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黃疸論

(附黃病)

黃疸之症,內經有五:一曰黃汗,二曰黃疸,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勞疸,皆濕熱內蒸而為病也。譬猶酓醬,濕熱相鬱則生黃矣。小兒黃症比大人相似,所感不同,皆由脾胃飲食過傷,濕熱熏蒸,黃疸生矣。其候,面目身體皆黃,小便亦皆黃色。其症亦有虛、有實、有寒、有熱。

隨其症,調理之。又有飲食如常,不生肌肉,遍身黃色,好食泥土、布絮、茶炭等物,內有蟲積,一名黃病。即今俗云黃胖病是也。另有黃病方,不可作疸醫治。又有傷寒陽明無汗、發黃,乃蓄血症,當從傷寒症調治之。其脈浮、大便滑、小便如塵汁、汗著衣皆黃、面黧者,難治。

茵陳五苓散,治一切黃疸並效。

白朮,豬苓,澤瀉,茯苓(各一錢),肉桂(三分),茵陳(一錢五分)

燈心二十寸,淡竹葉二十片,水煎。

茵陳湯,治身熱發黃,胸滿心煩,乃內蓄積熱,宜下;及陽明蓄熱,發黃並效。

茵陳(三錢),大黃(二錢),山梔(一錢)

水煎。臨起入大黃,煎一滾服。

木香檳榔丸(方見前。治疸甚效。)

加味茵陳湯,疸症初起,先視虛實,用藥微利其蘊熱,後用退疸藥方效。

赤茯苓,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豬苓,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皮,山梔(各三分),茵陳(一錢)

生薑一片,竹葉十片,水煎。

犀角湯,治身熱發黃,口乾煩躁,心神驚悸。

茵陳(一錢),乾葛,龍膽草,升麻,滑石(一錢五分),寒水石(一錢五分),犀角,生地(各七分)

燈心二十寸,竹葉十片,水煎。

退黃丸,治黃病,及久瀉、久痢、便血並效。

蒼朮(三兩,炒),厚朴(一兩五錢,薑製),陳皮(二兩五錢),甘草(一兩),綠礬(醋炒焦枯,二兩)

為末,醋糊為丸,棗湯下。

綠霞丸,治遍身面目俱黃,服之即退;治疳病垂死,服之亦效。

綠礬(四兩,醋一碗,煮焦枯)

為末,紅棗蒸熟為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湯下。赤痢白砂糖湯下;白痢赤砂糖湯下。

黃病丸,治嬰童一切黃病,男婦並宜服之。

皂礬(一斤),白麵(二斤,做餅裹礬煨熟),胡桃肉(一斤),川椒(二兩),厚朴(三兩),蒼朮(四兩),甘草(二兩),紅棗(二斤,蒸熟去核搗)

為末,棗膏為丸。日服三次,溫酒下,不飲白湯下。

以上三方忌腥葷、油膩、生冷之物。

白話文:

黃疸論

(附帶黃病說明)

黃疸這種病症,在《內經》裡提到有五種:第一種是黃汗,第二種是黃疸,第三種是穀疸,第四種是酒疸,第五種是女勞疸,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濕熱蘊積而發病的。就像釀醬一樣,濕熱互相鬱積就會產生黃色。小兒的黃疸症狀和大人相似,但病因不同,大多是因為脾胃消化不良,飲食過量而傷到脾胃,導致濕熱蒸騰,才會產生黃疸。它的症狀是臉、眼睛、身體都發黃,小便也是黃色的。病情也有虛、實、寒、熱之分。

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調理。還有一種情況是飲食正常,但卻不長肌肉,全身發黃,喜歡吃泥土、布絮、茶葉渣等異物,這是因為體內有蟲積,也叫做黃病,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黃胖病。這種黃病有特別的治療方法,不能當作一般的黃疸來治療。另外,還有因為傷寒導致的陽明病,沒有汗且出現發黃,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應該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來處理。如果脈象是浮大,大便滑泄,小便像塵土一樣,汗水沾到衣服會變黃,臉色發黑,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

茵陳五苓散,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黃疸,效果很好。

藥方組成:白朮、豬苓、澤瀉、茯苓各一錢,肉桂三分,茵陳一錢五分。 用法:用燈心草二十寸,淡竹葉二十片,加水煎煮服用。

茵陳湯,可以用來治療身體發熱發黃、胸悶心煩,這是體內積蓄熱邪,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以及治療陽明病蓄熱導致的發黃,效果都很好。

藥方組成:茵陳三錢,大黃二錢,山梔子一錢。 用法:加水煎煮,快起鍋時放入大黃,煮滾後服用。

木香檳榔丸(藥方在前面提到過。治療黃疸效果很好。)

加味茵陳湯,黃疸剛開始發病時,要先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先用藥稍微疏導體內的積熱,之後再用退黃疸的藥方,效果會更好。

藥方組成:赤茯苓、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豬苓、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皮、山梔子各三分,茵陳一錢。 用法:加入生薑一片、竹葉十片,加水煎煮服用。

犀角湯,可以用來治療身體發熱發黃,口乾煩躁,心神不安。

藥方組成:茵陳一錢,乾葛、龍膽草、升麻、滑石各一錢五分,寒水石一錢五分,犀角、生地各七分。 用法:用燈心草二十寸,竹葉十片,加水煎煮服用。

退黃丸,可以治療黃病,以及久瀉、久痢、便血等症狀,效果都很好。

藥方組成:蒼朮三兩(炒過),厚朴一兩五錢(用薑製過),陳皮二兩五錢,甘草一兩,綠礬二兩(用醋炒到焦枯)。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藥丸,用棗湯送服。

綠霞丸,可以治療全身、臉部都發黃,服用後黃疸很快消退;治療疳病危重,服用後也有效果。

藥方組成:綠礬四兩(用醋一碗煮到焦枯)。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紅棗肉做成藥丸,像麻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茶湯送服。如果是赤痢,就用白砂糖湯送服;如果是白痢,就用紅砂糖湯送服。

黃病丸,可以治療嬰幼兒各種黃病,男女老少都適合服用。

藥方組成:皂礬一斤,白麵二斤(做成餅包著皂礬煨熟),核桃肉一斤,川椒二兩,厚朴三兩,蒼朮四兩,甘草二兩,紅棗二斤(蒸熟去核搗成泥)。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棗泥做成藥丸。每天服用三次,用溫酒送服,不喝酒可以用白開水送服。

以上這三個藥方,都要忌吃腥味、油膩、生冷的食物。

2. 盜汗自汗論

經云:飲食飽甚,汗出干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強力房勞,汗亦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動作勞,汗出於脾。所謂盜汗者,猶賊潛窺人息而行盜也。睡則汗出,症屬陰虛,四物湯加牡蠣粉主之。自汗者,常居無故自汗,症屬陽虛,四君子兼六黃湯主之。

皆因氣血內虛,腠里不密,所謂陰虛陽必湊,陽虛陰必乘。汗乃心之液,心虛則外泄。久而不治,汗多則亡陽,面黃肌瘦,皮焦毛槁,變生他症矣。又有乳母壯盛,嬰兒體實,睡中汗出,不拘日夜,時常汗多,無妨,不必服藥。

四物牡蠣湯,治睡則汗出,皮黃肌瘦。

當歸(一錢),黃耆(一錢二分),白芍,川芎(各六分),生地(一錢),牡蠣(一錢),官桂(三分)

圓眼肉五個,浮小麥百粒,水煎。

加味四君子湯,治自汗不止。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連,黃耆,白芍(各一錢),官桂(四分)

燈心二十寸,浮小麥百粒,水煎。

當歸六黃湯,治陰陽兩虛,自汗、盜汗並效。

當歸,生地,熟地,黃連(酒炒),黃芩(酒炒),黃柏(酒炒),黃耆(蜜炒)

各等分,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黃耆湯,治自汗、盜汗。

黃耆(一錢),茯苓,熟地,麻黃根,天冬,防風,當歸(各七分),甘草(五分),五味,官桂(各三分),牡蠣(一錢二分,煅)

生薑三片,棗一枚,浮小麥百粒,水煎。

大建中湯,治虛熱盜汗,怔忡驚悸,四肢倦怠,氣促。

黃耆(一錢,蜜炒),遠志肉,當歸(各八分),澤瀉,白芍,人參,甘草(炙),酸棗仁(炒),龍骨(煨研,各五分)

牡蠣固真湯,自汗、盜汗,陰陽兩虛,夜睡多驚,怔忡恐怖,四肢怠惰,皮焦口苦。

黃耆,麻黃根,當歸,生地,人參,麥冬(各一錢),小柴胡,酸棗(炒),五味(二分),白朮,黃芩(各七分),甘草(五分)

浮小麥百粒,圓眼肉五個,水煎。

團參飲子,治小兒驚熱盜汗。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當歸(一錢五分)

加豬心一片,水煎。

單方,五倍子為末,臨睡時,乳母唾調敷臍即止。

白話文:

醫書上說:飲食過飽,汗會從胃部排出;受到驚嚇而耗損精氣,汗會從心臟排出;負重遠行,汗會從腎臟排出;性生活過度,汗也會從腎臟排出;快速奔跑或恐懼時,汗會從肝臟排出;勞動或過度活動,汗會從脾臟排出。所謂的盜汗,就像小偷偷偷潛入趁人睡著時偷竊一樣。睡著時汗出,這種情況屬於陰虛,可以用四物湯加牡蠣粉來治療。自汗,指的是沒有任何原因就常常自己出汗,這種情況屬於陽虛,可以用四君子湯搭配六黃湯來治療。

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身體氣血內虛,皮膚毛孔不緊密,所謂「陰虛陽必湊,陽虛陰必乘」,也就是說陰虛會導致陽氣湊近,陽虛則會導致陰氣侵擾。汗是心臟的津液,心臟虛弱就會向外洩露。如果長期不治療,汗出過多就會導致陽氣耗盡,臉色蠟黃、肌肉消瘦、皮膚乾燥、毛髮枯槁,甚至會引發其他疾病。另外,哺乳期的母親如果身體強壯,嬰兒也體格健壯,睡覺時出汗,不論白天黑夜,常常出汗,這是正常的,不需要吃藥治療。

四物牡蠣湯,用來治療睡著時出汗,皮膚蠟黃、肌肉消瘦的情況。

藥方組成:當歸(3.75克),黃耆(4.5克),白芍,川芎(各2.25克),生地(3.75克),牡蠣(3.75克),肉桂(1.125克)。 加入龍眼肉五個,浮小麥一百粒,用水煎煮。

加味四君子湯,用來治療自汗不止的情況。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連,黃耆,白芍(各3.75克),肉桂(1.5克)。 加入燈心草約60公分長,浮小麥一百粒,用水煎煮。

當歸六黃湯,用來治療陰陽兩虛,自汗、盜汗都有效。

藥方組成:當歸,生地,熟地,黃連(用酒炒過),黃芩(用酒炒過),黃柏(用酒炒過),黃耆(用蜂蜜炒過)。 每種藥材等量,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

黃耆湯,用來治療自汗、盜汗。

藥方組成:黃耆(3.75克),茯苓,熟地,麻黃根,天冬,防風,當歸(各2.625克),甘草(1.875克),五味子,肉桂(各1.125克),煅牡蠣(4.5克)。 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浮小麥一百粒,用水煎煮。

大建中湯,用來治療因虛熱引起的盜汗,心悸,驚恐,四肢疲倦,呼吸急促。

藥方組成:蜜炙黃耆(3.75克),遠志肉,當歸(各3克),澤瀉,白芍,人參,炙甘草,炒酸棗仁,煅龍骨(各1.875克)。

牡蠣固真湯,用來治療自汗、盜汗,陰陽兩虛,晚上睡覺容易驚醒,心悸,恐懼,四肢乏力,皮膚乾燥,口苦。

藥方組成:黃耆,麻黃根,當歸,生地,人參,麥冬(各3.75克),小柴胡,炒酸棗仁,五味子(0.75克),白朮,黃芩(各2.625克),甘草(1.875克)。 加入浮小麥一百粒,龍眼肉五個,用水煎煮。

團參飲子,用來治療小兒發熱引起的盜汗。

藥方組成:人參(3.75克),黃耆(7.5克),當歸(5.625克)。 加入豬心一片,用水煎煮。

單方:用五倍子磨成粉末,在睡覺前,讓哺乳期的母親用口水調和後敷在肚臍上,即可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