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下卷 (8)

回本書目錄

下卷 (8)

1. 心腹痛論

水疊為丸。婦人氣痞加吳茱萸、蘿蔔子各一兩。

磨積丸,健脾開胃,消積理氣,及男婦痞積並效。

黃連(一兩五錢),香附(二兩,醋浸炒),陳皮,青皮(炒),三稜(醋炒),蓬朮(醋炒),蘿蔔子(炒),桃仁(一兩,炒去皮尖),山楂(肉),山梔(姜炒。各一兩),乾薑(炮),官桂(各三兩)

為末,神麯糊丸,白滾湯下,米湯亦可。

脾積膏,治蟲積腹痛。

雞蛋(一個),硃砂(三分),巴豆(一粒,去油)

將蛋開一孔,入朱、豆攪勻,紙封口,飯上煮熟食。

貼痞靈應膏,治一切痞塊。

蟾酥,黃蠟(各一兩),羚羊角,牛黃(各二分五釐),硇砂(五釐),巴豆(五分),麝香(一分),冰片(五釐)

為末,糊丸,菜子大,每用一丸。先將扁頭針,針痞塊上,將藥納入,用膏藥貼上。一伏時揭起,其痞化水,待膿水盡,方用調理脾胃藥。

貼痞膏

大黃(一兩),雄黃(五兩),皮硝(一兩),水紅花

為末,蒜煨熟,搗爛成膏,貼上。

琥珀膏

大黃,皮硝(各等分)

蒜煨熟,搗膏敷上。

貼諸痞癥瘕血塊

白芥子,蘿蔔子,山梔,硫黃(各一兩),大黃(六錢),鬱金,滑石(各一錢)

為末,酒調如餅。貼患處,三炷香。

熨痞法,先將麩皮同鹽炒熱,熨病處。

白芥子,牽牛(各二錢),大黃(三錢),蕎麥麵(半合)

將燒酒將藥入面調勻,用布攤貼患處。三炷香去之,又用:

蔥子(一兩),飛羅面(五錢),阿魏(三錢),麝香(半分)

細捶搗成膏,貼之。三日一換。

灸法,治痞塊日久不消,隨痞塊上攢火灸,更妙。

中脘穴,在𩩲骨下,取兒四指頭是,灸五壯。

章門穴(在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曲上足,舉臂取。灸五壯)

脾俞穴(在十一椎下,兩傍相等五分。灸七壯。)

白話文:

心腹痛論

將藥材磨成粉末,加水揉成藥丸。女性若因氣滯導致腹部脹滿不適,可加入吳茱萸、蘿蔔子各一兩。

磨積丸,能健脾開胃、消除積滯、調理氣機,對於男性和女性因積滯引起的腹部脹滿都有效。

黃連(一兩五錢),香附(二兩,用醋浸泡後炒製),陳皮、青皮(炒製),三稜(用醋炒製),蓬朮(用醋炒製),蘿蔔子(炒製),桃仁(一兩,炒製後去皮尖),山楂(果肉),山梔子(用薑炒製,各一兩),乾薑(炮製),官桂(各三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成藥丸,用熱開水送服,米湯也可以。

脾積膏,能治療因腸道寄生蟲引起的腹痛。

雞蛋(一個),硃砂(三分),巴豆(一粒,去油)

在雞蛋上開一個小孔,將硃砂、巴豆放入,攪拌均勻,用紙封住孔口,放在米飯上蒸熟後食用。

貼痞靈應膏,能治療各種腹部腫塊。

蟾酥、黃蠟(各一兩),羚羊角、牛黃(各二分五釐),硇砂(五釐),巴豆(五分),麝香(一分),冰片(五釐)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糊狀物揉成藥丸,如菜籽大小,每次使用一丸。先用扁頭針在腫塊上扎刺,將藥丸塞入,用膏藥貼上。過約一個時辰將膏藥揭下,腫塊會化成水,待膿水流盡後,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

貼痞膏

大黃(一兩),雄黃(五兩),芒硝(一兩),水紅花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煨熟的大蒜搗爛成膏狀,敷在患處。

琥珀膏

大黃、芒硝(各等分)

用煨熟的大蒜搗爛成膏狀,敷在患處。

貼諸痞癥瘕血塊

白芥子、蘿蔔子、山梔子、硫磺(各一兩),大黃(六錢),鬱金、滑石(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成餅狀。貼在患處,約三炷香的時間後取下。

熨痞法,先將麥麩與鹽一同炒熱,用來熨燙患處。

白芥子、牽牛子(各二錢),大黃(三錢),蕎麥麵(半合)

用燒酒將藥材與麵粉調勻,用布攤開貼在患處。約三炷香的時間後取下。再用:

蔥子(一兩),飛羅麵(五錢),阿魏(三錢),麝香(半分)

將上述藥材仔細搗成膏狀,貼在患處。每三天更換一次。

灸法,治療久久不消的腹部腫塊,在腫塊上用艾草堆成小堆燃燒灸,效果更好。

中脘穴:位置在胸骨下方,約取兒童四指寬處,灸五壯。

章門穴:位置在肋骨外側,約與肚臍同高,側臥,彎曲上方腿,舉起手臂取穴。灸五壯。

脾俞穴:位置在第十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相距五分的位置。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