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32)
卷下 (32)
1. 雜病舌苔辨證篇
(仍與傷寒溫病相出入。)
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脾胃津液上潮而生。故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或浮黃苔一層,夏月濕土司令,苔每較厚而微黃,但不滿不板。其脾胃濕熱素重者,往往終年有白厚苔,或舌中灰黃,至有病時,脾胃津液為邪所郁,或因瀉痢,脾胃氣陷,舌反無苔,或比平昔較薄。
(嘗診寒濕誤服涼劑,呃逆不止,身黃似疸,而舌淨無苔,脈象右關獨見沉細無力,此脾胃氣陷之徵也。凡水氣凌心,胃陽下陷,每忽變無苔,日久即變暗變紫矣。)其胃腎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無苔,或舌中有紅路一條,或舌尖舌邊多紅點,此平人舌苔之大較也。(嘗見平人舌心錢大一塊光亮淡紫色,但常苦夢遺,無他病也。
)
若夫有病,則舌必見苔,病藏於中,苔顯於外,確鑿可憑,毫釐不爽,醫家把握,首賴乎此,是不可以不辨。
風寒為寒燥之邪,風溫為溫燥之邪。風寒初起在表,風溫首傷肺經氣分,故舌多無苔,即有黃白苔,亦薄而滑,漸次傳裡,與胃腑糟粕相為摶結,苔方由薄而厚,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象皆板滯不宣。迨下後,苔始化腐,腐者,宣松而不板實之象,由腐而退,漸生浮薄新苔一層,乃為病邪解盡。
其有初起白苔,即燥如白砂者,名曰砂苔。此溫燥之邪過重,宜速下之,佐以甘涼救液。亦有苔至黑而不燥者,或黃黑苔中,有一、二條白者,或舌前雖燥,舌根苔白厚者,皆夾濕夾痰飲之故,亦有苔雖黃黑,澆薄而無地質者,胃陰虛故也。苔有地質與無地質,此虛實之一大關也。
(嘗見有舌根白苔板厚,如水久泡形,而兩邊現紅肉兩點者,是下焦寒水盛結,真陽不宣也。)
濕為濁邪,兼證最多。風濕傷表,苔多滑白不厚;寒濕傷里,苔多膩白而厚。
暑溫、濕溫、溫疫、溫熱皆濕土鬱蒸之氣。冬溫,因陽不潛藏,亦濕土鬱蒸之餘氣。數者皆從口鼻吸入肺胃膜原,由里而發。春溫為冬傷於寒,寒鬱久而化熱,寒燥之氣,又能搏束津液水飲,伏於膜原,與熱混合,亦由里而發。暑濕晚發,名曰伏暑,因夏傷暑濕,伏於膜原,秋日涼燥之氣,又從外搏遏在內之暑濕,此由表邪引動里邪而發,暑濕瘧疾,亦多由此。
是伏邪、時邪皆由里發,即多夾濕,故初起,舌上即有白苔,且厚而不薄,膩而不滑,或粗如積粉,或色兼淡黃;迨傳胃化火,與糟粕相摶,方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暑溫、濕溫之邪,多黃白混合,似黃似白,或黃膩,或灰黃,而皆不燥。此等舌苔,即有下證,或大便不通不爽;宜熟大黃緩下之,以舌苔不燥,腸中必無燥糞,多似敗醬汁,故不宜猛下。此燥邪、濕邪、燥濕混合之邪舌苔之大較也。
白話文:
雜病舌苔辨證篇
舌苔如同地上的苔蘚,地上的苔蘚是濕氣上泛而生,舌苔則是脾胃津液上潮而生。一般人舌頭上常有一層薄薄的白苔或黃苔,夏天濕氣重時,苔會厚一些且略帶黃色,但不會厚到滿布舌面且堅硬。脾胃濕熱體質的人,往往一年四季都舌苔白厚,或舌苔灰黃。生病時,因邪氣鬱阻脾胃津液,或因瀉痢導致脾胃氣虛,舌苔反而沒有,或比平常薄。
曾診治過因寒濕誤服涼藥,導致呃逆不止,身體發黃像黃疸,但舌頭乾淨無苔,脈象右關脈沉細無力,這是脾胃氣虛的徵兆。凡是水氣凌心,胃陽下陷,常常會突然沒有舌苔,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暗紫色。胃腎津液不足的人,舌頭多半紅赤無苔,或舌頭上有一條紅線,或舌尖舌邊有很多紅點,這些都是正常舌苔的常見情況。曾見過一位健康人,舌頭中央有一塊錢幣大小的光亮淡紫色區域,但他經常夢遺,卻沒有其他疾病。
如果生病了,舌苔一定會有變化,病在內部,苔顯於外,這是可靠的診斷依據,精確無誤,醫生診斷疾病,首先要依靠舌苔觀察,不可不辨。
風寒是寒燥之邪,風溫是溫燥之邪。風寒初期在表,風溫初期傷及肺經氣分,所以舌苔多無苔,即使有黃白苔,也是薄而潤滑的。疾病逐漸深入,與胃腑糟粕相結合,舌苔才由薄變厚,由白變黃,再變黑而乾燥,呈現板滯不宣的狀態。等到疾病好轉,舌苔開始腐化,腐化表示舌苔鬆散不堅硬,由腐化而消退,逐漸長出薄薄的新苔,表示病邪已解。
有些人在初期舌苔為白色,乾燥如同白砂,稱為砂苔。這是溫燥之邪過重,應及時瀉下,並用甘涼藥物以滋潤津液。也有些人的舌苔黑色但不乾燥,或黃黑苔中夾雜一兩條白色,或舌頭前面乾燥,但舌根苔白厚,這些都是夾雜濕邪或痰飲的表現。還有些人的舌苔雖然黃黑,但很薄,沒有苔質,這是胃陰虛的表現。舌苔是否有苔質,是辨別虛實的重要依據。
曾見過舌根白苔厚膩,像泡在水裡很久的樣子,兩側舌體露出紅點,這是下焦寒水凝滯,真陽不宣之象。
濕邪是濁邪,兼證最多。風濕傷表,舌苔多滑白不厚;寒濕傷裡,舌苔多膩白而厚。
暑溫、濕溫、溫疫、溫熱都是濕土鬱蒸之氣;冬溫,是因為陽氣不潛藏,也是濕土鬱蒸的餘氣。這些都從口鼻吸入肺胃膜原,由內而發。春溫是由於冬天受寒,寒邪鬱久化熱,寒燥之氣又能束縛津液水飲,伏於膜原,與熱混合,也由內而發。暑濕晚發,稱為伏暑,因為夏天感受暑濕,伏於膜原,秋日涼燥之氣,又從外遏制體內的暑濕,這是外邪引動內邪而發,暑濕瘧疾也多由此而來。
伏邪、時邪都是由內而發,多夾雜濕邪,所以初期舌苔都是白色,而且厚而不薄,膩而不滑,或粗糙如積粉,或顏色略帶淡黃;等到傳入胃中化火,與糟粕相結合,才由白變黃,再變黑而乾燥;暑溫、濕溫的邪氣,多為黃白混合,似黃似白,或黃膩,或灰黃,但都不乾燥。這些舌苔,即使有下利等症狀,或大便不通不暢,也應使用熟大黃緩慢瀉下,因為舌苔不乾燥,腸中一定沒有乾燥的糞便,多像敗醬汁一樣,所以不宜猛烈瀉下。這是燥邪、濕邪、燥濕混合邪氣的舌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