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上 (24)
卷上 (24)
1. 附:李東垣內外傷辨證
(辨氣少氣盛。)
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裡實方罷。此又內外證之不同者也。(辨頭痛。)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若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者也,故經言膽主筋,膀胱主骨是也。
或中風,或傷寒,得病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痠痛,不能動搖,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又云寒則筋攣骨痛,此之謂也。(辨筋骨四肢。)
仲景傷寒論云: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惡食。若勞役所傷,及飲食失節,寒溫不適,三者俱惡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穀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內外有餘不足二證也。傷寒證,雖不能食,而不惡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穀味,蓋無內證,則心氣和,脾氣通,知五穀之味矣。(辨外傷不惡食,若勞役,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此三者皆惡食。
)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始有渴也,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氣在血脈中有餘故也。初勞役形質飲食失節傷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熾,上克於肺金,故渴也。又當以此辨之。雖渴欲飲冷水者,當徐徐少與之,不可縱意而飲,恐水多峻下,則胃氣愈弱,輕則為脹,重則傳變諸證,必反復悶亂,百脈不安,夜加增劇,不得安臥,不可不預度也。(辨渴與不渴。
)
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事閒之際,或於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但風來為寒涼所遏,表虛不任其風寒。自認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重絕元氣,取禍如反掌。苟幸而免者,亦致虛勞,氣血皆弱,不能完復。
且表虛之人,為風寒所遏,亦是虛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中賊邪有餘之證,頗相似處,故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之。其外傷賊邪,必語聲前輕後重,高厲而有力。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上氣高喘,懶語,其聲困弱而無力,至易見也。若毫釐之誤,則千里之謬也。
(辨勞役受病表虛不可作表實治之。)
復有一節,乘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役得之,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或更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證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
白話文:
附:李東垣內外傷辨證
氣虛氣盛的辨別:內證頭痛時有時無;外證頭痛則持續不斷,必須治療裡實才能痊癒。這是內外證的區別。
頭痛的辨別:內傷疾病,心肺之氣已衰弱,表現為嗜睡、肢體沉重無力,這是熱傷元氣所致。脾主四肢,因熱邪侵犯,無氣血運行。經書記載「熱傷氣」、「熱則骨消筋緩」,正是此理。外傷風寒,則腎肝之氣衰弱於內,腎主骨,寒邪傷腎;肝主筋,風邪傷肝,古來腎肝疾病同治,因其互相依存。
筋骨四肢的辨別:中風或傷寒初期,病人即臥床不起,筋骨痠痛,不能動彈,這是形質受損。經書記載「寒傷形」、「寒則筋攣骨痛」,正是此理。
《傷寒論》說:中風病人能吃,傷寒病人不能吃。但二者共同點是口中感覺平和,並不厭食。勞役所傷、飲食失節、寒溫失調,這三種情況都厭食,口不知五味,也不知穀物之味。單憑此點,就能區分內外有餘不足兩種證候。傷寒,雖然不能吃,但不厭食,口中平和,能分辨五味和穀物味道,這是因為沒有內證,心氣平和,脾氣通暢,所以能知穀物之味。
外傷不惡食,與勞役、飲食失節、寒溫不適三者皆惡食的辨別:外感風寒三日後,谷物消化、水分排出,邪氣入裡,才會口渴。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則不會口渴,因為邪氣停留在血脈中,屬於有餘。勞役過度、形質損傷、飲食失節等重症初期,則會口渴,因心火熾盛,上克肺金,故而口渴。需以此辨別。即使口渴想喝冷水,也要少量緩慢飲用,不可縱情飲水,以免水多瀉下,加重胃氣虛弱,輕則腹脹,重則導致其他病變,出現反覆悶亂、脈象不安、夜間加重等症狀,影響睡眠,不可不預防。
渴與不渴的辨別:勞役動作,腎間陰火熾盛,休息時,在陰涼處脫衣,或新沐浴後在陰涼處坐臥,陰火下行,歸於腎間,皮膚腠理極其虛弱,缺乏陽氣,一旦遇到風寒,就會被寒邪所遏制,表虛不能抵禦風寒。病人自認為外感風寒,求醫解表,反而加重元氣損耗,禍患立至。即使僥倖免於一死,也會導致虛勞,氣血衰弱,難以恢復。
表虛的人,被風寒所遏,也是虛邪犯表,發病一二日,與外感賊邪有餘的症狀相似,容易混淆。診斷時,應從氣虛氣盛方面辨別。外感賊邪,聲音先輕後重,高亢有力。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的病人,則氣短氣促,上氣喘息,懶於說話,聲音低弱無力,很容易辨別。一點點錯誤,就會造成很大的偏差。
勞役致病,表虛不宜使用表實治療的辨別:在酷暑天氣勞作,或在田野中過度勞累,或體質虛弱,飲食不足,勞役過度,或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因勞役致病,這些情況都與陽明熱盛證(白虎湯證)相似。這些病人肌體摸起來發熱,躁熱煩悶,極度怕熱,口渴飲水,因勞役過度而身體疼痛。發病初期,與外感熱邪有餘的症狀相似,如果誤用白虎湯,十天內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