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上 (23)
卷上 (23)
1. 百病善惡形證匯述篇
凡辨生死之法,聲色心性,但一改常,即死矣。(又有無病而暴面色慘黯,無病而暴肌肉瘦削,皆凶。《中藏經》。)
凡察病者身,以輕易轉側而熱者為陽。(病在氣分。)若肢體骨節疼痛,為表證。以沉重難移動而寒者為陰。(病入血分。)若腹痛自利厥逆,宜溫經。然中濕亦主身重痛,濕痹則身痛,關節不利。風濕則身痛而腫,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汗出惡風,而不欲去衣。若少腹硬痛,小便不利為溺澀,小便利為蓄血。
未發熱而厥者,寒也。發熱久而後厥者,熱深也。背微惡寒者,陽微也。自汗身重,鼻鼾多睡,風溫也。肉瞤筋惕,汗下虛也。手足瘛瘲,虛而有風也。(循衣撮空。有陽明實證,又有似撮空而執持堅急者,亦屬內熱,非盡絕證。石頑。)
白話文:
判斷生死的方法,觀察聲音、面色、心性,只要其中一樣出現異常,就可能死亡。(即使沒有生病,但突然面色慘白暗淡,或突然肌肉消瘦,都是凶兆。《中藏經》)。
觀察病人身體,如果輕易就能翻身轉側而且感到發熱,這是陽證(病在氣分)。如果四肢關節疼痛,則是表證。如果身體沉重,難以移動而且感到寒冷,這是陰證(病入血分)。如果腹痛、腹瀉、厥逆(四肢厥冷),應該溫經治療。然而,體內濕氣過重也會導致身體沉重疼痛,濕邪痹阻則身體疼痛,關節活動不利;風濕則身體疼痛腫脹,骨節酸痛、抽痛,不能屈伸,出汗怕風,也不願意脫衣服。如果小腹硬痛,小便不利,排尿困難,小便量少,可能是血瘀。
沒有發熱就出現厥逆,是寒證;發熱很久以後才出現厥逆,是熱邪深入。背部輕微惡寒,是陽氣不足。自汗、身體沉重、打鼾、嗜睡,是風溫病。肌肉抽搐、筋惕,出汗是氣血虛弱;手足抽搐,是氣血虛弱且有風邪。 (像抓衣摸空一樣的動作,有陽明實證,也有看似抓空卻緊抓不放的情況,這也屬於內熱,並非完全是危急的徵兆。石頑語)。
2. 附:李東垣內外傷辨證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細分之特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里作下證乃罷。
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搖動,便著床枕,非扶不起。其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卻不惡也,惟門窗隙中些小賊風來,必大惡也,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況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
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
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以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為分辨耳。(總論。)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辨手心手背。)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證必顯在口,必口失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外傷風寒,則其外證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而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流清涕而已。《內經》云:鼻者肺之候。
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食惡食,傷食明矣。(辨口鼻。)
外傷風寒者,故其氣壅盛而有餘。內傷飲食勞役者,其口鼻中皆氣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蓋外傷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氣不能出,並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是傷寒則鼻乾無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輕後重,其聲壯厲而有力者,乃有餘之驗也。
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皆氣盛有餘之驗也。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所傷,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勉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亦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醫者反不能辨之乎。
白話文:
外感風寒等外邪,屬於實證,表現為身體機能亢進。內傷則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所致,屬於虛證,表現為身體機能不足。內傷雖然也會有惡風、自汗等症狀,但與外感不同,外感在溫暖無風處仍會惡風,內傷則在溫暖無風處症狀減輕,只是在遇到冷風時才加重。外感風邪引起的惡風、自汗、頭痛、流清涕等症狀會逐漸加重,直到轉為下焦的病症才停止。
語音低沉沙啞,聲音高亢有力,鼻塞不通氣,但能正常進食,胃口好,味覺正常,大小便正常,但筋骨疼痛,無法活動,只能臥床休息,需人攙扶才能起身。內傷因飲食不節或勞累引起,也會惡風,但與外感不同,在戶外遇到大風時症狀不重,而只在遇到細小的冷風時症狀加重。且鼻塞、頭痛、自汗等症狀只是間歇出現。
鼻氣短促,呼吸困難,說話氣短虛弱,食慾不振或不想吃飯,這三種情況會交替出現。胃部不適,或腹部脹痛難以伸展,味覺喪失,小便頻數但並不口渴。初期勞累引起的疾病,會出現食慾減退,小便黃赤,大便不通暢,可能便秘或排便困難,甚至排出少量白色膿液;有時會腹瀉,糞便呈黃色稀粥狀,或稀便色白,或便秘不通。有時心下痞滿,或胸部堵塞,像刀割一樣疼痛,這兩種情況會交替出現,不會同時發生。
有時胃脘部正中疼痛,向上牽扯到兩脅,這種疼痛是從下腹部向上蔓延,如同大河奔流之勢,不可阻擋,導致陽明經逆行。氣血運行紊亂,胸中氣機不通暢,嚴重時會氣喘吁吁,熱邪傷損元氣,導致四肢無力,提不起精神,只想臥床休息。外感風寒沒有這些症狀,因此很容易區分。
內傷及勞累飲食不節引起的疾病,手掌心發熱,手背不發熱;外感風寒,則手背發熱,手掌心不發熱。
飲食勞累引起的疾病,症狀主要表現在口腔,例如味覺喪失、胃部不適、不想說話,即使勉強說話,聲音也會虛弱,口水多,鼻涕時有時無,這是陰虛的表現。外感風寒,症狀主要表現在鼻子,鼻子不通氣,聲音低沉沙啞不清,說話費力,聲音有力,但口氣正常;傷寒則面色潮紅,鼻塞乾燥;傷風則流清涕。《內經》說:鼻子是肺的表徵。
肺氣與天相通,外感風寒,則鼻子不通氣;口腔屬脾,脾氣與口腔相通,飲食不節,勞累過度,則味覺喪失。又說:傷食則不想吃東西,傷食的表現很明顯。
外感風寒,氣機壅盛,屬於實證;內傷飲食勞累,口鼻氣短,氣不足,屬於虛證。如何區分呢?因為外感風寒,心肺元氣未受損,反而邪氣助長了正氣,導致鼻塞不通氣,面紅,鼻中氣出不來,從口中出來,說話時聲音先輕後重,聲音高亢有力,傷寒則鼻乾無涕,面紅鼻塞,說話先輕後重,聲音高亢有力,都是氣盛的表現。
傷風則鼻涕大量流出,聲音嘶啞,說話聲音像從甕中出來一樣,也是先輕後重,聲音高亢有力,都是氣盛的表現。內傷飲食勞累,心肺之氣先受損,被熱邪所傷,熱邪傷氣,四肢無力,所以口鼻氣短,呼吸急促,懶於說話,即使被人問話,也很少回答,勉強回答,聲音低沉微弱,這是氣虛的表現。明白了這些,即使是婦女也能辨別,怎麼會有醫生反而辨別不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