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中卷 (3)
中卷 (3)
1. 中寒中暑
(附中惡)
寒為天地肅殺之氣,時應乎冬。其在天則為霜雪,草木臨之而凋摧。原夫人之將養失宜;氣體虛弱,寒氣乘虛而入,因而卒中之者,名曰中寒。中寒者,中氣虛而受於寒也。其症:身體僵仆,四肢厥冷,兩脈沉伏,昏不知人,形類中風。
中暑者,形同而病別,診治亦各不同。暑之為氣,時應乎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暑之傷,先著於心。其症:頭痛眩暈,心煩面垢,身熱口渴,其脈虛濡。昏僕不知人,亦與中風相似。名曰中暑。中暑者,中氣虛而受於暑也。
中寒治以溫散;中暑治以清涼。先候天時,次隨症治。大小須則形殊,病症漫同一例,因時視症,舉一隅而類三隅也。
中惡者,亦類中風。原夫體弱神短,為祟所乘,名曰中惡。其症:面青唇紫,痰延壅盛,四肢厥冷,目睛不轉,身體僵仆,昏憒失音;或夢寐中為鬼所魘,昏昏默默,譫言妄語,推叫不醒。如遇此症,不可妄行汗下、驅風之藥。先用擦牙散、通關散吹鼻。焚香,輕擊鼓,耳邊低低喚其名字,待其甦醒,方用安神驅邪之藥。
以上四症,並類驚癇,面青唇黑,大小便齊出,則不可救矣。
雙金散,治中風、中暑、中惡、一切驚癇甚效。
蜈蚣(一條,大者,去頭足,酥炙黃,以竹刀當背縫分兩半),麝香(一塊,五六分者,一分兩半)
將二味,左配左,右配右,各為細末,用紙包裹,不可泄氣。左右封記不可錯亂。如遇病者,眼睛吊上,止露白睛,搐搦不醒,不能出聲。用蘆管挑藥少許,隨搐者左右吹入,不可過多。如眼吊未下,再用少許吹之,眼隨下,搐亦便止。
通關擦牙散,治驚癇、諸中、牙關不開。
南星(二錢,炮),皂角(五分),殭蠶(一錢),蜈蚣(赤足一條,炙),麝香(一分)
用生薑片,湛藥擦牙,或用薑湯調少許服。
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腹痛,並內傷生冷,外感風邪,寒氣客於經絡,腰腳痠疼,手足拘攣並效。
陳皮,白芷,厚朴(薑製),桔梗,枳殼(麩炒),當歸,川芎,茯苓,甘草,芍藥,蒼朮(炒),麻黃,半夏(薑製),肉桂,乾薑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分兩隨症加減用。挾氣,加茱萸、木香;手足逆冷,加附子;婦人調經催產,加艾(醋炒)。
理中湯,治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僵直,及男婦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附子理中湯:本方加附子、生薑五片,水煎。
四逆湯,治厥陰感寒,手足厥冷,及中寒脈細欲絕。
當歸,桂枝,白芍,甘草,乾薑,通草(各等分)
生薑五片,水煎。厥冷,加附子
安胃散,治寒氣犯胃,嘔吐不止,飲食不進,並治冷嗽。
陳皮,半夏(薑製),厚朴(薑製),藿香,白朮(炒),茯苓,人參(各五分),吳茱萸,砂仁,乾薑,甘草(各三分),生薑三片,水煎。
消腎散,治感受寒邪,腎囊腫痛,或偏墜舉發,沖連心腹,㽲痛不可忍者,大小並效。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陳皮,官桂,大茴香,小茴香,玄呼索,木通
各等分,水煎,乘熱服,取汗。
中暑諸方
至聖來復丹,治榮衛不和,心腎不交,上實下虛,氣厥痰閉,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婦老幼,危急之症,但有胃氣,無不獲安。此藥類二氣,均調陰陽,掌天地衝和之氣,有水火既濟之功。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其效殊勝。
硝石,硫黃(各一兩),大陰玄精石(一兩),五靈脂(四兩,研,水飛),陳皮,青皮(各二兩,俱去白,取淨末)
先將硝、硫入銚內,細火微炒,用柳條不住手攪勻,候冷得所,碾細。次加諸藥,醋糊為丸,麻子大。大人四十丸,小兒二十丸,薑湯下。
二氣丹,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結,或吐或瀉。
硝石,硫黃(各一兩)
為末,銀石器內,微火炒黃色,碾細,糯米為丸,每服三四十丸,新汲水下。
龍涎散,治中暑,迷悶不醒人事,及泄瀉藿亂,解暑毒,消煩渴。
飛羅面(一兩),五味(二兩),烏梅(二兩,去核),甘草(一兩五錢,半生半熟),白礬(一兩,生)
為末,水丸,彈子大。大人一丸,小兒半丸,新汲水下。一方有訶子一兩。
香樸飲,治大小伏熱,吐瀉,虛煩口渴。
人參,茯苓,甘草,紫蘇葉,木瓜,澤瀉,香薷,半夏曲,白扁豆(炒),陳皮,烏梅,厚朴(各等分)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十味香薷飲,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人參,陳皮,白朮,厚朴(制),木瓜,扁豆(炒研),茯苓,甘草,黃耆(各等分)
生薑三片,水煎。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太甚,熏蒸熾人,肢體困倦,精神短少,不思飲食,身熱而煩,小便赤數,大便溏瀉,口渴自汗。
人參,蒼朮(炒),乾葛,黃耆,陳皮,當歸,白朮(炒),麥芽(炒),澤瀉,青皮,神麯(炒),黃柏(酒炒),升麻,甘草(炙),五味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母子同服。
六和湯,驅暑和中,調心脾,定吐瀉。
香薷,藿香,茯苓,人參,半夏,厚朴,木瓜,扁豆(各七分),砂仁,杏仁,甘草(五分)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香薷飲,治夏月一切暑症。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扁豆(一錢五分),黃連(一錢)
水煎。
二香散,治夏月一切外感。
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黃連,陳皮,半夏,大腹皮,桔梗,紫蘇,茯苓,蒼朮,白芷(各等分),甘草(減半)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香薷解毒湯,治中暑危急,及熱毒下血。
香薷(一錢),厚朴,扁豆,黃連,山梔,黃柏,黃芩(各七分)
水煎。
白話文:
【中寒中暑】
寒氣是自然界中肅殺之氣,在四季中對應冬季。在天空中表現為霜雪,使草木受到摧殘。人如果養生不當,身體虛弱,寒氣就會趁虛而入,突然中招,這就是所謂的「中寒」。中寒是由於中氣虛弱而受到寒氣影響。其症狀包括身體僵硬倒下,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失去意識,外表看起來像中風。
中暑的情況,雖然外觀相似但疾病性質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暑氣在夏季表現明顯。在自然界中為熱度,在地面為火,影響人體則作用於心臟。暑氣的傷害首先影響心臟。其特徵為頭痛、眩暈、心煩、面色污濁、身體發熱、口渴,脈象虛弱。失去意識的樣子也和中風類似,稱為「中暑」。中暑是由於中氣虛弱而受到暑氣影響。
中寒的治療方式是溫暖散寒;中暑的治療方式是清涼降溫。首先觀察天氣狀況,接著根據症狀進行治療。不同年齡層的治療方式有所區別,但病症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時間和症狀來判斷,舉一反三。
中惡,類似中風。身體虛弱且精神短淺的人容易被邪祟侵襲,稱為「中惡」。其症狀為面色青紫,痰液旺盛,四肢冰冷,眼睛無法轉動,身體僵硬倒下,失去意識且無法發聲;或者在睡夢中被鬼怪纏身,陷入昏迷,胡言亂語,無論如何喊叫都無法喚醒。遇到這種情況,不能隨意使用排汗、驅風的藥物。首先使用擦牙散、通關散吹入鼻孔。點燃香,輕輕敲打鼓,靠近耳朵低聲喚其名字,等到病人恢復意識後,再使用安神驅邪的藥物。
上述四種病症,都類似於驚癇,如果出現面色青黑、大小便同時排出的情況,就無法救治了。
雙金散,用於治療中風、中暑、中惡以及所有驚癇,效果顯著。
接下來的段落詳細介紹了各種藥方的成分、製法和用法,包括「雙金散」、「通關擦牙散」、「生料五積散」、「理中湯」、「四逆湯」、「安胃散」、「消腎散」、「至聖來復丹」、「二氣丹」、「龍涎散」、「香樸飲」、「十味香薷飲」、「清暑益氣湯」、「六和湯」、「香薷飲」、「二香散」、「香薷解毒湯」等。這些藥方分別針對不同的病症,如中寒、中暑、中惡、驚癇、感冒寒邪、頭疼、身痛、內傷生冷、外感風邪、寒氣入侵、胃脘停痰、冷氣刺痛、腎囊腫痛、心腹疼痛、暑熱、吐瀉、虛煩口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