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上卷 (1)
上卷 (1)
1. 上卷
2. 小兒初受氣論
聖濟總錄:小兒在母腹中,受其精氣而成形。一月血凝,二月成胚胎,三月如桃花,陽神為魂,四月分四肢,陰靈為魄,五月五行分五臟,六月六律定六腑,七月七精開竅,八月八景俱全,九月氣象成,十月百神集備而生也。生後六十日瞳子成,笑語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脛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為一期,骨節成乃能移步而行。夫醫之道至難也,治小兒則尤難。
蓋周歲之間,精神未備,骨格未堅,形聲未正,脈息未全。語不能問其得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故云:冠壯易明,幼童難治。苟不潛心玩味,何乃寄幼兒之司命也。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是藉由吸收父母的精氣而形成。懷孕一個月時血液開始凝結,兩個月形成胚胎,三個月時像桃花一樣,陽氣化為魂魄,四個月時四肢分化出來,陰氣化為魄力,五個月時五行之氣分布到五臟,六個月時六律之氣確定六腑,七個月時七種精氣開啟各個孔竅,八個月時身體各部分都發育完全,九個月時身體的氣象成形,十個月時各種神氣都聚集完備而出生。
出生後六十天瞳孔發育完成,會笑會說話,並且能辨識人;一百天時任脈開始生長,可以翻身;一百八十天時尾椎骨發育完成,可以獨自坐著;二百一十天時手掌骨發育完成,可以爬行;三百天時小腿骨發育完成,可以扶著東西站立;三百六十天為一歲,骨骼關節發育完成,就能夠行走。
醫術的道理很深奧,治療小孩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嬰兒在一歲之前,精神發育尚未完全,骨骼還不夠堅固,身體的形狀和聲音還沒完全定型,脈搏的訊息也不夠完整。我們無法透過言語詢問他生病的原因,也無法透過把脈診斷出疾病的確實病理。所以才說:成年人的疾病容易辨明,幼童的疾病卻很難治療。如果不能夠用心鑽研醫理,又怎麼能夠擔負起照顧幼兒性命的重責大任呢?
3. 受胎論
人皆謂嬰兒滿十月而生,余究內經理,二百七十日實為定論。蓋就中虛計一月,以應十個月之數也。經云:九九為上,八八次之,七七又次之。凡人之生,稟二儀之氣會合,三才之道各得其九,三九二十七,則二百七十日而生。八八者,三才各得其八,三八二十四則二百四十日而生。
七七者,三才各得其七,三七二十一則二百一十日而生。其逾十月而生者為大過,其七八月而生者為不及。大過者氣血陰之有餘;不及者,血氣養之不足也。大抵人得中道而生,陰陽劑合,剛柔兼濟;氣血相和,百脈相調;心智明通,精神全備;臟腑充實,形體壯健。觀其顱囟便可知矣。
未周之兒,顱囟堅合,睛黑神清,口方背厚,骨粗臀滿,臍深肚軟,莖小卵大,齒細發潤,聲洪睡穩,此乃受氣得全者。如二三歲,其囟尚大解開,齒髮未生,手腳攣縮,膝如鶴節;或五六歲,尚不能行,身體手足瘦瘠者,此皆受氣不足故也。
白話文:
一般人都說嬰兒懷胎滿十個月才出生,我研究《內經》的道理,認為二百七十天才是確定的說法。這是因為要將中間的虛月算為一個月,來配合十個月的說法。
《黃帝內經》說:「九九為上等,八八為次等,七七又次之。」一般人的出生,是稟受天地陰陽二氣的會合,又符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各自得到九的數字,三九二十七,所以懷胎二百七十天就出生。而八八,是三才各自得到八的數字,三八二十四,所以懷胎二百四十天就出生。七七,是三才各自得到七的數字,三七二十一,所以懷胎二百一十天就出生。
超過十個月才出生的,是屬於太過;七、八個月就出生的,是屬於不足。太過的人,是氣血陰液有餘;不足的人,是氣血營養不夠。
大體上來說,人得到中道而出生,陰陽調和,剛柔並濟;氣血和順,百脈調暢;心智聰明通達,精神飽滿;臟腑充實,形體壯健。觀察嬰兒的頭頂囟門就可以知道了。
未滿月的嬰兒,囟門閉合緊密,眼珠黑亮有神,嘴巴方正,背部厚實,骨骼粗壯,臀部豐滿,肚臍深陷,肚子柔軟,陰莖小而睪丸大,牙齒細小,頭髮潤澤,聲音洪亮,睡覺安穩,這就是稟受氣機完備的表現。
如果到了二、三歲,囟門還很大沒有閉合,牙齒頭髮都還沒長出來,手腳蜷縮,膝蓋像鶴的關節一樣;或是到了五、六歲,還不能走路,身體手腳瘦弱,這些都是稟受氣機不足的緣故。
4. 小兒形證歌
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症也無脈,有驚須知是胎驚,有熱須知是母熱。三朝繃抱未安和,七日一臘古來說,臍風撮口老孃乖,鎖肚青筋唇口撮。又有因邪客忤兒,不乳一宵神自脫,蠍蛇餅子保安康,琥珀抱龍亦可啜。若知難救病須臾,嫌兒指甲兼唇黑。女子初生小便血,正是胎中受熱得;男兒兩目閉不開,或患丹瘡俱熱極。
二症皆宜化毒丹,血出單煎生地黃。月中口內生痰涎,將衣向火或加綿,神情不穩目斜視,強直反張真可憐。用藥若認驚風錯,涼心牛黃散安樂,利驚少許地黃煎,加些白蜜神仙藥。芽兒未周便識驚,忌物擊響不安神。月內半周及襁褓,驚熱須當審變蒸。三十四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一十八次變蒸足,方有脈自寸口生。
變蒸未足在面部,左眼太陽陰右處,眉稜上下俱屬木,準是中宮鎮心土。耳間屬腎常主虛,唇口兩畔脾所居,面中顴臉屬心火,惟有人中是肺都。五行相生重卻生,若還相剋用工夫,順候易治逆難療,智不通兮性莫粗。心主驚兮肺主氣,肝主風兮脾主味,胃家不溽冷兼虛,吐瀉不止驚風至。
自古皆言心主驚,五臟六腑皆驚名,心驚血散氣不復,流入諸經百病生。肺經咳嗽並喘急,嘔吐無時脾胃因,腎候咬牙肝眼搐,夜啼常恐臉紅心。五心熱是脾家咎,面青翻白膽主驚,若是三焦口作渴,流入膀胱卵作聲。
白話文:
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團血肉,沒有具體形狀也沒有脈搏。如果出現驚嚇,要知道這是胎驚,如果發熱,要知道這是來自母親的熱氣。出生三天用布包裹嬰兒還無法安穩,七天要洗澡的習俗自古就有。臍風、撮口(口唇緊縮)是老奶奶們擔心的問題,鎖肚(腹部僵硬)伴隨青筋、嘴唇緊縮的現象要特別注意。有時因為邪氣侵擾導致嬰兒不舒服,整夜不喝奶、精神萎靡,可以吃蠍子、蛇蛻製成的餅子來保平安,或是喝琥珀、抱龍等藥材製成的藥飲。如果發現嬰兒指甲和嘴唇發黑,就知道病情嚴重、難以救治。女嬰剛出生小便帶血,是因為在胎中受到熱氣影響;男嬰兩眼緊閉睜不開,或是患有丹毒瘡,都是體內熱氣太盛的緣故。
這兩種情況都適合用化毒丹來治療,小便出血則單獨煎煮生地黃。滿月時嬰兒口內產生痰涎,可以用衣服靠近火烤或增加棉被來處理。如果嬰兒神情不穩、眼睛斜視,身體僵硬、向後反張,情況很危險。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一般的驚風來用藥就錯了,應該使用涼心牛黃散來安撫,或是用少量地黃煎水,加入一些蜂蜜,這是很好的藥方。嬰兒未滿周歲就出現驚嚇,要注意避免過大的聲音刺激,以免影響安神。滿月內或還在襁褓中的嬰兒,出現驚熱要注意分辨是「變」還是「蒸」。出生後三十四天為一個「變」,六十四天為一個「蒸」,經歷過十八次的變蒸之後,才會有正常的脈搏從寸口產生。
變蒸還沒完成時,會在臉部顯現。左眼對應太陽、陰氣,右眼對應陽氣。眉毛上方和下方都屬於木,鼻子是中心屬土,鎮守心臟。耳朵是腎臟的代表,常常主虛。嘴唇兩邊屬於脾所管轄,臉頰屬於心火。只有人中屬於肺所管轄。五行相生是正常的,如果出現相剋的現象就要想辦法處理。順應病情發展容易治療,反之則難以治癒。聰明的人應該靈活應變,不要粗心大意。心臟主管驚嚇,肺臟主管呼吸,肝臟主管風,脾臟主管味道。如果胃部不滋潤、寒冷又虛弱,導致嘔吐、腹瀉不止,就容易引發驚風。
自古都說心臟主管驚嚇,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因驚嚇而產生問題。心驚會導致血散氣散,血氣無法恢復正常,流入各經脈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肺經受到影響會導致咳嗽、喘急。嘔吐不止則是因為脾胃虛弱。腎臟虛弱會導致咬牙,肝臟虛弱會導致眼睛抽搐,夜裡啼哭則可能是因為臉紅、心火旺盛。五心煩熱是脾臟的毛病,臉色發青、翻白眼是膽受到驚嚇的表現。如果三焦有熱導致口渴,熱流入膀胱,睪丸(或卵巢)可能會發出異常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