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下卷 (9)
下卷 (9)
1. 水腫論
(附脹)
水腫之症,皆由脾胃虛弱,不能制水所致。岐伯所謂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名雖不同,即斯症也。腫之初起,目窠微腫如臥蠶之狀,漸及渾身胖大,面目虛浮,咳嗽喘急,胸膈䐜脹,足脛跗腫,小便不利,即水腫之候矣。千金云:水腫有十,其名不同,所感亦異,合而為五。
一曰風腫,先從四肢腫起,時常走注,皮膚麻木;二曰氣腫,其侯乍消乍起,乍盛乍虛;三曰血腫,其候血絲縷縷;四曰陽水,色多青黃,身熱口渴,大小便秘澀;五曰陰水,色多青白,大便溏瀉,小便清利,四肢厥冷。各隨其症而治之。脈浮大易治;脈沉細者難治。凡水腫,肌肉崩潰、足脛流水、缺盆平滿、臍凸唇黑、手足心平,有此症者,五臟內傷不可治矣。素問曰:面腫者為風,足腫者為水。
若腰以上腫者,宜發散;腰以下腫者,必當利水。此治腫之要法也。腎水橫流,當益脾元防泛溢;藥憑淡滲,謹調胃氣始全功。
脹滿之症,即鼓脹是也。亦由脾胃虛弱,過食生冷,並腥葷毒物,凝滯中膈,積久不消,清濁不分,升降失職,則生䐜脹矣。腫脹忌鹽、醬、麵食、腥葷,服藥方效。
又有久瘧、久瀉、久痢、久疾,飲食少進,脾氣虛極,自然身發浮腫。用藥當補脾胃,扶元氣為主。宜補不宜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去甘草,加分利陰陽溫暖之藥。脾元一復,腫自消矣。治宜寬緩,不在水腫治例。
葶藶散,治十種水氣,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小便短少。
葶藶(一錢五分,微炒研),澤瀉,黑醜(各一錢),椒目(炒研),豬苓(各一錢二分)
蔥白三莖,水煎,空心服。日午下小便升許,間日再用蔥白煮稀粥催之。
五皮飲,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浮虛,肢體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急。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
各等分,水煎。氣急加紫蘇、桑皮、陳皮、杏仁。
加味胃苓湯,治一切水腫脹滿。隨症加減,功效如神。
蒼朮(一錢二分),厚朴(七分),陳皮,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各一錢),紫蘇,香附(各七分),木香(五分)
階沿草十葉,淡竹葉二十片,生薑三片,水煎。風腫:九味羌活湯加紫蘇;氣腫:木香流氣飲去甘草;陽水身熱:八正散;陰水身涼:本方加乾薑;血腫:桃仁承氣湯兼平胃散;春月:升麻、羌活、防風;夏月:香需、乾葛、黃連;秋月:桂枝、白芍,倍紫蘇;冬月:乾薑、官桂;喘急:杏仁、桑皮、蘇子;心膈飽脹:檳榔、枳殼;氣脹:蘇子、葶藶(炒研)、大腹皮;口渴:花粉、麥冬、五味;發熱:柴胡、黃芩、乾葛;痢疾:枳殼、檳榔、黃連:泄瀉:黃連、訶子;小便短澀:木通、滑石;便秘:大黃、芒硝。
白話文:
水腫這種病症,都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控制體內的水液所導致的。岐伯所說的水脹、皮膚腫脹、鼓脹、腸覃、石瘕,雖然名稱不同,其實都是指這種病症。水腫剛開始時,眼眶會微微腫起,像臥蠶一樣,慢慢地會擴散到全身,變得肥胖腫大,臉色虛浮,還會咳嗽、呼吸急促、胸悶腹脹、腳踝腫脹、小便不順暢,這些都是水腫的症狀。古書《千金方》說水腫有十種,名稱不同,感受到的病因也不同,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五種。
第一種是風腫,先從四肢開始腫起,而且腫脹會到處移動,皮膚會麻木。第二種是氣腫,腫脹時好時壞,時輕時重。第三種是血腫,皮膚表面會有絲絲縷縷的血絲。第四種是陽水,顏色多為青黃色,身體發熱口渴,大小便不順暢。第五種是陰水,顏色多為青白色,大便稀溏,小便清澈,四肢冰冷。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脈搏浮大容易治好,脈搏沉細就比較難治。凡是水腫,如果出現肌肉潰爛、腳踝流水、鎖骨凹陷處平滿、肚臍突出嘴唇發黑、手腳掌心平坦這些症狀,就表示五臟內傷嚴重,無法治癒。《素問》說,臉部腫脹是風邪所致,腳部腫脹是水邪所致。
如果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腰部以下腫脹,就必須用利水的方法治療。這是治療水腫的重要原則。腎水橫流,應該補益脾氣,防止水液氾濫;用藥應該選擇淡滲利水的,謹慎調理胃氣才能完全治好。
腹部脹滿的症狀,就是鼓脹。也是因為脾胃虛弱,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和腥葷毒物,導致食物積滯在胸腹之間,久而久之不能消化,清濁不分,升降失常,就會產生腹脹。患有水腫腹脹的人,要忌吃鹽、醬、麵食、腥葷食物,吃藥才能有效。
還有一些人,因為長期患有瘧疾、腹瀉、痢疾等慢性疾病,導致食慾不振,脾氣極度虛弱,自然就會全身浮腫。用藥應該以補益脾胃、扶助元氣為主,應該補益而不是瀉下。可以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去掉甘草,再加入一些分利陰陽、溫暖身體的藥物。只要脾氣恢復,腫脹自然就會消退。這種情況應該慢慢調理,不屬於一般水腫的治療範疇。
葶藶散,可以治療各種水氣引起的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小便短少。
配方:葶藶(微炒研磨,1錢5分),澤瀉、黑醜(各1錢),椒目(炒研磨)、豬苓(各1錢2分),蔥白3根。用水煎服,空腹服用。中午小便增多,隔一天再用蔥白煮稀粥來催利小便。
五皮飲,可以治療風濕侵入脾經,導致氣血凝滯,引起面部虛腫、肢體腫脹、心腹脹滿、呼吸急促。
配方: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量。用水煎服。如果呼吸急促,可以加入紫蘇、桑皮、陳皮、杏仁。
加味胃苓湯,可以治療各種水腫腹脹,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效果很好。
配方:蒼朮(1錢2分),厚朴(7分),陳皮、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各1錢),紫蘇、香附(各7分),木香(5分),階沿草10葉,淡竹葉20片,生薑3片。用水煎服。
風腫:用九味羌活湯加紫蘇;氣腫:用木香流氣飲去掉甘草;陽水發熱:用八正散;陰水發冷:用本方加乾薑;血腫:用桃仁承氣湯合平胃散;春季:加升麻、羌活、防風;夏季:加香薷、葛根、黃連;秋季:加桂枝、白芍,加倍紫蘇;冬季:加乾薑、官桂;喘急:加杏仁、桑皮、蘇子;心胸腹脹:加檳榔、枳殼;氣脹:加蘇子、葶藶(炒研)、大腹皮;口渴:加花粉、麥冬、五味子;發熱:加柴胡、黃芩、葛根;痢疾:加枳殼、檳榔、黃連;腹瀉:加黃連、訶子;小便短澀:加木通、滑石;便秘:加大黃、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