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嬰童類萃》是明代醫學家王大倫的一部重要兒科專著,共十卷,結構嚴謹,內容涵蓋廣泛。這部著作不僅是王大倫臨床經驗的結晶,也反映了明代中醫兒科學的發展水平,並對後世兒科產生了深遠影響。全書核心思想貫穿於「內篇」、「外篇」與「雜篇」三大框架之中,針對嬰幼兒這一特殊群體,提出了獨到的診治與護理理念。
全書的編排體現了系統性,將小兒疾病分門別類進行論述。「內篇」聚焦於小兒內科常見疾病,包括感冒、發熱、咳嗽、喘息、腹瀉、嘔吐、疳積、驚風、癇症等。這些疾病在嬰幼兒時期發病率高,變化迅速,是兒科臨床的重點和難點。《嬰童類萃》在這一部分詳細闡述了這些疾病的辨證要點和治療方藥,提供了豐富的臨床實用指導。例如,書中提及小兒驚風的治療,列舉了如琥珀抱龍丸、紫金錠等經典方劑,並強調審證而投,可見其對這一急重症的高度重視和豐富的應對經驗。
「外篇」則涉及小兒外科和皮膚科疾病,如疔瘡、癤腫、丹毒、濕疹、痱子、水痘、麻疹、天花等。這些多為外科感染或外感時疫,在衛生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對嬰幼兒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王大倫在「外篇」中對這些疾病的辨識和處理提供了指導,雖然具體內容未能盡覽,但其將外科疾病獨立成篇,顯示了當時兒科對外證的關注度及其在臨床中的實際需求。
「雜篇」是全書的補充與拓展,包含了一些較為特殊或綜合性的疾病,如小兒疳積、驚風、癇症、夜啼等。值得注意的是,驚風和癇症在「內篇」和「雜篇」中均有提及,可能意味著從不同角度或不同病程階段進行論述,顯示了這些疾病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疳積作為兒科常見的慢性病,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其在雜篇中被獨立論述,可見其重要性。夜啼雖非重症,卻困擾甚廣,影響小兒及家人的休息,列入雜篇也體現了作者對臨床實際問題的細緻關注。
《嬰童類萃》的臨床實用性是其最大的特色和價值所在。書中不僅羅列疾病條目,更注重診療細節。從提供的補充內容和凡例中,我們可以窺見作者所強調的幾個核心理念:
首先,診斷方面,王大倫繼承並強調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在小兒科的應用。尤其針對小兒脈象難診、無法言說病情等特點,書中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觀察方法。例如,《小兒形證歌》和《顱囟要略》專門討論了如何通過觀察小兒的面色、面部特定部位(如眉稜、準頭、耳間、唇口等)以及顱囟的形態變化(青筋、陷、軟、腫、冷、歪、大小等)來判斷病情和預後。這種對形、色、態的細緻觀察,正是「望」診在兒科的具體發揮。而《小兒形證歌》將五臟病變與面部及肢體表現聯繫起來,如「心主驚兮肺主氣,肝主風兮脾主味」,「面青翻白膽主驚」,「腎候咬牙肝眼搐」,「五心熱是脾家咎」等,提供了豐富的兒科辨證線索,彌補了脈診和問診的不足,體現了作者深入的臨床觀察和系統歸納能力。
其次,治療方面,王大倫主張以中藥治療為主,並強調「辨證施治」。這要求醫生根據小兒的不同年齡、體質、疾病階段等因素,靈活選用方藥。凡例中提到「藥用依時,方隨病制;寒熱溫涼,性各不一;宣通補瀉,貴乎得宜」,這是中醫藥使用的普遍原則,但在兒科尤需謹慎。書中對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有明確的態度,特別是對於有毒藥物,如附子、蜈蚣、全蠍、金石之藥(琥珀、牛黃等)、麝香、冰片、巴豆等,作者持謹慎態度,認為「不可浪用」,強調「藥不投症,害兒不淺」,並提出了「中病則已」的原則,以及使用甘草作為引導和佐使藥來減輕毒性。這種對藥物安全性的重視,特別是在兒科應用上的慎重,顯示了王大倫高尚的醫德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再次,預防方面,王大倫具有「未病先防」的超前意識。他強調注意小兒的飲食、起居、衛生等。書中的《慎護論》直接指出了衣著不可過暖(易虛表而招風邪),飲食不可過飽(易傷脾胃)等具體護理細節。更為突出的是,《擇乳母論》專篇論述了選擇乳母的重要性,認為乳母的體質(肥實或瘦瘠)、性情(強悍暴戾或婉靜清靜)甚至病史(如瘡疥、楊梅瘡、出痘)都會直接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體質乃至性情。這不僅是從現代醫學角度認識到母乳質量和疾病傳播的重要性,更是從中醫整體觀出發,將嬰兒的健康與其所依賴的母體(乳母)狀態緊密聯繫起來,體現了「預防勝於治療」以及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凡例》反映了王大倫對當時醫學界某些謬誤的批判精神。《凡例》中關於「禁挑筋論」的內容極具價值。王大倫嚴厲抨擊了當時流行的通過挑破小兒虎口處「筋」來治療疾病的做法,認為這是一種「真胡說可笑之極」的「惑世巫民」之術。他明確指出,虎口的三關(風、氣、命)是診脈部位,對應大人寸關尺,是通過紋路、氣色來診斷疾病的,並非可以挑破的筋。他追溯這種方法的來源,認為可能是從古代小兒推拿法訛傳而來,本意是通過摩擦等物理方法輔助治療,而非挑破。這種對缺乏理論依據、實踐中貽害無窮的偽醫術進行嚴正駁斥,體現了王大倫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對患兒生命的責任感。
此外,書中關於嬰兒發育的論述,如《小兒初受氣論》和《受胎論》,詳細描述了胎兒在母腹中的發育過程,以及出生後各個階段的生理特點(如瞳子成、能反覆、能獨坐、能匍匐、能獨倚、能移步等)。這顯示了作者對小兒生理學有著深入的認識,並以此作為理解小兒病理變化的基礎。他認為「冠壯易明,幼童難治」,正是因為小兒「精神未備,骨格未堅,形聲未正,脈息未全」,這些生理特點決定了兒科診斷和治療的特殊性和難度。
總而言之,《嬰童類萃》是一部內容豐富、見解深刻的中醫兒科專著。王大倫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系統地論述了小兒內、外、雜病的診治,並在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見解和實用的方法。書中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深入剖析、對診斷方法的細緻入微、對藥物使用的謹慎態度、對未病先防思想的重視,以及對醫學謬誤的批判,都使其成為中醫兒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僅為後世兒科醫家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和臨床經驗,也為中醫兒科學體系的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