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中卷 (13)
中卷 (13)
1. 䖚挆譴
用新筆醮硃砂,書上第一字於淨紙上,寫九個剪下,貼兩手心、兩足心、兩頰、並前後心九處;然後吃飲食,如未效,次日書第二字即住。鮮有書及第三字者。
貼眉心膏,治瘧如神。修合用時,並忌婦人、雞、犬。
白話文:
用新的毛筆蘸硃砂,將第一個字寫在乾淨的紙上,連續寫九遍,剪下來,分別貼在兩手心、兩足心、兩頰、並前後心九個地方。然後吃飯喝水,如果症狀沒有改善,第二天再寫第二個字,如此即可治癒。很少有需要寫到第三個字的。
半夏(五錢),滑石(五錢),白芨(三錢),巴豆(二錢),砒霜(一錢)
白話文:
半夏(25公克),滑石(25公克),白芨(15公克),巴豆(10公克),砒霜(5公克)
端午日,薄糊為丸,綠豆大。晝發夜貼,夜發晝貼。
灸法,大椎中第一節骨盡處(小兒三壯),第三骨盡處亦效。
白話文:
端午這一天,把藥做成像綠豆那麼大的丸子。如果白天發病就在晚上貼敷,如果是晚上發病則在白天貼敷。 進行灸療時,在大椎骨的第一節骨頭末端(小孩灸三壯),第三節骨頭末端也有療效。
2. 積熱論
積熱之症非一,有實熱,有虛熱。實熱之候:實則脈實,眼赤,驚搐,面紅唇赤,心煩口渴,二便秘澀,腹中疼痛,胸脅脹滿,噯氣吞酸,肌肉消爍,飲食不能為肌膚;虛熱之候:虛則脈虛,飲食不進,微聲短氣,惡聞人聲,大便溏瀉,完穀不化,小便清利,肚腹虛膨。得病之源,或為風寒暑濕所乘;或為飲食生冷所傷;或內有積聚;或外受驚恐;或肥甘油膩過度;或厚衣溫暖過節。積熱者,內有所積鬱而不泄,日久乃發。
白話文:
導致發熱的病症種類繁多,有實熱,也有虛熱。實熱症狀:脈搏實大有力,眼紅,驚悸抽搐,面色發紅、嘴脣發赤,心煩口渴,大小便不通暢,腹中疼痛,胸脅脹滿,噯氣吞酸,肌肉消瘦,吃再多的東西也無法增肥;虛熱症狀:脈搏虛弱,沒有食慾,聲音微弱氣息短促,討厭聽到人聲,大便溏瀉,所吃的穀米不能消化吸收,小便清澈透明,腹部空空虛虛的。造成疾病的源頭,有的可能是遭到風寒暑濕的入侵;有的可能是因為飲食生冷所造成的損傷;有的可能是體內有積聚(未消化的食物或病理代謝產物)而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受到驚嚇恐嚇;有的可能是吃太多油膩的肥甘食物;有的可能是穿戴過暖,溫熱過度。積熱,是指內部有積聚的東西,但是卻不出現在大小便或汗液中,而是日積月累地發作。
其發也,或渾身壯熱,經月不退;或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或日晡潮熱,發作有時。失而不治,久久發不已,餘邪不退,久熱成疳,則不可救矣。調治之法:風寒和解之;暑熱清散之;飲食消導之;生冷溫散之;積聚蚘鱉,視虛實而下之;跌撲驚恐,安神散驚而治之。肥甘,藥須寒苦;溫熱,治以清涼。
察虛實而補瀉之。
白話文:
它的發作,有時候是全身發熱,連續幾個月都不退;有時候是寒熱交替,像瘧疾但又不完全是;有時候是下午發熱,發作時間固定。如果放任不管,久久不癒,殘餘的邪氣不退,久熱就會變成疳積,那就沒救了。治療的方法:風寒要用和解的方法;暑熱要用清散的方法;飲食不消要用消導的方法;生冷要用溫散的方法;積聚要用驅蟲藥,根據虛實情況而決定是否要瀉下;跌撲驚恐,要用安神散來安神止驚。肥甘厚味,要用寒涼的藥物;溫熱的症狀,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
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決定是補還是瀉。
脫甲散,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目昏沉,夾驚夾食,煩躁口渴,無汗自汗,或積滯停於胸膈,肚腹脹滿,日夜壯熱及傷風傷暑,驚癇客忤,一切疳熱並效。
白話文:
脫甲散,用於治療小兒傷寒高燒,頭目昏沉,夾驚夾食,煩躁口渴,無汗或自汗,或積滯停留在胸膈,肚腹脹滿,日夜高燒以及傷風傷暑,驚嚇抽搐,一切疳熱均有效。
柴胡,當歸,龍膽草,知母,茯苓(各一錢),川芎,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柴胡一錢、當歸一錢、龍膽草一錢、知母一錢、茯苓一錢、川芎五分、甘草五分。
蔥白三莖,水煎熱服。秘結加大黃;欲汗加麻黃。
白話文:
蔥白三根,用清水煮沸後趁熱喝下。便祕時加入大黃;發汗時加入麻黃。
柴胡飲子,治骨蒸疳熱,五心煩熱,日晡潮熱,口乾無味,煩渴胸滿,面紅痰盛,小便黃赤,食減神昏。
白話文:
柴胡飲子,治療骨蒸疳熱,手心、腳心、胸中心煩熱,早上或傍晚出現潮熱,口乾無味,煩渴胸悶,面紅痰多,小便黃赤,食慾減退,精神昏沉等症狀。
柴胡,人參,當歸,黃芩,赤芍(各一錢),枯梗,半夏,甘草(各五分),五味(三分),大黃
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服。大黃視虛實加減。
白話文:
柴胡、人參、當歸、黃芩、赤芍藥(各一錢重),枯梗(根)、半夏、甘草(各五分重),五味子(三分重),大黃(重量不詳)
當歸防風飲,謹按此方用大黃瀉陽明之濕熱,從大腸出;用滑石瀉三焦之火,從小便出;黃芩涼膈;柴胡解肌;防風清頭目;人參、甘草以補中氣;當歸、芍藥以補血瀉心肝之陽,補脾胃之陰,而無辛香燥熱之謬,真乃治風濕燥火虛熱之良劑。非聖於醫者,不足語此。及傷寒時疫,汗下後餘熱不退神效。
白話文:
當歸防風飲。謹慎地按照此方的使用,它能把大黃瀉入陽明經熱濕,從大腸排出;用滑石可瀉三焦之火,從小便排出;黃芩涼膈;柴胡可解肌;防風清頭目;人參、甘草可用於補中氣;當歸、芍藥可用於補血瀉心肝之陽,補脾胃之陰,不會有辛香燥熱之誤,它真正是治療風濕燥火虛熱的良藥。不是對醫術精通的人,是不能理解這個處方的。及傷寒時疫,汗下後餘熱不退,用此方治療具有很強的療效。
當歸,柴胡,黃芩,芍藥,人參,防風,滑石,大黃,甘草(各等分)
生薑三片,水煎,視症加減用。
犀角飲,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肌瘦。
白話文:
當歸、柴胡、黃芩、芍藥、人參、防風、滑石、大黃、甘草(每種藥材份量相同) 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根據病情增減使用。 犀角飲,用來治療小兒骨蒸潮熱、盜汗和肌肉消瘦的症狀。
柴胡,知母,犀角(鎊),胡黃連,地骨皮,鱉甲(酥炙。各等分),大黃(加倍,用酒製)
桃柳枝各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柴胡 : 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功效。
知母 : 具有滋陰降火、清熱涼血的功效。
犀角 (鎊) :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胡黃連 : 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明目的功效。
地骨皮 : 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的功效。
鱉甲 (酥炙) : 具有養陰補血、清熱涼血的功效。
大黃 (加倍,用酒製) : 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生犀飲子,日晡潮熱,骨蒸肌瘦,頰赤唇乾,五心煩熱,夜多盜汗。
白話文:
生犀飲方:在下午和晚上潮熱、骨頭蒸熱、肌肉瘦削、臉頰發紅、嘴脣乾枯、五心煩熱、夜間盜汗。
大黃,鱉甲,麥冬,黃耆,秦艽,犀角,人參,桑皮,茯苓,柴胡,地骨皮,赤芍,枳殼,知母(各等分)
白話文:
大黃:具有瀉火、解毒、涼血、活血的功效。
鱉甲: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養血生肌的功效。
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清熱潤肺、益氣健脾的功效。
黃耆:具有益氣補虛、健脾益肺、利尿消腫的功效。
秦艽: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經、舒筋活絡的功效。
犀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生肌止血的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桑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通便的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升舉陽氣的功效。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平肝熄風的功效。
赤芍:具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消積導滯的功效。
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涼血、益胃生津的功效。
青篙五穗,水煎。痰甚去黃耆,加貝母、半夏。
靈犀飲,治骨蒸潮熱,咳嗽盜汗,口渴心煩,面黃肌瘦。
白話文:
青蒿五穗用水煎煮。如果痰很多就去掉黃芪,加入貝母和半夏。 靈犀飲治療骨蒸潮熱、咳嗽盜汗、口渴心煩、面色黃瘦肌體消瘦。
犀角,秦艽,羌活,甘草,柴胡,地骨皮,桔梗,胡黃連,茯苓(各等分)
白話文:
-
犀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祛風的作用。
-
秦艽: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的作用。
-
羌活: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的作用。
-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的作用。
-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的作用。
-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作用。
-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排膿的作用。
-
胡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的作用。
烏梅一個,竹葉十片,水煎。
鱉甲散,治症同前。
鱉甲(酥炙),地骨皮,秦艽,柴胡,枳殼,知母,當歸(各等分)
桃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水煎。
骨皮散,治虛熱,及傷寒汗後餘熱不退。
人參,知母,柴胡,地骨皮,甘草,茯苓,半夏,黃芩
生薑三片,水煎。
白話文:
烏梅一顆,竹葉十片,用水煎煮。 鱉甲散,治療症狀與前面相同。 材料包括:酥炙的鱉甲、地骨皮、秦艽、柴胡、枳殼、知母、當歸(每種份量相同)。 桃樹和柳樹枝條各取三寸長,加上烏梅一顆,用水煎煮。 骨皮散,用於治療虛熱以及傷寒發汗後剩下的熱度不退。 材料有:人參、知母、柴胡、地骨皮、甘草、茯苓、半夏、黃芩。 另外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
秦艽飲子,治驚熱。本方加蟬蛻,秦艽
梨漿飲,治榮衛俱熱,日晡潮熱,癉瘧獨熱。
白話文:
-
**秦艽飲子:**治療驚嚇引起發熱。
-
**本方加入蟬蛻、秦艽:**蟬蛻有解熱、鎮靜、鎮靜的作用;秦艽有清熱、疏風解表的功效。
柴胡,前胡,黃芩,人參,秦艽,甘草,薄荷(少),生地(各等分),青蒿(五穗)
水煎入藕汁、梨汁各半杯服。
羚羊角湯,治一切驚熱。
白話文:
柴胡、前胡、黃芩、人參、秦艽、甘草、薄荷(少許)、生地(各等分)、青蒿(五穗),用水煎煮後加入藕汁和梨汁各半杯服用。
羚羊角湯,可以治療一切驚熱。
羚羊角(鎊),蟬蛻(去土),茯神,柴胡,麥冬(各一錢),地骨皮,黃芩(各七分),甘草(五分)
薑三片,竹葉十片,水煎。
白話文:
羚羊角(烤成粉末),蟬蛻(去除泥土),茯神,柴胡,麥冬(各一錢),地骨皮,黃芩(各七分),甘草(五分)。
甘露飲子,胃熱口臭,不思飲食,齒齦腫痛,唇口生瘡,眼赤目腫,不俱痧痘後餘毒未盡,熱不退。
白話文:
甘露飲子,用於治療胃熱導致的口臭、食慾不振、牙齦腫痛、嘴脣和口腔潰瘍、眼睛發紅腫脹,以及水痘等出疹性疾病後餘毒未清、熱度不退的症狀。
枇杷葉,麥冬,枳殼,生地,熟地,茵陳,天冬,石斛,寒水石,黃芩,甘草(各等分)
燈心二十寸,水煎,徐徐服。
梔子仁湯,汗下後餘熱不退。
白話文:
枇杷葉、麥冬、枳殼、生地、熟地、茵陳、天冬、石斛、寒水石、黃芩、甘草(各等份)
山梔,赤芍,大青,知母,升麻,黃芩,石膏,柴胡,杏仁,甘草
白話文:
山梔: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赤芍:活血化瘀、涼血止痛。
大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知母:清熱瀉火、養陰潤燥。
升麻:升提陽氣、疏風解表。
黃芩:清熱瀉火、燥濕清熱。
石膏: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柴胡:疏肝解鬱、升陽舉陷。
杏仁:潤肺止咳、平喘化痰。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生薑一片,豆豉三十粒,水煎。
導赤湯,心熱上竄,煩躁悶亂,臍下脹滿,小便淋瀝。
生地,麥冬,木通,黃芩,甘草
瀉心湯,本方加黃連,去黃芩、赤茯,燈心二十寸引。
瀉肝湯,治肝經實熱。
當歸,川芎,山梔,龍膽草,羌活,防風(各等分),大黃(視症加多少,酒煨)
竹葉十片,水煎。
瀉白散,治肺實熱。
桑皮,地骨皮,甘草
燈心二十寸,水煎。
瀉黃散,治脾胃實熱,口臭咽乾。
石膏,山梔,防風,藿香,甘草
水煎。
瀉腎丸,治嬰童腎經火盛,陰硬不軟。
黃柏(一兩,鹽水炒),知母(五錢,鹽水炒),生地(五錢)
為末,蜜丸。盥湯下,燈心湯亦可。
四物二連湯,治童子骨蒸,婦人產癆。
胡黃連,黃連,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各等分)
水煎服或為末,作丸服亦妙。
白話文:
生薑一片,豆豉三十粒,用水煎煮。 導赤湯適用於心火上升導致的煩躁不安、心情鬱悶、腹部脹滿和小便不暢的情況。所需藥材包括生地黃、麥冬、木通、黃芩和甘草。 瀉心湯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黃連,去掉黃芩和赤茯苓,並以二十寸燈心草作為引子,用來治療心熱過盛的症狀。 瀉肝湯針對的是肝經實熱問題。其組成成分有當歸、川芎、山梔、龍膽草、羌活、防風(這些藥材等量使用),大黃則根據具體病情決定用量,並且需要經過酒煨處理。 竹葉十片,用水煎煮。 瀉白散適用於肺部實熱引起的病症。該處方包含桑皮、地骨皮以及甘草。 燈心草二十寸長度,用水煎煮。 瀉黃散主要用於脾胃實熱所引起的口臭及咽喉乾燥現象。處方中含有的藥材是石膏、山梔、防風、藿香和甘草。 瀉腎丸適用於兒童腎火旺盛,造成陰莖異常堅硬不易軟化的情況。製備時需將一兩鹽水炒製的黃柏、五錢鹽水炒製的知母以及五錢生地混合研磨成細末,再以蜂蜜製成丸劑。服用時可搭配盥湯或燈心草湯。 四物二連湯適用於兒童骨骼發育不良或婦女產後虛弱。處方內含胡黃連、黃連、當歸、川芎、白芍和生地黃(以上藥材均等份)。可以選擇用水煎煮後飲用或者將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丸劑服用。