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篇

顴䪼:胃正脈上額䪼。膀胱脈入頄遍上齒。大腸脈入頄遍下齒。小腸脈上䪼,斜絡於顴。三焦脈出䪼。膽脈抵䪼下。(按:䪼,音拙,顴後橫骨也。頄,音求,即顴也,作鳩誤。以上經脈所絡。)胃筋合於頄。膀胱筋結於頄。大腸筋結於頄。膽筋結於頄。(以上經筋所絡。)蹺脈入頄,營氣出䪼。(以上奇經所絡。)

頰頤:大腸脈貫頰。小腸脈上頰,其支者別頰。三焦脈下頰又交頰。肝脈支者,從目系下頰裡。(以上經脈所絡,)任脈上頤。(以上奇經所絡。)胃筋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大腸筋上頰,其支者下右頷。(以上經筋所絡。)

頷曲頰牙車:胃脈循頤後下廉,下大迎,循頰車。膽脈下頰車。大腸別脈上曲頰。膽正脈出頤頷中。(以上經脈所絡。)大腸筋上頰,其支者下右頷。小腸筋下結於頷。膽筋下走頷。三焦筋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牙車。(以上經筋所絡。)

耳前後耳上下角耳中:胃脈上耳前。陽明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大腸別脈其支者入耳中,合於宗脈,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小腸脈入耳中。膀胱脈支者從巔至耳上角。三焦脈系耳後,上出耳上角,入耳中,出走耳前。膽脈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少陽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

包絡正脈出耳後,合三焦脈於完骨之下。胃中空則宗脈虛,故耳鳴。液脫者,骨屬曲伸不利,脛酸,耳數鳴。精脫者耳聾。(以上經脈所絡。)心肝脾肺胃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以上絡脈所絡。)胃筋結於耳前。三焦筋循耳前。膽筋循耳後。膀胱筋結於完骨。小腸筋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以上經筋所絡。)

上皆筋脈所絡之事也。至於氣化神明之二義,猶有可得而言者,如額心,鼻脾,頤腎,左頰肝,右頰肺,此高下左右,以應五臟氣化之正位也。又面色皆屬於心,兩目四維皆屬於肝,兩頰皆屬於肺,唇四白皆屬於脾,兩顴兩耳輪皆屬於腎,頰車皆屬大腸,舌下兩竅皆屬膽,又屬腎,此旁見側出,以應臟腑氣化之旁溢也。目分五臟者,目雖主肝而出於腦,腦受五臟之精也。

舌分五臟者,舌雖主心而本於胃,胃為臟腑之海也,此皆氣化之所通也。神明者,性情之有知覺者也,如耳能知音也,目能知色也,鼻能知臭也,口能知味也,舌能出音也,此皆有五臟知覺以主之,而非外竅所能為也,故曰神明所發也。病在筋失其形,病在脈失其形,或失其色,病在氣化失其色,病在神明失其知覺功用也。

能通此者,即觀於面,而知筋絡臟腑受病之淺深,所謂洞見五臟症痞也,可稱神良矣。

白話文:

面部臟腑肢節分位圖說篇

顴骨:胃經的正脈經過上顴骨。膀胱經脈進入顴骨,遍佈上排牙齒。大腸經脈進入顴骨,遍佈下排牙齒。小腸經脈經過上顴骨,斜行絡於顴骨。三焦經脈從顴骨後方出來。膽經脈到達顴骨下方。(顴骨後方的橫骨)胃的筋膜連接於顴骨。膀胱的筋膜連接於顴骨。大腸的筋膜連接於顴骨。膽的筋膜連接於顴骨。奇經八脈中的蹺脈進入顴骨,營氣從顴骨後方出來。

頰部和下顎:大腸經脈貫穿頰部。小腸經脈經過上頰部,其分支則分佈於其他頰部。三焦經脈經過下頰部,並與其他頰部交會。肝經的分支,從眼部經絡往下進入頰部內側。任脈經過下顎。胃的筋膜分支,從頰部連接到耳前方。大腸的筋膜經過上頰部,其分支則往下延伸至右下顎。

下顎、頰部肌肉、牙齒:胃經循行下顎後方,向下到達大迎穴,沿著頰車穴而行。膽經經過頰車穴下方。大腸經的分支經過下顎和頰部。膽經的正脈從下顎中間出來。大腸的筋膜經過上頰部,其分支則往下延伸至右下顎。小腸的筋膜向下連接到下顎。膽的筋膜向下到達下顎。三焦筋膜的分支,經過下顎和頰部肌肉,進入舌根,其分支則到達上牙齒。

耳部前後、上下、中間:胃經經過耳前方。陽明經脈連接於耳前的顙大(耳前骨)。大腸經的分支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耳為宗脈彙集之處)。小腸經脈進入耳中。膀胱經脈的分支從頭頂延伸至耳上角。三焦經脈連繫著耳後,向上到達耳上角,進入耳中,然後向前延伸至耳前方。膽經經過耳後下方,其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然後向前延伸至耳前方。少陽經脈連接於耳中的窗籠穴。

包絡經的正脈從耳後出來,與三焦經脈在完骨下方會合。胃中空虛則宗脈虛弱,因此耳鳴。體液不足則骨骼關節活動不利,小腿酸痛,經常耳鳴。精氣不足則耳聾。心、肝、脾、肺、胃五臟的經絡都在耳中匯合,向上連接到左耳廓。胃的筋膜連接到耳前方。三焦的筋膜沿著耳前方走行。膽的筋膜沿著耳後走行。膀胱的筋膜連接到完骨。小腸的筋膜連接到耳後完骨,其分支進入耳中,主幹則從耳上方出來。

以上皆為筋脈的連繫情況。至於氣化和神明方面,也有可以說明的,例如:額頭與心臟,鼻子與脾臟,下顎與腎臟,左頰與肝臟,右頰與肺臟,這些位置的高低左右,都與五臟氣化之正位相應。此外,面色都屬於心臟,雙眼與肝臟相關,雙頰與肺臟相關,嘴唇與脾臟相關,顴骨與耳朵與腎臟相關,頰車穴與大腸相關,舌下兩竅與膽經相關,也與腎臟相關,這些都是側面反映臟腑氣化之處。眼睛與五臟相關,眼睛雖由肝臟主導,但來自大腦,而大腦則接受五臟精氣的滋養。

舌頭與五臟相關,舌頭雖由心臟主導,但根源在於胃,胃是臟腑之海,這些都是氣化相通的表現。神明指的是性情感知的能力,例如耳朵能聽見聲音,眼睛能看見顏色,鼻子能聞到氣味,嘴巴能嚐到味道,舌頭能發出聲音,這些都是五臟感知能力的主導,而非外竅所能獨立完成的,所以稱之為神明所發。疾病若在筋膜則形體改變,疾病若在經脈則形體或顏色改變,疾病若在氣化則顏色改變,疾病若在神明則感知能力喪失。

能通曉這些的人,就能通過觀察面部,了解筋絡臟腑受病的深淺,所謂洞察五臟病症,可謂神明之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