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上卷 (2)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

1. 顱囟要略

顱囟青筋,脨虛不榮,顱囟常陷,湑瀉無停,顱囟虛軟,顛癇不免,顱囟扁闊,暴瀉易脫,顱囟腫起,風痰不已,顱囟久冷,吐瀉青青,顱囟歪長,風作即亡,顱囟連額,驚風易得,顱囟未充,怕熱怕風,顱囟緩收,胎氣不周,顱囟動數,神氣昏弱,顱囟寬大,受疾恐害,顱囟未合,筋骨軟弱

白話文:

頭頂囟門出現青筋,表示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囟門經常凹陷,是腹瀉不止的現象;囟門虛軟無力,容易發生癲癇;囟門扁平寬闊,容易因為急性腹瀉而脫水;囟門腫脹隆起,是風痰淤積的徵兆;囟門長期冰冷,常伴隨吐瀉且排出青色物;囟門歪斜不正,一旦發作風病就可能死亡;囟門連到額頭,容易發生驚風;囟門尚未閉合,表示體質虛弱,怕熱又怕風;囟門閉合緩慢,表示胎氣不足;囟門跳動次數過多,表示精神狀況不佳、昏沉虛弱;囟門寬大,身體容易受到疾病侵害;囟門尚未完全閉合,表示筋骨軟弱無力。

2. 擇乳母論

小兒隨母呼吸,母安則子安,母病則子病,此必然之理也。凡擇乳母,須要婉靜寡欲,無痼疾並瘡疥者。且兒稟父母之精血,化育而生。初離胞胎,血氣脆弱,憑乳母之乳而生養焉。乳母肥實,則乳濃厚,兒吮之則氣體充實;乳母瘦瘠,則乳清薄,兒吮之則亦清瘦體弱。壯實肥瘦,系兒終身之體格非小故也。

強悍暴戾,和婉清靜,亦習隨乳母之性情,稍非其人,兒亦隨而化矣。猶涇渭之分焉,源清則派清,源濁則派濁。又有體氣者,兒吮此乳,則腋下狐臭不免。又有生過楊梅瘡者,兒吮此乳,即生此瘡。如出痘症,十難全一。父母有此瘡者,胎中受毒,出痘亦然。余目擊非藥所能救者,擇乳母可不慎歟。

白話文:

嬰兒的呼吸會隨著母親,母親安好,嬰兒就安好;母親生病,嬰兒也會生病,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選擇乳母,必須要挑選性情溫和安靜、慾望少、沒有長期疾病和皮膚病的人。而且嬰兒繼承父母的精血而生,剛離開母體時,血氣虛弱,是靠乳母的乳汁來滋養。乳母如果體格強壯,乳汁就會濃稠,嬰兒喝了就會氣血充足;乳母如果瘦弱,乳汁就會稀薄,嬰兒喝了也會跟著清瘦體弱。身體強壯或瘦弱,關係到嬰兒一生的體格,不是小事啊。

個性強悍暴躁或溫和安靜,也會受乳母的性情影響,稍微選錯人,嬰兒的性情也會跟著改變。就像涇水和渭水一樣,源頭清澈,支流就清澈;源頭污濁,支流也會污濁。還有體質的影響,嬰兒喝了有特殊體味的乳母的乳汁,就難免會有狐臭。還有乳母如果生過梅毒,嬰兒喝了她的乳汁,也會長梅毒。如果乳母出過天花,嬰兒就難以保全。父母如果生過梅毒,嬰兒在胎中就已經受到毒素影響,出生後出天花也會很嚴重。我親眼見過很多這種狀況,藥物也救不了,所以選擇乳母怎能不謹慎呢?

3. 慎護論

巢氏曰:將養小兒,衣不可大暖,熱則汗出,而表虛風邪易入。乳不可大飽,則胃弱而易傷,積滯難化。千金論云:夏不去熱,乳兒令嘔逆。冬不去冷,乳兒令咳痢。葛氏云: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可與食,食後不可與乳。小兒曰芽兒者,猶草初生之芽。脾胃怯弱,乳食易傷,難以消化,初得成積,久則成癖。

自我致寇,又何咎焉。張煥曰:小兒周歲,膝骨成乃能行,此乃是定法。若襁褓不令佔地氣藏之,房帳之中使之不教見風日,致令筋骨緩弱,過歲不行,誠非愛護之法。譬如草木,生於山林容易合抱;至若園囿異果奇花,常加培植,秀而不實者有矣。

白話文:

巢氏說:照顧小孩子,衣服不可以穿得太暖,太熱就會流汗,這樣皮膚表面的保護力會變差,風邪容易侵入。餵奶也不可以餵太飽,太飽會導致腸胃虛弱容易受傷,造成食物堆積難以消化。《千金方》說:夏天不注意散熱,餵奶的小孩容易嘔吐、想吐;冬天不注意保暖,餵奶的小孩容易咳嗽、拉肚子。葛氏說:乳就是奶,哺就是食物。餵奶後不可以馬上餵食,吃東西後也不可以馬上餵奶。小孩子像剛長出來的嫩芽,脾胃虛弱,餵奶或餵食都容易受到傷害,難以消化,一開始會累積成食物堆積,久了就會變成積癖。

這都是自己造成的,又怎麼能怪別人呢?張煥說:小孩子滿一歲,膝蓋骨頭發育完全才能走路,這是自然的規律。如果用襁褓包著不讓他們接觸地氣,又把他們關在屋裡不讓他們見到風和陽光,會導致筋骨軟弱無力,超過一歲都還不會走路,這實在不是愛護小孩的方法。就像草木一樣,生長在山林裡的容易長得粗壯,如果是在庭園裡種植珍貴的奇花異果,常常加以栽培,反而有可能只開花不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