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25)
卷下 (25)
1. 傷寒舌苔辨證篇二
出張石頑《傷寒緒論》,中間略據鄙見補註。
舌苔之名,始於長沙,以其邪氣結里,如有所懷,故謂之胎。(一謂之苔,如地之生苔者。)傷寒邪在表,則苔不生。邪熱傳裡,則苔漸生,自白而黃,黃而黑,黑甚則燥裂矣。要以滑潤而白者為表邪,灰黑濕潤無苔為陰寒,(此即舌質之變色也。)灰黑薄滑為夾冷食,皆不可用寒涼攻下之劑。
然中暑夾血,多有中心黑潤者,又不可拘此說。若黃黑灰色而乾燥紋裂者為熱極,萬無虛寒夾血之理。(亦有因極熱忽地飲冷而胃口之血瘀結,見黑苔者。)惟屢經汗下,舌雖干而有微薄苔,卻無燥裂芒刺,此為津液耗亡,不可誤認實熱而攻之,必致不救。《金鏡》三十六治法,舉世宗之。
又《觀舌心法》一百三十八圖,條分縷析,辨證最詳。其間論紅為瘟熱,紫為酒毒,黴醬為夾食,藍為肝臟純色,迥出前人未備,所嫌捨本逐末,未免繁紊無綱領。因括其捷要,辨論於下:
如白苔者,邪傷氣分,肺主氣而色白,又主皮毛,故凡白苔,猶帶表證;仲景以為胸中有寒,止宜和解,禁用攻下,攻下必致結痞,變證不測。若溫病、熱病,一發便壯熱,昏憒燥渴,舌正赤(此即舌質)而有白滑苔,即當用白虎湯汗之。(白虎湯雖可生汗,初起總宜略加表藥。
)時疫初起,舌上白苔如積粉者,達原飲解之。若傷寒邪入胃腑,則白苔中黃;邪傳少陰,則白中變黑。若純色為一經證,邊與中間兩色俱傳經證。若從根至尖直分兩路者,是合病與夾陰舌也。合病則白中兼兩路黃,夾陰則白中兼兩路黑潤及灰色也。從根至尖橫分兩三截苔色者,是並病舌也。
(合病並病,分別含混。合病者,一邪而傷兩經也,或雖由此經傳彼經,而仍是寒邪,謂兩經合病於一邪也。並病者,此經寒邪蘊為彼經熱病,或一經而有寒熱之兩病,謂兩邪並病於一身也。舌苔之直分橫截,與此渾不相涉。直分二三路者,以表裡分也。中間為里,兩邊為表,左為肝膽,右為脾胃。
橫分兩三截者,以三焦分也。尖為上焦,中為中焦,根為下焦,視其色以決其寒熱虛實也。)故尖白根黃,尖白根黑,及半邊苔滑者,雖證類不同,皆屬半表半裡。白苔多而滑、黃黑苔少者,表證多也,尚宜和解。黃黑苔多而白苔少,或生芒刺黑點乾燥者,里證多也,必下無疑。
雖中心黃黑,而滑潤邊白者,此為表證未盡。(所謂表證未盡,即風寒尚未全化熱也。鄙見即化熱,仍是表邪,與真正里證,總是不同。)傷寒則大柴胡兩解之,溫熱時疫則涼膈散或白虎合承氣攻下之。又傷寒壞病,雖白而厚,甚燥裂者,此為邪耗津液,宜小柴胡稍加芒硝微利之。
純白滑苔,為胃虛寒飲結聚膈上之候,每於十三四日過經致變,不可泛視也。一種白厚苔,如煮熟色到底不變者,必里挾寒物留滯不散,致脈伏不出,乃心脾氣絕,肺氣受傷也,慎不可下。(寒滯不化,可用溫下。)宜枳實理中湯,熱甚,合小陷胸下之。至於能食自利而白苔滑者,為臟結難治也。
白話文:
傷寒舌苔辨證篇二
本書節錄自張石頑《傷寒緒論》,並加入一些個人淺見。
舌苔的名稱,始於長沙,認為是邪氣積聚於內,如同懷孕般,故稱之為苔(也有人認為如同地面生長的苔蘚)。傷寒邪氣在表,則不會長出舌苔。邪熱進入裡分,舌苔才會逐漸出現,由白轉黃,黃轉黑,黑色嚴重時還會乾燥裂開。一般來說,舌苔滑潤潔白表示表邪,灰黑濕潤無苔則為陰寒(這也反映在舌質的顏色變化上),灰黑薄滑則夾雜寒涼食物,這些情況都不能使用寒涼攻下的藥物。
但是中暑夾雜血症,常會有舌苔中心黑潤的情況,也不可一概而論。如果舌苔黃黑灰且乾燥龜裂,則表示熱邪已極,絕不可能是虛寒夾血的情況(也有因極熱突然飲用冷飲而導致胃部瘀血,出現黑苔的情況)。如果經過多次汗下治療,舌苔雖然乾燥,但僅僅是薄薄的一層,沒有乾燥龜裂或芒刺,則表示津液耗損,不可誤認為實熱而攻之,否則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金鏡》三十六治法,世人皆奉為圭臬。
另外,《觀舌心法》有138幅圖,詳細分析辨證,非常詳盡。書中提到紅色代表瘟熱,紫色代表酒毒,黴醬色代表夾雜飲食,藍色代表肝臟病變,這些都超越了前人的研究,但缺點是捨本逐末,過於繁瑣缺乏綱領。因此,我將其精要歸納如下:
如果舌苔是白色,表示邪氣侵犯氣分,肺主氣且顏色為白,也主皮毛,所以凡是白苔,都還帶有表證;張仲景認為胸中有寒,只宜和解,禁用攻下,攻下必定導致結痞,病情變化難以預料。如果是溫病、熱病,一開始就發高燒,神志昏迷,口乾舌燥,舌頭通紅(指舌質)而有白滑苔,則應該使用白虎湯以發汗。(雖然白虎湯可以發汗,但初期還是應該略加一些表藥。)時疫初期,舌苔白色如同積粉,則使用達原飲來治療。如果傷寒邪氣入侵胃腑,則白苔中會夾雜黃色;邪氣傳入少陰,則白苔中會轉為黑色。如果舌苔顏色純粹一致,則為單一經絡病證;如果舌苔邊緣和中間顏色不同,則為多經絡病證。如果舌苔從根部到尖端直線分為兩路,則為合病或夾陰舌。合病則白苔中夾雜兩路黃色,夾陰則白苔中夾雜兩路黑潤或灰色。如果舌苔從根部到尖端橫向分成兩三截,則為並病舌。
(合病和並病的概念常常混淆。合病是指一種邪氣侵犯兩個經絡,或者雖然是由此經傳彼經,但仍然是寒邪,稱為兩個經絡因一種邪氣而同時患病。並病是指此經寒邪蘊積,而彼經卻是熱病,或者一個經絡同時存在寒熱兩種病症,稱為兩種邪氣同時侵犯身體。舌苔的直線分隔或橫向分隔與此並無直接關係。直線分隔成兩三路,是以表裡來區分。中間為裡,兩邊為表,左邊為肝膽,右邊為脾胃。
橫向分隔成兩三截,是以三焦來區分。舌尖為上焦,舌中部為中焦,舌根為下焦,觀察其顏色來判斷寒熱虛實。)所以舌尖白舌根黃,舌尖白舌根黑,以及舌苔一邊滑潤,雖然症狀類型不同,但都屬於半表半裡。白苔多而滑潤,黃黑苔少,則表證較多,還需和解。黃黑苔多而白苔少,或者出現芒刺、黑點、乾燥等情況,則里證較多,必須攻下。
即使舌苔中心黃黑,但邊緣滑潤潔白,則表示表證尚未完全消除。(所謂表證未盡,是指風寒尚未完全化為熱邪。個人認為即使化熱,仍然屬於表邪,與真正的里證,總歸不同。)傷寒則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溫熱時疫則使用涼膈散或白虎湯合承氣湯攻下。又傷寒病入膏肓,雖然舌苔潔白厚重,但非常乾燥龜裂,這是邪氣耗損津液,應該使用小柴胡湯稍加芒硝以利通大便。
純白滑潤的舌苔,是胃虛寒飲停滯於膈上的徵兆,往往在十三四天后病情變化,不可輕視。有一種白厚舌苔,如同煮熟的顏色,始終不變,則必定是裡有寒邪停滯不散,導致脈象沉伏不出,這是心脾氣虛,肺氣受損,必須謹慎,不可攻下。(寒邪停滯不化,可以用溫和的藥物攻下。)應該使用枳實理中湯,如果熱邪較重,則加入小陷胸湯攻下。至於能吃能拉但舌苔白滑者,則屬於臟腑積滯,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