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3)
卷下 (3)
1. 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篇
面顏:胃陽明脈榮於面。心其華在面。心正脈出於面。膽正脈散於面。(以上經脈所絡。)任脈循面。(以上奇經所絡。)膀胱筋上顏。(以上經筋所絡。)
鼻柱鼻準鼻孔: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大腸脈夾鼻孔。小腸脈抵鼻。(以上經脈所絡。)膀胱筋結於鼻。胃筋結於鼻。(以上經筋所絡。)
人中:大腸脈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脾氣絕人中滿。(以上經脈所絡。按:人中亦主膀胱、子處、督脈。)
唇口:大腸脈夾口。胃脈夾口環唇。胃正脈出於口。肝脈環唇內,故肝氣絕唇青。太陰結於太倉,故脾氣絕唇反。(以上經脈所絡。)任脈環唇。(以上奇經所絡。)三焦絡有邪,口乾。(以上絡脈所絡。)胃筋夾口,寒則引頰移口,熱則緩縱不收。胃小腸筋急,則口目為噼。(以上經筋所絡。)
承漿:胃脈交承漿。(以上經脈所絡。)
上齒下齒:胃脈入上齒中。大腸脈入下齒中。大腸別脈入頄,遍下齒。膀胱別脈入頄,遍上齒。腎氣絕,齒長而垢,或齒光無垢。(以上經脈所絡。)
舌中舌本舌下: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脾正脈貫舌中。腎脈夾舌本。腎正脈系舌本。膀胱脈夾舌本。心別脈系舌本。少陰結於廉泉。厥陰結於玉英。脾氣絕舌萎。(以上經脈所絡。癲狂篇:舌下少陰。)膀胱筋支者,入結舌本。三焦筋系舌本。三焦絡有邪,舌卷。肝氣絕,舌卷,卵縮。(以上經筋所絡。)
咽喉:胃脈循喉嚨。胃別脈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胃正脈上循咽。脾脈夾咽。脾正脈結咽。大腸正脈循喉嚨。肺正脈循喉嚨。小腸脈循咽。心正脈走喉嚨。包絡正脈循喉嚨。膽正脈夾咽。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膀胱脈循咽喉。腎脈循喉嚨。營氣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後,究於畜門。
(以上經脈所絡。)三焦絡有邪,喉痹。腎絡有邪,咽痛,不可納食。(以上絡脈所絡。)任脈至咽喉,入喉。(以上奇經所絡。)
目內眥銳眥上胞下胞:胃脈上至目內眥。膀胱脈起目內眥。太陽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小腸脈過目銳眥,至目內眥。三焦脈至目銳眥。膽脈起目銳眥,至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心正脈合目內眥。營氣注目內眥。(以上經脈所絡。)
任脈入目,系兩目之下中央。督脈別絡起目內眥。陰蹺之脈合太陽陽蹺而上行至目內眥,故目內眥痛取之陰蹺。(以上奇經所絡。)膀胱筋為目上綱。胃筋為目下綱。膽筋結於目眥為外維。小腸筋屬目外眥。三焦筋屬目外眥。胃小腸筋急,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以上經筋所絡。
目下裹大,其膽乃橫;水在腹者,目下必腫;是脾氣通於下胞也。上為外眥,下為內毗。)
目系:膀胱脈正屬目本,名曰眼系。胃正脈系目系。心別脈屬目系。膽正脈系目系。肝脈連目系,故肝氣絕目暈。衛氣平旦出於目,目者宗脈所聚也。(以上經脈所絡。脫陰者目盲,氣脫者目不明。)
白話文:
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篇
臉部:胃經的陽氣布滿面部。心的光澤顯現在臉上。心經的正脈從臉部出來。膽經的正脈散佈於面部。(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任脈循行於面部。(以上皆為奇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的筋絡連接著面部。(以上皆為經筋循行的部位)
鼻樑、鼻尖、鼻孔:胃經起於鼻根部,與太陽經交會,然後沿著鼻的外側向下走。大腸經夾著鼻孔。小腸經到達鼻部。(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膀胱經的筋絡連接著鼻子。胃經的筋絡連接著鼻子。(以上皆為經筋循行的部位)
人中:大腸經交會於人中,左側的大腸經通向右側,右側的大腸經通向左側。脾氣虛弱則人中飽滿。(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註:人中也與膀胱經、子宮經、督脈相關)
嘴唇:大腸經夾著嘴巴。胃經夾著嘴巴環繞嘴唇。胃經的正脈從口中出來。肝經環繞嘴唇內側,因此肝氣虛弱則嘴唇發青。脾經的經氣虛弱則嘴唇反翹。(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任脈環繞嘴唇。(以上皆為奇經循行的部位)三焦經有邪氣,則口乾。(以上皆為絡脈循行的部位)胃經的筋絡夾著嘴巴,寒冷則導致面頰肌肉牽動嘴巴,溫熱則鬆弛不收縮。胃經和小腸經的筋絡緊張,則口眼歪斜。(以上皆為經筋循行的部位)
承漿穴:胃經經過承漿穴。(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
上齒下齒:胃經進入上齒。大腸經進入下齒。大腸經的別脈進入牙齦,遍佈下齒。膀胱經的別脈進入牙齦,遍佈上齒。腎氣虛弱,則牙齒過長且污垢,或牙齒光亮無污垢。(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
舌頭中部、舌根、舌下:脾經連接著舌根,散佈於舌下。脾經的正脈貫穿舌頭中部。腎經夾著舌根。腎經的正脈連接著舌根。膀胱經夾著舌根。心經的別脈連著舌根。少陰經在廉泉穴交會。厥陰經在玉英穴交會。脾氣虛弱則舌頭萎縮。(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癲狂篇:舌下少陰)膀胱經的筋絡分支進入並連接著舌根。三焦經的筋絡連著舌根。三焦經有邪氣,則舌頭捲曲。肝氣虛弱,則舌頭捲曲,睪丸收縮。(以上皆為經筋循行的部位)
咽喉:胃經循行於喉嚨。胃經的別脈匯集諸經之氣,向下連接著喉嚨。胃經的正脈向上循行於咽喉。脾經夾著咽喉。脾經的正脈連接著咽喉。大腸經的正脈循行於喉嚨。肺經的正脈循行於喉嚨。小腸經循行於咽喉。心經的正脈經過喉嚨。包絡經的正脈循行於喉嚨。膽經的正脈夾著咽喉。肝經循行於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額頭。膀胱經循行於咽喉。腎經循行於喉嚨。營氣注入肺部,向上循行於喉嚨,進入額頭後方,最終到達肛門。(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三焦經有邪氣,則喉嚨阻塞。腎經的絡脈有邪氣,則咽喉疼痛,無法吞嚥。(以上皆為絡脈循行的部位)任脈到達咽喉,進入喉嚨。(以上皆為奇經循行的部位)
眼內眥、眼角、上眼瞼、下眼瞼:胃經向上到達眼內眥。膀胱經起於眼內眥。太陽經在命門穴交會,命門穴與眼睛相關。小腸經經過眼角,到達眼內眥。三焦經到達眼角。膽經起於眼角,到達眼角後方,其分支與眼角分開。心經的正脈與眼內眥相連。營氣到達眼內眥。(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
任脈進入眼睛,連接著兩眼下方中央。督脈的分支絡脈起於眼內眥。陰蹺脈與太陽陽蹺脈會合向上行至眼內眥,因此眼內眥疼痛可以從陰蹺脈治療。(以上皆為奇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的筋絡是眼睛上方的支撐。胃經的筋絡是眼睛下方的支撐。膽經的筋絡連接著眼角,是眼睛外側的保護。小腸經的筋絡屬於眼外角。三焦經的筋絡屬於眼外角。胃經和小腸經的筋絡緊張,則口眼歪斜。眼角緊繃則無法看東西。(以上皆為經筋循行的部位,眼下方腫大,是膽經橫向循行;腹部積水,眼下方一定腫脹;這是脾經經氣與下眼瞼相通的表現。上眼瞼外側為眼角,下眼瞼內側為眼內眥。)
眼系:膀胱經的正脈屬於眼睛的根本,稱為眼系。胃經的正脈連接著眼系。心經的別脈屬於眼系。膽經的正脈連接著眼系。肝經連接著眼系,因此肝氣虛弱則眼睛昏花。衛氣清晨從眼睛出來,眼睛是經脈匯聚的地方。(以上皆為經脈循行的部位,陽氣脫落則眼睛失明,氣虛則眼睛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