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形色外診簡摩》~ 卷下 (4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0)

1. 聞法

若其人本來語聲雄烈,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肺病聲之候也。

羽音人者,主腎聲也。腎聲呻,其音瑟,其志恐,其經足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不通,陰陽反祚,陽氣內伏,陰氣外升,升則寒,寒則虛,虛則癘風所傷,語言蹇吃不轉,偏枯,腳偏跛蹇,若在左則左腎傷,在右則右腎傷,其偏枯分體,從鼻而分,半邊至腳,緩弱不遂,口亦欹,語聲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甚則不可治,腎瀝湯主之。

若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為土剋水,陽擊陰,陰氣伏而陽氣起,起則熱,熱則實,實則怒,怒則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小便赤黃,言音口動而不出,笑而看人,此為邪熱傷腎,甚則不可治,若面黑黃耳不應,亦可治。

若其人本來不吃,忽然蹇吃,而好瞋怒,反於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已是其候,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叉腹,此腎病聲之候也。(《千金方》。)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起居如常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不得臥,臥則喘者,水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者,風水也。胃中不安,氣上迫肺故也。(《內經》。)

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息搖肩者,胸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當唾涎沫,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病並當作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師持脈病人呻者,痛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言遲者,風也。(風溫為病,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病深者其聲噦。(此腎氣之失根也,其聲必微。噦乃乾嘔呃噫之通名,不必苦為分明也。)

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胃氣下行,以降為順,虛則力不能降而氣逆矣,是腎敗之漸也。)

傷寒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噦而腹滿者,視其前後,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此皆熱結內實而氣上逆也。)

濕家下之早則噦,此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此暖氣在下,寒閉於上,沖激而然也,亦有痰閉而然者。仲景。)

經曰:虛則鄭聲。鄭聲者,邪音也,謂聲重而轉,失其本音也。凡汗下後,或久病氣虛者,往往語聲中變,是正氣怯而音不能圓滿也。故《素問》曰:氣虛者言無常也。《靈樞》曰:五臟使五色修明而聲章。聲章者,言聲與平生異也。

白話文:

[聞法]

一個人原本聲音洪亮有力,突然變得低沉沙啞,說話費力,與平常不同;別人叫他,他直視而不回應,雖然還沒生病,但情況不會持續很久。這是肺病的徵兆。

羽音,指的是腎的聲音。腎的聲音像呻吟,聲音低沉沙啞,心情恐懼,經絡是足少陰經。如果腎氣逆犯太陽經,則氣血運行不通暢,陰陽失調,陽氣內藏,陰氣外升,外升則寒,寒則虛弱,虛弱則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說話口吃不流暢,半身不遂,腳跛,左側半身不遂則左腎受損,右側半身不遂則右腎受損;半身不遂從鼻子開始,一直延伸到腳,肢體無力,嘴巴歪斜,說話含糊不清,大小便失禁,耳朵聽力下降,腰背疼痛,嚴重則無法治癒,可用腎瀝湯治療。

如果呻吟且容易發怒,發怒又容易遺忘,神志恍惚,好像在想什麼事,這是脾土克制腎水,陽氣攻伐陰氣,陰氣內伏而陽氣上升,上升則熱,熱則實,實則容易發怒,發怒則遺忘,聽不見聲音,四肢感覺滿脹,小便赤黃,說話嘴巴動了卻發不出聲音,對人微笑,這是邪熱傷腎,嚴重則難以治癒,如果面色黑黃,耳朵聽力下降,還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一個人原本不口吃,突然開始口吃,而且容易發怒,與平常性格相反,這是腎臟已經受損,雖然還沒明顯發病,但已經是徵兆;見到人還沒說話,就先開口笑,然後又閉口不語,手舉起來叉腰,這是腎病的聲音徵兆。(《千金方》)

心臟發出的聲音是噫(嘆息聲),肺是咳嗽,肝是說話,脾是吞咽,腎是打呵欠、打噴嚏,胃是氣逆、呃逆。

五臟是人體內臟的守護者,如果內臟充實飽滿,氣盛而恐懼,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這是中氣濕盛。說話很輕微,一天才能說幾句話,這是氣虛。衣衫不整,說話不顧場合,不分親疏貴賤,這是神志紊亂。

睡覺時不能平臥,呼吸有聲音,是陽明經氣逆。起居如常,呼吸卻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逆行。不能平臥,平臥就喘,這是水腫。不能平臥,平臥就咳嗽,這是風水。胃不舒服,氣往上衝迫使肺部,也是這個原因。(《內經》)

聲音低沉沙啞,喜歡驚呼,是骨節疾病。聲音低沉沙啞,聽不清楚,是心膈之間有病。聲音細微而長,是頭部有病。呼吸時肩膀震動,是胸中有硬塊。呼吸時胸部上抬,是咳嗽。呼吸時張口短氣,是肺痿,會吐口水,呼吸微弱而頻數,病在中焦實證,瀉下則愈,虛證則不治。病在上焦則呼吸急促,在下焦則呼吸緩慢,這些都很難治癒。(疾病同時伴有疼痛。)

正常人沒有寒熱,呼吸短促氣不夠用,是實證。

醫生把脈時病人呻吟,是疼痛。搖頭說話,是內臟疼痛。說話遲緩,是風邪。 (風溫病,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病情嚴重者的聲音像呃逆。(這是腎氣衰竭,聲音必定微弱。呃逆是乾嘔、呃逆的通稱,不必苦究其區別。)

胃虛寒不能吃東西,喝水就呃逆。(胃氣下降,以降為順,虛則力不能下降而氣逆,這是腎臟衰敗的徵兆。)

傷寒發熱,時時呃逆,用小柴胡湯。呃逆且腹部脹滿,觀察前後,哪個部位不通暢,通暢則痊癒。(這些都是熱邪結聚內實,氣往上逆。)

濕邪病症,瀉下太早則會呃逆,這是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這是溫氣在下,寒邪在上,相互衝擊而導致的,也有痰邪阻塞而引起的。仲景)

經書說:虛則鄭聲。鄭聲,是邪音,指聲音沉重而轉變,失去了本來的聲音。凡是汗下之後,或者久病氣虛的人,往往聲音發生變化,這是正氣衰弱,聲音不能圓潤飽滿的緣故。所以《素問》說:氣虛者言無常也。《靈樞》說:五臟使五色修明而聲章。聲章,指聲音與平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