青,向眼不應,可治。心病主之。
白話文:
聲音嘶啞的人,主要是肝臟出了問題。肝臟的聲音是呼,音調像琴聲,情緒容易發怒,經絡屬於足厥陰。如果厥逆少陽,就會導致氣血流通不暢,陰陽交雜失衡,陰氣外泄,陽氣內攻,內攻就會導致寒,寒就會虛,虛就會突然失聲,這是癘風入侵肝臟,可用續命湯治療。但是如果患者總是坐著,低頭不抬,面容青黑,四肢無力,大小便失禁,情況嚴重的話就無法治癒了。如果病程較長,持續數月,可用桂枝酒治療。
如果患者說話像哭泣,哭泣後又反覆吟唱,這是金克木,陰氣攻擊陽氣,陰氣盛起,陽氣潛伏,潛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逆則悶,悶則恐懼,視力模糊,說話急促,胡言亂語,這是邪熱傷肝,嚴重的話無法治癒;如果嘴唇雖然發青,但眼睛還能看到,就可以治療。可以用治心病的藥物來治療。
按,癘風者,清燥之氣,即天地肅殺之氣也,西醫謂之消耗之氣,使人陽氣消索,津液枯結,血汁敗壞,神明破散也。
若其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雖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誌喜,其經手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喎,冒昧好自笑,此為癘風入心,荊瀝湯主之。若其人笑而呻,呻而反憂,(《中藏經》作笑不待伸而復憂。
白話文:
按癘風
是一種清燥之氣,也就是天地間肅殺的寒氣,西醫稱之為消耗之氣。這種氣會使人體陽氣衰敗,津液凝結,血液腐敗,精神渙散。
如果一個人原本就容易悲傷憤怒,突然暴怒,言語反常,忽而寬慰忽而焦急,話還沒說完就用手遮眼,好像有所畏懼,雖然還沒生病,災禍卻一定會到來。這是肝病聲音的徵兆。
徵音人
,主要指的是心臟的聲音。如果心聲是笑聲,聲音像竽一樣,心中喜悅,經脈是手少陰,厥逆太陽,則氣血流通不暢,陰陽失調,陽氣外散,陰氣內傷,內傷則寒,寒則虛弱,虛弱則會驚恐抽搐,心慌心悸,可以用定心湯治療。如果說話聲音前段寬緩,後段急促,後段聲音斷續,前段清晰後段模糊,口歪,自言自語喜歡大笑,這就是癘風入心,可以用荊瀝湯治療。如果一個人笑著卻呻吟,呻吟又反過來憂愁,(《中藏經》中寫的是笑著還沒說完就開始憂愁。)
)此為水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採聽。此心已傷。若唇口正赤,可療;其青黃白黑,不可療也。
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常,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屍。此心病聲之候也。
宮音人者,主脾聲也,脾聲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經足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翻祚,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嚥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這表示水剋火,陰性力量壓制陽性力量,陰氣上升而陽氣下降,下降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躁,思緒混亂,言語荒謬,不可相信。這表示心臟已經受傷。如果嘴唇發紅,還可以治療;如果嘴唇呈現青黃白黑,就無法治療了。
如果病人原本心性平和,卻突然變得急躁反常,或是話還沒說完就停住,用手抓撓腳趾,此人必死無疑。雖然災禍還沒發生,但已經是行屍走肉,這就是心病的徵兆。
「宮音」是指脾臟的聲音,脾臟的聲音是歌聲,音調像鼓聲,心理狀態是憂愁,經絡是足太陰。如果厥逆陽明,則氣血運行不暢,陰陽失調,陽氣內攻,陰氣外傷,受傷則寒,寒則虛弱,虛弱則全身消瘦,說話聲音沙啞,像破鼓一樣,舌頭僵硬轉動不便,喜歡吞口水,嘴唇發黑,四肢無力,身體沉重如山,頻繁腹瀉,嚴重者無法治療,可用麻黃湯來治療。
若其人言聲憂懼,舌本捲縮,此是木剋土,陽擊陰,陰氣伏,陽氣起,起則實,實則熱,熱則悶亂,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拖聲,氣深不轉而心急,此為邪熱傷脾,甚則不可治;若唇雖萎黃,語音若轉,可治。
若其人本來少於瞋怒,而忽反常,瞋喜無度,正言而鼻笑,不答於人,此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月,禍必至矣。
商音人者,主肺聲也。肺聲哭,其音磬,其志樂,其經手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反祚,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癘風所中,噓吸戰掉,語聲嘶塞而散下,氣息短憊,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遺失便利,甚則不可治,依源麻黃續命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說話聲音充滿憂懼,舌根捲縮,這是木剋土,陽氣攻擊陰氣,陰氣被壓制,陽氣上升,上升則實,實則熱,熱則心煩意亂,身體沉重無法翻身,說話聲音拖長,呼吸沉重不順暢卻心急,這是邪熱傷脾,嚴重的話就無法治癒了;如果嘴脣雖然萎黃,但說話聲音轉變,就可以治療。
如果病人本來很少發怒,卻突然反常,動不動就發怒或喜悅,說話正經卻鼻子發笑,不回答別人,這是脾病的聲音徵兆,不到一個月,禍事一定會發生。
商音人,指的是肺的聲音。肺的聲音是哭泣,聲音像磬,心情快樂,經絡是手太陰。如果陽明經氣逆,就會導致榮衛不通暢,陰陽顛倒,陽氣內攻,陰氣外傷,受傷就會寒,寒就會虛,虛就會被癘風侵襲,呼吸急促顫抖,說話聲音嘶啞並散發出來,呼吸短促乏力,四肢無力,面色青紫,遺精或尿頻,嚴重的話就無法治癒了,可以用麻黃續命湯治療。
若言音喘急,短氣好唾,此為火剋金,陽擊陰,陰氣沉,陽氣升,升則實,實則熱,熱則狂,狂則閉眼悸言,非常所說,口赤而張,飲無時度,此熱傷肺,肺化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欹,可治也。
若其人本來語聲雄烈,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肺病聲之候也。
羽音人者,主腎聲也。腎聲呻,其音瑟,其志恐,其經足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不通,陰陽反祚,陽氣內伏,陰氣外升,升則寒,寒則虛,虛則癘風所傷,語言蹇吃不轉,偏枯,腳偏跛蹇,若在左則左腎傷,在右則右腎傷,其偏枯分體,從鼻而分,半邊至腳,緩弱不遂,口亦欹,語聲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甚則不可治,腎瀝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說一個人呼吸急促,喘不過氣,還容易吐口水,這就是火克金,陽氣攻擊陰氣,陰氣沉下去,陽氣上升,上升就實,實就熱,熱就狂躁,狂躁就會閉眼胡言亂語,說的話沒有邏輯,嘴巴發紅張開,喝水沒有節制,這是熱氣傷了肺,肺氣化為血,如果不治療就會死。如果臉發紅但鼻子沒有歪斜,那就有救。
如果原本說話聲音洪亮的人,突然變得聲音低沉,說話費力,而且與平常不同,別人呼喚他,他直視卻不回應,雖然看起來沒有病,但其實病情很快就會惡化。這是肺部疾病聲音的徵兆。
聲音沙啞的人,主要跟腎臟有關。腎臟發出的聲音是呻吟,音調像瑟琴,心理感到害怕,經絡是足少陰經。如果陽氣逆行,則氣血循環不暢,陰陽失衡,陽氣藏在裡面,陰氣上升,上升就寒,寒就虛弱,虛弱就會被癘風傷害,說話結巴說不完整,半身不遂,腳跛腳,如果左邊半身不遂,就是左腎受損,右邊半身不遂,就是右腎受損,半身不遂從鼻子分開,一直到腳,身體虛弱不能活動,嘴巴歪斜,說話含糊不清,大小便失禁,耳朵偏聾,腰背疼痛,嚴重的話就無法治療,可以用腎瀝湯來治療。
若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為土剋水,陽擊陰,陰氣伏而陽氣起,起則熱,熱則實,實則怒,怒則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小便赤黃,言音口動而不出,笑而看人,此為邪熱傷腎,甚則不可治,若面黑黃耳不應,亦可治。
若其人本來不吃,忽然蹇吃,而好瞋怒,反於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已是其候,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叉腹,此腎病聲之候也。(《千金方》。)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白話文:
若病人經常呻吟且容易發怒,怒時又容易忘事,神志恍惚,好像在想什麼事,這是脾土剋制腎水,陽氣攻擊陰氣,導致陰氣潛伏,陽氣上升。陽氣上升則發熱,發熱則實證,實證則易怒,怒則忘事,耳朵聽不見,四肢充滿脹痛,小便顏色赤黃,說話時嘴唇動卻發不出聲音,笑著看人,這是邪熱傷腎,嚴重的話就無法治療。如果病人面部發黑發黃,耳朵聽不見,還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病人原本不愛吃,突然開始吞嚥困難,而且容易生氣,與平時性格相悖,說明腎臟已經受傷,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已經出現徵兆。如果病人看見人還沒說話就先笑,然後又閉口不語,用手捂住肚子,這是腎病的聲音徵兆。
心臟病症狀是打嗝,肺臟病症狀是咳嗽,肝臟病症狀是語無倫次,脾臟病症狀是吞嚥困難,腎臟病症狀是打哈欠和打噴嚏,胃病症狀是氣逆和嘔吐。
五臟是人體內部的守護神。如果五臟充實、氣盛,由於害怕而受傷,說話的聲音就像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這是中氣濕濁。如果說話聲音微弱,一天只說幾句話,這是氣力不足。如果衣衫不整,言語不分親疏,這是神志不清。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起居如常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不得臥,臥則喘者,水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者,風水也。胃中不安,氣上迫肺故也。(《內經》。)
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息搖肩者,胸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當唾涎沫,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病並當作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師持脈病人呻者,痛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言遲者,風也。(風溫為病,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白話文:
睡覺時呼吸有聲音,是陽明經氣逆上。平常起居正常,但呼吸有聲音,則是肺部經脈逆行。無法平躺,躺下就喘,是水氣積聚。無法平躺,平躺就咳嗽,是風水交感。胃部不舒服,氣上衝擊肺部所致。
說話聲音低沉,容易驚叫,是骨骼關節有病。說話聲音嘶啞,聲音傳不出去,是心膈之間有病。說話聲音細微而長,是頭部有病。呼吸時肩膀晃動,是胸腔有積聚。呼吸時胸部上抬,是咳嗽。張口短氣,是肺痿,應該吐出唾液,呼吸微弱而急促,病症在中焦實證,瀉下可治。虛證則不治。病症在上焦者呼吸急促,在下焦者呼吸微弱,這些都難治。呼吸動搖,振動不停,不治。
普通人沒有寒熱,呼吸短促,氣息不足,是實證。
醫生把脈,病人呻吟,是疼痛。搖頭說話,是腹部疼痛。說話緩慢,是風邪入侵。風溫為病,鼻息必鼾,說話困難。
病深者其聲噦。(此腎氣之失根也,其聲必微。噦乃乾嘔呃噫之通名,不必苦為分明也。)
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胃氣下行,以降為順,虛則力不能降而氣逆矣,是腎敗之漸也。)
傷寒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噦而腹滿者,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此皆熱結內實而氣上逆也。)
濕家下之早則噦,此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此暖氣在下,寒閉於上,沖激而然也,亦有痰閉而然者。仲景。)
經曰:虛則鄭聲。鄭聲者,邪音也,謂聲重而轉,失其本音也。凡汗下後,或久病氣虛者,往往語聲中變,是正氣怯而音不能圓滿也。故《素問》曰:氣虛者言無常也。《靈樞》曰:五臟使五色修明而聲章。聲章者,言聲與平生異也。
白話文:
疾病嚴重的人,聲音會發出呃逆聲。這是因為腎氣失去根基,聲音必然微弱。呃逆是乾嘔、呃逆、噫氣的統稱,不必刻意區分。
胃中虛寒,不能進食,喝水也會呃逆。這是因為胃氣應該向下運行,下降為順,虛弱則力不足以下降而氣逆上行,這是腎臟衰敗的徵兆。
傷寒發熱,時常呃逆,要服用小柴胡湯。呃逆並且腹部脹滿,觀察其前後,哪個部位不順暢,疏通之則會痊癒。這些都是由於熱結內實,氣逆上行導致的。
濕邪往下走得過快,就會引起呃逆,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部有寒。這是因為溫暖的氣息在下面,寒氣在上面阻塞,相互衝擊而導致呃逆,也有可能是痰氣阻塞引起的。這是仲景的觀點。
經典記載:虛弱則發出鄭聲。鄭聲是指邪音,指的是聲音沉重而轉變,失去本來的音調。凡是汗出過多之後,或者久病氣虛的人,往往說話聲音變得奇怪,這是正氣衰弱,聲音不能圓滿的表現。因此,《素問》說:氣虛的人說話沒有常態。《靈樞》說:五臟使五色光彩煥發,聲音洪亮。聲音洪亮是指說話聲音與平時不同。
譫語者,言語謬妄,非常所見也,邪熱亂其神明故也。(胃中熱濁上蒸包絡。)有燥屎,有瘀血,有凝痰,有血熱,熱入血室,皆有餘之證,下之清之而愈,宜養津液、疏心包絡。若亡陽譫語,為神離其舍,喃喃一二句,斷續不勻,是汗多,津液無以養其心也。初起可治,急滋心陰,稍久延,即不治矣。
仲景曰:身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又曰直視譫語喘滿者死。又曰循衣撮空,直視譫語,脈弦者生,澀者死。《內經》評熱論曰: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此之謂也。脈弦者,內實也,脈澀者,內虛也。
出言懶怯,先輕後重,此內傷中氣也;出言壯厲,先重後輕,是外感邪盛也。攢眉呻吟,苦頭痛也。診時籲者,鬱結也。形羸聲啞,癆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也。面起浮光,久啞,無外邪實證者,心衰肺癟,所謂聲嘶血敗,久病不治也。
白話文:
譫語的人,講話胡言亂語,完全不像平常所見,這是因為邪熱擾亂了神志所致。(胃中的熱濁之氣向上蒸騰,影響了心包絡。)有燥屎、瘀血、凝痰、血熱,這些都是熱邪積聚的表現,用瀉下清熱的方法可以治癒。同時應該滋養津液、疏通心包絡。
如果患者是因陽氣虛衰而導致譫語,表現為神志離散、喃喃自語、斷斷續續,說明是汗出太多,津液不足以滋養心臟。這種情況如果早期治療,可以快速滋養心陰,但如果拖延時間過久,就無藥可救了。
仲景曰:身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又曰直視譫語喘滿者死。又曰循衣撮空,直視譫語,脈弦者生,澀者死。《內經》評熱論曰: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此之謂也。脈弦者,內實也,脈澀者,內虛也。
張仲景說:身體發熱、脈象浮大者可以活下來;反之,身體發冷、脈象沉細者,最多活不過一天。又說,眼睛直視、譫語、呼吸喘滿者必死無疑。還說,患者手抓衣服、空握拳頭,眼睛直視、譫語,脈象弦緊者可以活下來,脈象澀滯者就會死去。《內經》在評熱病時說:胡言亂語就是神志迷失,神志迷失的人必死無疑,這就是道理。脈象弦緊者說明內部實證,脈象澀滯者則說明內部虛弱。
出言懶怯,先輕後重,此內傷中氣也;出言壯厲,先重後輕,是外感邪盛也。攢眉呻吟,苦頭痛也。診時籲者,鬱結也。形羸聲啞,癆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也。面起浮光,久啞,無外邪實證者,心衰肺癟,所謂聲嘶血敗,久病不治也。
說話聲音低弱無力,一開始輕微後來加重,說明是內傷損傷了中氣;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一開始很重後來減輕,說明是外感邪氣比較旺盛。眉頭緊皺、呻吟,說明是痛苦難忍。診脈時患者呼籲,說明是氣鬱結不通。身體消瘦、聲音嘶啞,屬於癆瘵病,這種病無法治癒,是因為咽喉裏有肺花瘡。突然啞聲,可能是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臉色浮光,長期啞聲,沒有外邪實證,說明是心臟衰竭、肺臟萎縮,俗稱聲嘶血敗,久病不治。
獨言獨語,首尾不續,思慮傷神也。新病聞呃,非火即寒,久病聞呃,胃氣欲絕也。大抵聲音清亮,不異於平時者,為吉。
咳聲清脆者,燥熱也;緊悶者,寒濕也;續續片刻不止者,風也。日甚者,風也;夜甚者,水也。天明咳甚者,胃有宿食,寒濕在大腸也。
聽聲之法,豈徒以五音決五臟之病哉,須將患人之語言聲音,輕重長短,有神無神,與病家來請之語,及一切旁觀物議,皆當審聽,入耳注心,斯乃盡聞之道也。(上參各家。)
白話文:
一個人自言自語,說著說著就斷了,這是因為思慮過度傷了神。新發生的病症,如果出現呃逆,不是熱證就是寒證;如果是久病出現呃逆,就表示胃氣快要衰竭了。總的來說,如果聲音清亮,和往常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好的預兆。
咳嗽聲音清脆,是熱證;咳嗽聲音緊悶,是寒濕證;咳嗽聲音連續不斷,是風證。白天咳嗽加重,是風證;晚上咳嗽加重,是水證。天亮時咳嗽加重,是胃裡有宿食,寒濕在腸道裡。
聽聲辨病的方法,不只是用五音來判斷五臟的疾病,還要仔細觀察病人說話的聲音,輕重、長短、有神無神,以及病人來求醫時的語言,以及旁觀者議論的聲音,都要仔細聆聽,用心記住,這樣才能完全掌握聽聲辨病的方法。(以上參照各家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