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附:倉公診色分界法

齊丞相舍人奴病傷脾氣,法當至春,膈塞不通,不能飲食,至夏泄血死。所以知然者,脾氣周乘五臟,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滋。(交,即前榮未交之交。)

宋建病腎痹,得之好持重,當要脊痛,不得溺,所以知然者,見其色,太陽色干,腎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要,腰字。)

齊中郎破石病肺傷,得之墮馬;當溲血死。所以知然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數道,謂其脈來指下,如有數條細縷,散而不能聚者,此痰飲常象也,瘀血亦有之,皆由氣有所隔,不能周到故也,若死脈是氣散也,謂之解索。)

白話文:

附:倉公診色分界法

齊國丞相的僕人得了脾臟受損的疾病,按理應該在春天發病,但他的胸膈阻塞不通,無法進食,到了夏天便因腹瀉出血而死。所以知道他是這樣的原因是:脾氣運行全身,周遍五臟,脾臟受損就會影響其他臟腑,因此,他臉色呈現一種枯萎的黃色,觀察起來就像死人皮膚上那種青色的滋潤感。(「交」是指前榮未交接之時)

宋建得了腎臟痺證,因為經常搬抬重物而發病,腰部疼痛,無法排尿。所以知道他是這樣的原因是:觀察他的臉色,呈現太陽曬過的乾枯顏色,腎臟部位向上到腰部以下的區域,枯萎了大約四分之一。因此,在他發病前四五天,就能預知他的病情。(「要」即腰部)

齊國中郎將得了肺部受損的疾病,因為從馬上摔下來而導致。最後因尿血而死。所以知道他是這樣的原因是: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肺部的陰氣,脈象散亂,像多條細線一樣,到達指尖卻不規律。而且臉色也反映出這種病症。(「數道」是指脈象在指下,像多條細絲一樣分散,無法聚合,這是痰飲或瘀血常見的脈象,都是因為氣血阻塞不通暢,無法周流全身造成的,而如果脈象像散亂的繩索一樣,則代表氣血已散,稱為「解索」)

2. 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篇

謹案:面部當分九行,正中一行,左右各四行也。正中為天庭,為闕上,為闕中,為下極,為方上,為面王,為中央,(此中央為人中也。)為承漿,為下頦。其側當內眥以下,為目內眥,為面王以上,為面王以下。次側當目睛以下,為巨分,(一名法令。)為頤口角。次側當顴以下,為顴,(一名頄,音求。

)為中央。(此中央為頰中央也,)次側當顴後耳前,為顑,(一作頷,以其動與頷應也。)為顴後,(一名䪼,音拙,即顴後橫骨。)為循牙車以下。次側在面部之外,為蔽,耳門也;為蕃,頰側也。夾繩而上者,繩為面部兩側之轉角處也,下當顴,上當額角,如引繩者。

夾而上,即夾額角也。方上謂正當面王之上,即鼻柱與准相接,稍見低扼之處,能候胃氣盛虛,胃有瘕聚,即生黯皯;胃氣虛怯,即見低陷。方之為義與本腧篇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正同,舊為兩迎香上者未協。綜觀其位,五臟次於中央,而腎居膀胱下,(五色篇言中央有三而義各不同。

)六腑夾其兩側,而胃居脾上,肢節又居六腑之外也。刺熱論謂頰下逆顴為大瘕,(大瘕泄,即痢疾也。有謂五更腎泄者未是。)是大腸病也,是中央診膝,又診大腸也,故大便久秘,即其處發熱。顴後為脅痛,是顴後診臂,又診脅也。下牙車為腹滿,是牙車以下診股,又診腹也。

且股與股里,膝臏與膝,似俱不當兩出,疑巨分股里,當作腹裡也。頰上者,膈上也,是顴後橫骨之上也。

又案:面部之內應臟腑也,有以筋所結,有以脈所過,有以氣化所通,有以神明所發。如上文五色篇及刺熱論所敘,蓋氣化之事也。若內眥膀胱,外眥小腸,上唇人中大腸,下唇環口胃,耳前後耳中三焦、膽,則脈絡之事也。目上綱太陽,下綱陽明,鼻足太陽,耳中手太陽,頭右角足少陽,左角手陽明,則筋絡之事也。舌心,耳腎,鼻肺,唇脾,目肝,眉膽,則神明之事也。

病在筋者,視筋絡之部;病在脈者,視脈絡之部;病在氣化者,視氣化之部;病在神明者,視神明之部,知此則分部之法雖各不同,而皆各適其用矣。聖人之言,豈故為多歧以惑人哉,事各有當,不如此則事理不備也。茲詳註面部經絡如下,以便省覽。

額顱頭項:膀胱脈上額交巔上下項。胃脈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肝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膽脈上抵頭角。三焦脈過客主人前。三焦正脈別於巔。胃正脈上額䪼。胃別脈上絡頭項。(以上經脈所絡。)心腎肺脾胃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以上絡脈所絡。)督脈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營氣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其支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以上奇經所絡。)膀胱筋上頭,腎筋結於枕骨。膽筋上額角交巔上,左絡於右。三焦筋上乘頷,結於角。大腸筋上左角絡頭。(以上經筋所絡。)

白話文:

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

面部劃分九行,中間一行,左右各四行。中間一行,從上到下依次為天庭、闕上、闕中、下極、方上、面王(人中)、承漿、下頦。側面,內眼角以下,依次為目內眥、面王以上、面王以下。再往外,眼球以下,依次為巨分(法令)、頤口角。再往外,顴骨以下,依次為顴(頄)、頰中央。再往外,顴骨後耳前,依次為顑(頷)、顴後(䪼)、循牙車以下。最外側,為蔽(耳門)、蕃(頰側)。從面部兩側轉角處(夾繩)向上,如同拉起一條線,下端在顴骨,上端在額角。方上位於面王之上,即鼻樑與鼻根相接略微低陷處,可觀察胃氣盛衰,胃有積聚則出現黯黑,胃氣虛弱則低陷。方上之義與大陵穴(位於手腕掌後兩骨之間)的「方」字意義相同,舊說將兩側迎香穴之上也稱為方上,此說並不相符。

綜觀各部位,五臟位於中央,腎臟位於膀胱下方(《五色篇》中提及中央有三種不同的含義)。六腑位於兩側,胃位於脾臟上方。肢節則位於六腑之外。刺熱論中記載,頰下逆顴骨處腫痛為大瘕(大瘕洩即痢疾,所謂五更腎泄並非如此),是大腸疾病。此處(中央)診斷膝關節,也診斷大腸,故大便秘結時,此處會發熱。顴骨後部疼痛為脅痛,顴骨後部診斷手臂,也診斷脅肋。下牙床處疼痛為腹滿,下牙床以下診斷大腿,也診斷腹部。大腿與大腿內側,膝蓋與膝蓋內側,似乎都不應同時出現兩種診斷,懷疑巨分(法令)與大腿內側應改為腹部內側。頰部上方為膈肌上方,即顴骨後橫骨之上。

此外,面部內部與臟腑相應,有的通過筋絡相連,有的通過經脈相通,有的通過氣化相通,有的通過神明相應。如同《五色篇》和《刺熱論》所述,主要是氣化作用。內眼角應膀胱,外眼角應小腸,上唇人中應大腸,下唇環口應胃,耳前後及耳中應三焦、膽,這是經脈循行。眉毛上方應太陽經,眉毛下方應陽明經,鼻子應足太陽經,耳中應手太陽經,頭部右側角應足少陽經,左側角應手陽明經,這是筋絡循行。舌頭應心臟,耳朵應腎臟,鼻子應肺臟,嘴唇應脾臟,眼睛應肝臟,眉毛應膽囊,這是神明反應。

若病在筋絡,則觀察筋絡部位;若病在經脈,則觀察經脈部位;若病在氣化,則觀察氣化部位;若病在神明,則觀察神明部位。這樣,雖然分部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能各盡其用。聖人的話,豈會故意多歧以迷惑人呢?每件事都有其道理,不然事理就不完整了。現詳細註釋面部經絡如下,以方便參考。

額顱頭項:膀胱經經過上額、交會於百會穴、上下項。胃經經過客主人穴,沿髮際至額顱。肝經向上到達額部,與督脈會於百會穴。膽經向上到達頭角。三焦經經過客主人穴前方。三焦經正經從百會穴分出。胃經正經上達額部、顴骨後。胃經別經向上連接頭項。(以上為經脈循行)心、腎、肺、脾、胃五經皆會於耳中,向上連接左角。(以上為絡脈循行)督脈經過上額、交會於百會穴,進入腦絡,再從頸項分出。

營氣上達百會穴下達項部,與足太陽經相合;其支脈上達額部,循百會穴下達項部中央,沿脊柱進入骶骨,這是督脈。(以上為奇經循行)膀胱經筋膜上達頭部,腎經筋膜連於枕骨。膽經筋膜上達額角、交會於百會穴,左邊連到右邊。三焦經筋膜上達頷部,連於角。大腸經筋膜上達左角連接頭部。(以上為經筋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