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下卷 (22)
下卷 (22)
1. 治雜症日用補遺方
加味平胃散,此方治男婦嬰童脾胃不和,胸脅飽脹,三焦氣壅,胃口不開,及風寒偏疝,山嵐瘴氣,不服水土。或作湯劑,或作丸散,治百病,隨症加減。(綸)日用濟人無有不效。(按本草欲求長生可覓山精,即蒼朮是也。)
蒼朮(一兩,炒。味甘性溫,無毒,益脾、除濕,與白朮同補中,滲濕力不及白;發汗、驅濕、開鬱、寬中功過於白。茅山者佳),陳皮(七錢。味苦,性溫,無毒,寬中理氣。留白,補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氣),厚朴(六錢,生薑汁炒。味苦甘,性溫,無毒。苦能下氣,去實滿而消腹脹;溫能益氣,除濕滿散結調中),甘草(四錢。
腹脹少用,腫脹禁用。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以其甘能緩急,故有國老之稱)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或作粗末,每服五錢。
一、脾胃不和,嘔吐不食,心膈不寬,或胸脅膨脹,加二陳湯、藿香、香附、砂仁。
一、飲食停滯、傷脾泄瀉不止,加四苓散、神麯、山楂、麥芽。夏月,黃連、香需:冬月,乾薑。腹痛,乾薑、木香。
一、痢疾腹痛,必先行過,後用本方加四苓、黃連、檳榔、枳殼、白芍、木香。久痢去四苓、生薑,雨茶引。不效,腹中㽲痛,去四苓,加當歸、川芎、白芍、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枳殼(麩炒)、檳榔、木香。
一、痢久不止,本方加粟殼、烏梅、黃連、當歸、白芍、木香。後重不除,法行血而調氣。
一、七情鬱結,飲食不進,本方加香附、砂仁、山梔(炒)、半夏、枯梗、枳殼、紫蘇子、蘿蔔子、黃連。
一、外感風寒,本方加紫蘇、乾葛、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生薑引)。取汗加麻黃、桂枝、杏仁(生薑蔥引)。
一、疝氣偏墜,惡寒發熱,筋骨拘攣,本方加紫蘇、吳茶萸、川楝肉、半夏(蔥白五莖,酒煎熱服。得汗愈,未效再二服。)
一、時疫流行,本方加紫蘇、羌活、川芎、白芷、豆豉一撮。便秘加大黃、芒硝。大頭症亦用。
一、夏月熱病流行,前方去硝黃,加香薷(豆豉引)。
一、風寒變瘧,本方加小柴胡湯、紫蘇、乾葛。午前屬氣虛,加人參、白朮;午後屬陰虛,當歸、川芎。久不止,本方兼小柴胡加知母、青皮(檳榔、烏梅引)。
一、腫脹、蠱脹,木方去甘草,加四苓、枳殼、檳榔、白芥子、蘇梗、木香。氣喘急加桑皮、葶藶、紫蘇。
一、水腫,照前方加蘿蔔子、階沿草、淡竹葉(姜皮引)。腰以上腫宜發汗,紫蘇、羌活。腰以下腫宜去濕,乾薑、木瓜。
一、風腫發熱,宜取汗,羌活、防風、紫蘇、荊芥(薑蔥引)。
一、嘔吐不食,本方加二陳、白豆蔻、砂仁、枇杷葉。
一、霍亂,照前方去杷葉、砂、蔻、加藿香、木瓜(鹽引)。夏月加乾葛、香薷、黃連;冬月加乾薑、官桂。
白話文:
加味平胃散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男女老幼因為脾胃不和,引起的胸口、肋部脹滿,三焦氣機阻塞,食慾不振,以及因為風寒引起的偏疝、水土不服、山嵐瘴氣等問題。可以做成湯劑,也可以做成藥丸或散劑,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藥物。(作者認為)這個方子很常用,幫助很多人都有效。(作者認為,要長生不老,可以找山中的精靈,指的就是蒼朮。)
藥材組成: 蒼朮(一兩,炒過,味甘性溫,沒有毒性,可以健脾、去除濕氣。和白朮一樣可以補中氣,但去濕的效果不如白朮;發汗、驅濕、開鬱、寬中的效果比白朮強。其中茅山產的蒼朮品質最好),陳皮(七錢,味苦性溫,沒有毒性,可以寬胸理氣。留下內層白色部分,可以補胃、調和脾胃;去掉白色部分,可以化痰、降氣),厚朴(六錢,用生薑汁炒過,味苦甘性溫,沒有毒性。苦味可以降氣,去除腹部脹滿;溫性可以補益氣,去除濕滿、散結、調和脾胃),甘草(四錢。腹脹的人要少用,腫脹的人禁用。生甘草可以分散身體上部的火氣,炙甘草可以健脾胃、調和脾胃,還可以解百毒。可以協調其他藥物的功效,沒有衝突,因為甘味可以緩解急迫的症狀,所以被稱為「國老」)。
服用方法: 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或者把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
加減應用:
-
脾胃不和,噁心嘔吐,沒有食慾,胸口或肋部脹滿:加入二陳湯、藿香、香附、砂仁。
-
飲食停滯,損傷脾胃,腹瀉不止:加入四苓散、神麴、山楂、麥芽。夏天加入黃連、香薷;冬天加入乾薑。腹痛時,加入乾薑、木香。
-
痢疾腹痛:必須先用藥物疏通腸胃,再用本方,加入四苓散、黃連、檳榔、枳殼、白芍、木香。久痢的話,去掉四苓散、生薑,用雨水泡茶引藥。如果沒效,腹部絞痛,去掉四苓散,加入當歸、川芎、白芍、黃芩(用酒炒過)、黃連(用薑汁炒過)、枳殼(用麩皮炒過)、檳榔、木香。
-
痢疾久治不癒:本方加入粟殼、烏梅、黃連、當歸、白芍、木香。如果大便仍有後重感(想解卻解不乾淨的感覺),要用活血化瘀、調理氣機的方法。
-
因為情緒鬱悶,導致食慾不振:本方加入香附、砂仁、山梔(炒過)、半夏、桔梗、枳殼、紫蘇子、萊菔子、黃連。
-
外感風寒:本方加入紫蘇、葛根、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用生薑引藥)。要發汗的話,加入麻黃、桂枝、杏仁(用生薑、蔥白引藥)。
-
疝氣偏墜,怕冷發熱,筋骨拘攣:本方加入紫蘇、吳茱萸、川楝子、半夏(蔥白五段,用酒煎煮熱服,發汗後會好轉,沒有好轉再服第二次)。
-
時疫流行:本方加入紫蘇、羌活、川芎、白芷、豆豉一撮。便秘加入大黃、芒硝。大頭瘟也可以用這個方子。
-
夏天熱病流行:把上面的方子去掉芒硝、大黃,加入香薷(用豆豉引藥)。
-
風寒轉變成瘧疾:本方加入小柴胡湯、紫蘇、葛根。上午發病屬於氣虛,加入人參、白朮;下午發病屬於陰虛,加入當歸、川芎。如果久治不癒,本方與小柴胡湯一起使用,再加入知母、青皮(用檳榔、烏梅引藥)。
-
腫脹、蠱脹:把本方去掉甘草,加入四苓散、枳殼、檳榔、白芥子、蘇梗、木香。如果氣喘急促,加入桑白皮、葶藶子、紫蘇。
-
水腫:按照上面的方子,加入萊菔子、階沿草、淡竹葉(用薑皮引藥)。腰部以上的腫脹要發汗,用紫蘇、羌活;腰部以下的腫脹要去除濕氣,用乾薑、木瓜。
-
風腫發熱:要發汗,用羌活、防風、紫蘇、荊芥(用薑、蔥引藥)。
-
嘔吐沒有食慾:本方加入二陳湯、白豆蔻、砂仁、枇杷葉。
-
霍亂:把上面的方子去掉枇杷葉、砂仁、白豆蔻,加入藿香、木瓜(用鹽引藥)。夏天加入葛根、香薷、黃連;冬天加入乾薑、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