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色診面色應病類

2. 《內經》面部五色應病總述篇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薄澤為風,沖濁為痹,沉濁為內,浮澤為外。

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上論五色所主之病。經曰:大氣入臟,腹痛下淫,謂周身元氣皆內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膚。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霈然者,病在血脈。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五臟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見於明堂,以候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於大熱也。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上論五臟病色。)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色之與脈,當參相應。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當浮大而散;色黃,其脈當中緩而大;色白,其脈當浮澀而短;色黑,其脈當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參相應者也,其不應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即藟字。)發死。(按:此浮濡而芤,陽虛陰散,所謂脾氣去胃,外歸陽明也。)

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謂疹筋。腹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上論色脈相應。按:此脈數字,似當作急字解,謂緊斂急引而不舒和也。見,謂挺鼓於皮上也,此寒氣深痼於筋中也,故曰疹筋,白黑色見,是寒涼清肅之氣,內連肝臟,剋制生陽之氣化,不得宣發也。)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目黃者,黃疸。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巢氏云:身面發黃,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強不能言者,名曰噤黃,心脾二臟瘀熱所為也。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者,名曰急黃。有得病即身面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即發熱心戰者是也。)

白話文:

《內經》面部五色應病總述篇

因此,聖人觀察患者的面色:黃赤色的人多為熱氣過盛,青白色的人熱氣較少,黑色的人多血氣不足。青黑代表疼痛,黃赤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面色薄而潤澤代表風症,面色紅腫混濁代表痹症,面色沉重混濁代表內臟疾病,面色浮腫潤澤代表外感疾病。

大氣進入臟腑的人,即使沒有明顯的疾病也會突然死亡,怎麼知道呢?答案是:如果兩顴出現紅色,像拇指般大小,即使病情看似好轉,也必定會突然死亡。如果庭(額頭中央)出現黑色,像拇指般大小,也必定會無病而突然死亡。(以上論述了五色所主導的疾病。經文中說:大氣入侵臟腑,腹痛腹瀉,說明全身元氣都內陷了,因此可以預知死亡,卻無法挽回生命。)

怎麼知道皮膚、肌肉、氣血、筋骨的疾病呢?答案是:顏色從兩眉間出現,且薄而潤澤,病在皮膚;嘴唇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病在肌肉;營氣充盈,病在血脈;眼睛顏色呈現青、黃、赤、白、黑,病在筋;耳朵焦枯,像沾染了污垢,病在骨骼。

鼻子是肺的官竅;眼睛是肝的官竅;口唇是脾的官竅;舌頭是心的官竅;耳朵是腎的官竅。所以,肺病的人會喘息、鼻翼張開;肝病的人,眼白會發青;脾病的人,嘴唇會發黃;心病的人,舌頭會捲曲變短,顴骨會發紅;腎病的人,顴骨和臉色會發黑。五臟各有其位置,因此五種顏色出現在面部,可以推測五臟的氣血狀況,左右高低,都各有其規律。

五種痿症,都產生於大熱。肺熱的人,面色蒼白,毛髮損傷;心熱的人,面色紅赤,血管充盈;肝熱的人,面色青暗,指甲枯萎;脾熱的人,面色黃,肌肉蠕動;腎熱的人,面色黑,牙齒鬆動。 (以上論述了五臟病變的面色。)

面色反映每日的變化,脈象反映月度的變化,面色和脈象應互相參照。看到面色卻得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得到相剋的脈象,就會死亡;得到相生的脈象,病情就會自然痊癒。例如,面色青,脈象應該弦急;面色赤,脈象應該浮大而散;面色黃,脈象應該中緩而大;面色白,脈象應該浮澀而短;面色黑,脈象應該沉濡而滑。這就是所謂的面色與脈象互相參照,不相符就是有病。

例如,面色青,脈象卻浮澀而短,若脈象浮大而緩則為相剋;若脈象浮大而散,則為相生。

有久病,五臟機能紊亂,影響脈象和面色,如何判斷疾病的久暫?答案是:脈象微弱,面色正常,是新病;脈象正常,面色異常,是久病;脈象和面色都異常,是久病;脈象和面色都正常,是新病。肝腎同時受損,面色青赤,應該沒有明顯的出血;如果已經出血,則像水中浸泡一樣。

脈象像鬆軟的泥土一樣,按之無力,這是肌肉氣血不足。面色先出現黑白,則將要死亡。(按:這是脈象浮腫而虛弱,陽虛陰散,這是脾氣不足,元氣外泄到陽明經。)

尺脈脈率很快,筋脈緊張,出現於皮膚表面,這是疹筋。腹部緊張,出現白色或黑色,則病情嚴重。(以上論述了面色和脈象的相互關係。按:這裡的“數”字,似乎應該理解為“急”字,意思是緊縮拘急而不舒緩。 “見”是指隆起於皮膚表面。這是寒邪深入筋脈,所以稱為疹筋,出現白黑顏色,是寒涼清肅之氣,內連肝臟,抑制了陽氣的生化,不能宣發。)

小便黃赤,安臥不起,是黃疸;食慾旺盛,像飢餓一樣,是胃疸;眼睛發黃,是黃疸;全身疼痛,面色微黃,牙齒發黃,指甲發黃,也是黃疸。(巢氏說:全身皮膚發黃,舌下大脈出現青黑色,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稱為噤黃,是心脾二臟瘀熱所致。突然發黃,心胸飽滿氣喘,性命危急,稱為急黃。有些人生病後立即全身發黃;有些人生前不知道自己發黃,死後才發現全身發黃,這種情況多伴有發熱心悸。)

癲癇初發,先是不高興,頭重痛,視力模糊,眼睛發赤,抽搐,然後煩躁不安。從面部觀察,可以取手太陽、陽明、太陰經的脈象,如果血脈恢復正常,則癲癇停止。(錢仲陽說:眼睛直視,腮幫子發紅,肝心都熱,明日午時,應預防驚厥,這就是這段經文的含義。以上雜論黃疸和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